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裡盡朝暉·常德篇】常德,水城煥發新活力

2020-12-25 湖南在線

圖① 白馬湖公園。 鄭景陽 攝

圖② 德國小鎮。 李曼 攝

常德城市一景。通訊員 攝

【數讀】

本文製圖/李雅文

【聚焦】

常德,水城煥發新活力

湖南日報記者 周勇軍

常德日報記者 馮文正 李白

世外桃源,福地洞天。

地處沅澧流域、洞庭之濱的常德,是歷史名城,也是江南著名水城,水產豐富,土地富饒,景觀優美。近5年來,常德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深入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努力打造全省最美的城市。

每當華燈初上,常德城區的夜晚色彩斑斕。柳葉湖畔,輕波蕩漾。穿紫河裡,遊船如織。德國小鎮,風情萬種。白馬湖中,音樂噴泉隨風起舞……在這一幅幅圖畫裡,到處是市民們的笑語歡聲。

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座活力十足、美輪美奐、滿載幸福的新城。

從「毛細血管」破題推進「三改四化」

常德的宏大改變,從一根根「毛細血管」開始。

5年前的常德城,主次幹道陳舊殘損,小街小巷「路不平、水不通、燈不亮」,給部分社區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難。特別是老城區的地下管網年代久遠,雨汙分流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直接影響著老百姓的生活。

加快城市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讓城市宜居宜業,讓百姓生活幸福,是歷屆常德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不懈奮鬥的目標。2013年7月25日,常德市委六屆七次全會提出,在歷屆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打下的堅實基礎上,以新的姿態、新的奮鬥全力推進「新常德新創業」,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三改四化」(路改、水改、棚改和綠化、亮化、美化、數位化)是「新常德新創業」的開篇。

從2013年7月開始,常德拉開城市大提質序幕。成千上萬的建設者,重點開展了以杆線入地、地下管網改造、公交專用道建設、慢行系統建設、路面提質改造為主要內容的「路改」大會戰。市城區共完成投資300多億元,新建、改造骨幹道路和大街小巷310條、280公裡,改造地下管網1100公裡,新增綠化面積340萬平方米。同時,先後啟動整體搬遷型棚戶區改造項目53個、維修完善型改造項目10個,改造面積達53.5萬平方米,涉及居民8萬多戶;實施泵站新建與改造、水系治理及生態景觀建設、汙水處理廠及管網建設等「水改」項目;對武陵大道及兩側、白馬湖及柳葉湖周邊170棟樓宇實施美化、亮化;建設數位化城市,數字城管、智能交通、安全防控3大系統先後建成投入使用。

其實,自「路改」上馬後,滿城工地,四處擺戰場,因為與市民日常生活高度關聯,開始一些群眾有怨言。常德市委、市政府以敢於擔當的精神,頂住壓力、日夜兼程,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正如一位黨員幹部所說:「用黨員幹部的辛苦指數換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就是吃再大的苦也值了。」

常德城市建設,成績斐然。2014年7月8日,全省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常德召開。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在會上要求,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以「生活更美好」為目標,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城鎮綜合交通體系,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加強電力、信息設施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

常德在城市建設中,努力體現這一要求。現在的常德城區,道路平坦寬闊,水變乾淨了,空氣也更清新了。自行車愛好者沿著慢行道健身,老人在公園裡打拳,「大媽」們在廣場裡翩翩起舞,小孩在水邊開心地玩沙……「路面平坦了,城市漂亮了,遊客增多了,收入增加了,心裡舒暢了。」計程車司機趙有財說。

從「海綿城市」建設做好水的文章

今年6月底至7月初,常德下了多場暴雨,城區卻難覓積水。原來又黑又臭的穿紫河裡,如今傳來了市民們嬉水的笑聲。雨水收集利用,悄然走進了市民生活。常德在黑臭水體改造與海綿城市建設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去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頭版以《常德,「海綿」留住天上水》為題,對常德海綿城市建設經驗作了介紹。還在10版以《咕嘟咕嘟,城市會喝水》為題,做了深度解讀。

曾幾何時,穿紫河這條城市「玉腰帶」卻成了常德城區的「裹腳布」,又長又臭。用一位老人的話說:水的顏色像醬油,氣味如臭魚,垃圾浮水上,蚊蠅草中飛。另一位市民則說:河裡的水肥得可以澆菜,岸上蔬菜長得很茂盛。

早在上個世紀,常德市就開始千方百計治理穿紫河。但直到前幾年引入「海綿城市」理念,穿紫河治理才有大的起色。形象一點說,「海綿城市」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有時能吸水,有時又能擠出水。吸水和擠水,幾乎都是運用自然收集與排放的方式,實現雨水和綠地間的自然交換,實現從人工化城市向自然城市、生態城市的轉換。

幾年來,常德市斥巨資,打開了蓋板、疏通了河道、增加了調蓄容積,並修建了1100多公裡長的地下管網,將無數大小「海綿」與穿紫河連通。在常德市城區36平方公裡建成區內,20%的區域鋪上了「海綿」。市海綿辦副主任辛長明說:「80%的雨水,都被『海綿』就地吸收了。」

如今的穿紫河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消納著城區的超量雨水。今年6月底至7月初,常德城區遭遇特大暴雨,昔日積水嚴重的汽車總站附近,路面上卻只有零星積水。市區其他低洼路段,降水也很快被大大小小的「海綿」喝掉了。

