銅川1958
了解銅川,從銅川1958開始!
西安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文化西安》欄目:對話《背饃記》
劉銘 馬騰馳
7月11日上午11點至12點30分,西安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文化西安》欄目主持人劉銘,在一個半小時的節目中連線該書作者馬騰馳,就《背饃記》的創作情況一書進行了對話。節目中,還插播了朗讀愛好者朗讀馬騰馳散文《背饃》《活人就要活個幹幫硬正》《坐席》《下鍋菜》與《打鐵花》。下面是主持人劉銘與馬騰馳的對話:
劉銘:首先祝賀馬老師新書《背饃記》出版發行!說到《背饃記》,不能不說到勾起幾代人回憶的散文《背饃》。請問《背饃》一文,您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作的?發表後引起了怎麼樣的反響?麻煩您給聽眾朋友們具體講一下?
馬騰馳:主持人好!聽眾朋友們好!散文《背饃》是2017年11月1日寫的。我記得,那天晚上天氣很冷,和平常一樣,我去了給孩子已裝修好,正在通風透氣的房子,坐在廚房的廚櫃旁寫的。之所以要坐在廚房裡寫,我是怕抽菸薰黑了孩子的房子。
《背饃》,我是在手機上寫的,也就是一個多小時吧。寫完後,改了幾遍,從手機上發給我弟弟曉馳,讓他編一下,第二天從「美篇」網頁發出去,文章後的落款時間是第二天,也就是11月2日。沒想到,他當晚編完就發了出去,結果就弄成了網上發出的時間是11月1,寫作時間卻是11月2日。呵呵,有細心的讀者看出了這一問題,還在網上留言,詢問這是怎麼一回事。
《背饃》從「美篇」發出去,就不管了它,我還要寫其它的東西。沒想到,兩三天時間,「美篇」的點擊閱讀量就達到四、五萬,網上、手機朋友圈與群裡就海量地傳開了。緊跟著,公眾號《無言年華》聲明原創後也發了出去。
這邊,「美篇」以每天幾萬人的閱讀量增加著,《無言年華》平臺因為原創,不停地給要轉發的網絡平臺授著權,很快就授出了四、五百家。授權轉發的網站、網頁,點擊閱讀量也非常高,留言評論的也很多,其中一家公眾號轉發出去後,一個星期內,就有了76萬的點擊閱讀量,3千多條留言。那段時間,網上到處都在轉發《背饃》,到處都在評說《背饃》。這麼大的轉發量,這麼多的評論與留言信息,是我根本沒有想到的。有評論家說一時「長安網貴」,《背饃》成為網上的「背饃事件」。也有評論家說懷揣夢想,不懼艱難困苦,背饃上學的精神是一種「背饃精神」。
《背饃》在網上引起這麼大的反響,確實是我始料未及的。
劉銘:收錄《背饃》一文的散文集《背饃記》出版後,有評論家說,《背饃記》「展現的是一幅關中農村歷史畫卷。」是「復活了的關中記憶。」評論家評價很高,讀者爭相購書,作為這本書的作者,請您給聽眾朋友們介紹一下您的《背饃記》。
馬騰馳:《背饃記》由太白文藝出版者出版。全書共分五輯,收錄了86篇散文,是從我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下半年創作的100多篇散文中挑選出來的。這本書的出版,得到社會各方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太白文藝出版社把該書確定為該社的重點圖書。著名作家賈平凹老師在我平時的寫作中,給予了我很多的指導與幫助,得知《背饃記》要出版,他欣然為該書題寫書名,並撰寫了要替我「吆喝上一嗓子」,在廣大讀者中產生了很大影響的序言:《馬騰馳和他的散文》。
他在序言中這樣說:騰馳的散文,我是喜歡的,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濃,他的文字裡,純淨溫馨的氣息時時在湧動。他的散文語言樸素大方,不做作,不故作高深,以真切貼心的筆觸寫他的過往之事,寫他的痛切感受與深長情懷。他很多的鄉土散文,不僅僅是昔日生活的一個記憶,更是揮之不去常常縈繞於胸間的悠長鄉愁,讀他的文章,不由人要生發出許多的感慨來。
魯迅文學院原常務院長、著名作家白描老師說:《背饃記》每一篇文章都用真情寫就,飽和著深切的生命體驗,讀來格外動人。《背饃記》的鄉土題材書寫,讓一個時代的中國記憶復活,這樣的作品是會傳世的。
《背饃記》出版後,有很多的評論文章,評價比較高,我知道,這是老師們,是大家對我的鼓勵,我還需不斷地努力,不斷地解決我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背饃記》出版,正趕上新冠疫情爆發,書不能正常發行,快遞公司的快遞業務也全部停辦了。全國各地許多的讀者打款過來,說先排上隊,等快遞開通後再給他們發書,讀者朋友們的信任和支持,很是讓我感動。也使我認識到,唯有不斷努力地寫作,唯有不斷地努力地寫出好作品,才能對得起廣大讀者這份信任與支持。
劉銘:聽說您是在擱筆20多年之後,又拾起筆來開始文學創作的。在這裡,請您給聽眾朋友們介紹一下您的文學創作之路好嗎?
馬騰馳:文學創作,我是受了我父親的影響。在我還小的時候,我父親就在報刊發表了很多的雜文、隨筆與評論文章。他的文章,曾被收入華夏出版社每50年出版一次的《新中國一日》,還有很多的選集之中。我很是崇拜父親,很是崇拜文字,對寫作也就莫名地喜歡上了。
真正開始寫作,是我在銅川參加工作以後。在銅川,我當過企業的宣傳幹事、報紙編輯,當過領導的秘書,幹的都是和文字相關的事情,在這期間,我寫了大量的新聞報導、雜文、散文、詩歌與小說。獲得了多種報刊與有關文化單位的新聞與文學創作獎,出版了雜文集《跋涉者的足跡》與散文集《山的呼喚》,因為寫作方面成績突出,被推選為銅川市青聯委員和最年輕的政協委員。
1992年底我離開銅川,去一家企業打工,在咱們內地陝西,我可能算最早的一批打工者吧?那時,市場經濟還沒有完全放開,戶口卡得很死,買糧、買煤,等等都要票據,脫離了體制,沒有了正式工作的我,這些都成了大問題。未來在哪裡?迷惘,無助的我,不知下一步的路該怎麼走。為了一家人的生活,我先後去了雲南、山東、湖南等地當產品推銷員,風餐露宿,東奔西跑,感知了人生的冷暖,體味了生活的不易。1998年5月開始,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合作,從事了幾年產品的生產與經營,也是經歷了很多的艱難與波折。那些年,為了一家人的生活,為了有飯吃,我一直在外奔波,一直在打拼著。
多年過後,回過頭再看那一段時光,還是有很多的感慨。生活,讓我把筆擱了下來,卻給了我別人不曾有的豐富的人生經歷,給了我精彩異常的創作素材。
直到2017年下半年,我重新拾起撂下20多年的筆,重續我的文學寫作夢。好的是,重新開始寫作不久,散文《背饃》就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隨後,《背饃記》這本集子的出版,給了我勇氣,給了我繼續進行文學創作的力量。既然重新拿起了筆,那就不停歇地,慢慢地往下寫吧。
劉銘:據我了解,在您的文學創作道路上,得到了很多文學名家、大家的扶持、提攜與指點,您能談一談這方面的情況嗎?
馬騰馳:我先期與重新開始的文學創作,得到了很多名家和大家的指點、提攜與扶持,他們是我的貴人。從銅川踏上文學創作之路時,《銅川礦工報》社長、詩人李祥雲先生,《銅川文藝》編輯、詩人劉新中先生,他們是我起根發苗時尊敬的師長,是我文學創作上的引路人,給予了我寫作上很多實際的、具體的、大有教益的指導與幫助。任何時候,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
在銅川,我出版散文集《山的呼喚》時,著名文學評論家閻綱老師為該書作序,序言先在報刊發表,後被收入《禮泉縣誌》。閻綱老師能為一個小青年,一個無名之輩寫序,讓我感動了好長時間,直到現在,閻老師在序言中大段的話我都能背誦下來。在我內心深處,永遠記著尊敬的閻老師,是他,讓一個年輕作者,有了繼續寫作下去的信心!
也是在銅川,有幸和在銅川寫作《平凡的世界》的路遙老師結識,得以多次聆聽他的教誨,這是我終生的榮耀。「勤奮——贈馬騰馳同志」,路遙老師給我的題詞,將會是我不停歇奮鬥下去的動力!「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我從更深層次明白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永遠懷念路遙老師,永遠感恩路遙老師!
我到鹹陽以後,陳忠實老師來鹹陽,他在看了我的雜文集《跋涉者的足跡》之後,為我題詞:「跋涉者到達理想目標的最重要之點,就是在幾乎絕望的境況下決不絕望,重新獲得繼續跋涉的勇氣和自信。」陳忠實老師的題詞,對我來說是名言,是真正的名言,我把它當成了我的座右銘,從中獲得繼續跋涉的勇氣和自信。
上邊說過賈平凹老師多年對我的指點與扶植,《背饃記》出版後,我去給先生送書,先生高興,為了鼓勵我,在我帶去的另一本《背饃記》扉頁上,給我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二0二0年初,騰馳出了《背饃記》,已是第三本書。騰馳的文章生活氣息濃厚,細節精到,文字優美,藝術質量上乘,願明年再有新作。」
前邊的路還很長,我將會更加不斷地努力,把筆下的文字寫好,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一路走來,真心感謝各位老師的扶持、提攜與幫助!
劉銘:我讀過您很有趣的一篇散文:《手機上挖出一本書》,通過這篇文章,我才知道您不會用電腦,《背饃記》一書,是您在手機上寫出來的。手機上寫作品,方便嗎?
馬騰馳:《手機上挖出一本書》,這篇文章是2018年12月24日寫的。文章中,說了我在手機上寫出《背饃記》一書的過程。今年年底,我要出版的另一本40多萬字的散文集《花本無心自在開》,也是我用了一年的時間,在手機上寫出來的。
我不會用電腦,如果在稿紙上寫,要請人錄入電腦,還要反覆校對,很麻煩。手機上寫作,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我這個笨人的笨辦法。手機寫作,對我來說,方便也不方便。說它方便,一有空閒時間,就可以拿出手機來寫,在路邊等人,晚上在小區院子的凳子上,都可以寫。寫完,校對方便,編我個人的公眾號,往外投稿也方便。不方便的是,手機上地方小,在僅有兩指寬,兩指長的小空間寫作,一是費眼睛,二是文章前後難照應,氣息難以貫通,需要較強的把控能力。
劉銘:您之前寫詩歌,寫小說,也寫散文,但以雜文居多,重新開始寫作這幾年,您以散文為主,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可,您能談談您散文寫作方面的經驗與體會嗎?
馬騰馳:各種體載的文學作品,我都試探過。重新開始寫作這兩年多,以散文為主,寫了有200多篇。經驗實在談不上,個人體會倒是有一點。
散文寫作,每一個寫作者都有自己的認知,都有自己的寫法,賈平凹老師給《背饃記》寫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這段話也是我散文寫作中一直在追求,並極力要求自己去做了的。
他說:散文寫作首先需要形神凝聚,形神凝聚,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具有情感的重量與體積的支撐,才能體現其厚重與博大,同時,還需要作者具備重構日常生活的能力,自在,不露痕跡地將記敘、抒情與議論真實準確而又飽滿性地融合為一體,文章就會鮮活生動起來,就會有了不同一般的面目。其次,散文寫作要求作者心散開去,心散就靜,心靜就放得開,就平和自然,就超乎物外,而往往這個時候,既可腳踏了大地又可仰望了星空,自由、自然而又超然放逸,便有了不加粉飾而真正能撥動讀者心弦的真情吟唱。
散文寫作,要拋卻繁冗、虛情、概念與口號,使筆下流淌出單純、樸素、乾淨與本真的文字。心中既使有呼嘯怒吼的狂風,也要形神凝聚,要向最深最靜最寬闊的大海學習,把真情、記敘與議論飽滿地融合在一起。
另外,我個人認為,在散文寫作中,不能小家氣,要追求渾厚、紮實而大氣的風格,要使作品的內涵豐富與寬厚起來,讓讀者讀你的文章有味可尋,有所思所憶。在行文中,要有畫面感,有「音響」效果,要使讀你文章的人,能看到一幅幅掠過的畫面,能聽到文中主人公「嗬嗬」的笑聲或沉重的嘆息聲。另外,在散文的語言上,我要求自己,平實、乾淨而有磁性,吸引人能讀,愛讀。要把「冶煉」了關中方言土語巧妙地運用到文字中去,增加作品的地域特色與可讀性。
劉銘:有評論家說您是鄉土作家,也有評論家說這個定義不全面,您是怎麼看待的?
馬騰馳:散文,我寫故鄉,寫鄉土內容的要多一些,有些讀者說我是鄉土作家,也有評論家說鄉土作家的叫法不全面,說背饃系列作品,不僅僅是鄉土味的小品小炒,也不僅僅是一桌十五觀燈,九碗十三花般的鄉村筵席。它還有社會學等方面的表徵和貢獻,對作品引發的文學現象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定位。
感謝那麼多評論家和讀者的關心與鼓勵!作為一個作家,一個作者,外界怎麼稱呼你並不怎樣重要,關鍵是你自己的寫作方向要明確。你的文字要反映什麼,你要敘說什麼,你要告訴讀者你心目中什麼樣的一個世界,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把自己手上的活兒幹好,拿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學作品才是硬道理!
劉銘:您上邊說過,下半年您的散文集《花本無心自在開》就要出版,先表示祝賀!在這裡,請您給聽眾朋友介紹一下這本書的情況。最後,請問您還有什麼新的創作計劃?
馬騰馳:下半年出版的《花本無心自在開》還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書分六個章節,收錄了我2018年下半年到2019下半年創作的103篇散文。這本書還是以寫故鄉,寫老家大張寨的故事為主,可能要更純粹,更細緻了一些。至於作品的質量、藝術水準如何,還有其它等等的問題,還是等書出版後,讓讀者去評判吧。
關於新的創作計劃?計劃有,具體什麼計劃就不說了。慢慢的,不停地寫吧,我相信,創作,只要像農民一樣辛勤地種著自己地裡的莊稼,總會有收穫的。
快遞‖《背饃記》作者馬騰馳籤名本開始快遞寄書
馬騰馳散文集《背饃記》已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中國作協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為該書題寫書名並作序。全書36萬字,由「心有沉香,何懼浮世」、「釆一縷陽光,溫暖紅塵過往」與「給心留一片寧靜的地方」等六輯組成。
散文集《背饃記》,精選了包括作者具有廣泛深遠影響力的名篇《背饃》在內的86篇散文。
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說:「騰馳的散文,我是喜歡的,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濃,他的文字裡,純淨溫馨的氣息時時在湧動。他的散文語言樸素大方,不做作,不故作高深,以真切貼心的筆觸寫他的過往之事,寫他的痛切感受與深長情懷。他很多的鄉土散文,不僅僅是昔日生活的一個記憶,更是揮之不去常常縈繞於胸間的悠長鄉愁,讀他的文章,不由人要生發出許多的感慨來。」
著名作家、魯迅文學院原常務院長白描先生說:「騰馳的每一篇散文都用真情寫就,飽含著深切的生命體驗,讀來格外動人。
「騰馳是近年來陝西很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他書寫的鄉土題材作品,讓一個時代的中國記憶復活,這樣的作品是會傳世的;而在我心中,他又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朋友。」
來源:馳風軒文化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