水,曾給常德這座洞庭之濱的城市製造了無數的災難,但如今,卻為她注入了靈性和精神。市民稱讚,水讓整座城市活了起來,水將城市還給自然,回到了最初的美。

尤其是實施宏大的江湖河連通工程之後,常德將沅水、柳葉湖、穿紫河連成一體,水流不息、風景不斷,從歡樂水世界、柳葉湖環湖景觀、德國風情街、常德河街、船碼頭風光帶、白馬湖公園、丁玲公園、萬達商業廣場,再到老西門、武陵閣步行城、常德詩牆、屈原公園、濱湖公園,走到哪裡都聞得到花香,聽得到清澈水聲。

從「沅澧風韻」重塑走向詩意棲居

常德人和水有著天然的親情。水,是大自然賜予這個城市的資源,也是流淌在這座城市的「文化密碼」。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文化之於城市就是靈魂,就是軟實力。

放眼世界,各國在城市形態、城市管理等方面日益趨同,是文化差別賦予了它們獨特的風貌。如音樂之城維也納、時尚之都巴黎,園林城市蘇州、歷史古城平遙和麗江……這些城市內在的文化肌理,鑄就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性格,推動著城市建設,吸引著遊客腳步。

常德城市要進一步發展,也離不開文化。

2016年9月26日,時任常德市市長、現任常德市委書記周德睿,在常德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向國務院督查組介紹情況時,講的就是「遵循發展規律,堅持以人民為本,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之路」。他提出,文化是城市的內涵所在、價值所在。常德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要把歷史「血脈」和文化「基因」根植於城市之中,努力塑造更具「沅澧風韻、常德味道」的城市風貌。

在實踐中,常德這座濱水之城在突出水文化、做好水文章的同時,還打出「桃花源裡」這張牌,追求城市的詩意棲居。把「沅澧風韻」融入城市建設,建成了柳葉湖環湖景觀、江南風光帶、武陵閣步行城、蘆荻山大道、「三館三中心」等城市新亮點;把歷史文脈延伸進城市發展空間,大力推進老西門、穿紫河(原為老城區護城河)風光帶、「一江兩岸、詩畫長城」等項目建設。在建設「一江兩岸、詩畫長城」中,以防洪大堤為載體,以詩詞書畫為表現形式,正在形成江北「中國常德詩牆」、江南「中國常德畫壁」詩畫交相輝映的美麗景象。同時,著力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創意等現代產業,讓美麗變成財富,變成增長動力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一幅水秀山清、江山如畫的城市建設美好圖景,正在沅澧大地鋪開。

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畫橋煙柳的老常德,正在變與不變中重生。

【名片】

「中國最早的城市」——

城頭山遺址公園

城頭山遺址公園。 通訊員 攝

去年6月7日,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園。

城頭山古城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最早的城市」,位於澧陽平原中部澧縣城頭山鎮,距縣城10多公裡。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依託城頭山遺址而修建的,為國家級大遺址保護示範區,全園佔地662畝。遺址公園內的城頭山古城遺址博物館,以澧陽平原長達幾十萬年的史前人類遺存為基本背景,以城頭山遺址為「龍頭」,展示了澧陽平原史前遺址群所代表的中國南方璀璨的古文明。(李寒露 劉傑)

找回心靈的故鄉——

常德桃花源景區

夢入桃花源。 周桂成 攝

今年8月1日,經3年全封閉改造,常德桃花源景區重新開放試營業。

「回到桃花源,找回心靈的故鄉。」 桃花源景區位於桃源縣西南,北臨滔滔沅水,南倚巍巍武陵。景區內茂林修竹、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臺碑坊,宛若仙境。改造後的桃花源景區接待遊客的面積由過去的2平方公裡,擴大到12平方公裡,日接待遊客由過去3000人次到現在5萬人次,由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桃花源古鎮、萬畝桃林7大板塊構成,成為常德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新高地。

(李寒露 施大勇)

建在湖心島上的水主題樂園——

常德歡樂水世界

今夏,市民在常德歡樂水世界遊玩。 楊景心 攝

常德歡樂水世界位於有「中國城市第一湖」之美譽的柳葉湖度假區,是國內首個建在湖心島上的水主題樂園,佔地約20萬平方米,擁有數十處人文景觀。設立了20多項頂級玩水項目,包括風靡全球的水上娛樂城堡——互動水堡、全球超大的魔幻互動水寨——歡樂水寨、世界水上競速之王——垂直滑道等。

2017年,這裡所有遊玩項目又全面翻新升級,增加了「碰碰樂」項目,還可讓遊客們自由駕駛充氣圓艇,體驗在水上馳騁的快感。此外,風情演藝也豐富多彩,推出了異國風情大巡遊、水上電音派對、小丑互動以及各國演藝團隊的精彩表演等。

(肖洋桂 楊景心)

「四縱四橫」快速路網——

沅澧快速幹線

沅澧快速幹線五號大道漢壽路段。通訊員 攝

2015年6月17日,常德市沅澧快速幹線啟動建設。項目總投資300億元、總裡程約700公裡,由「四縱四橫」快速道路網絡構成,將常德沅水、澧水流域常德經開區、常德高新區(包括鼎城核心區和漢壽、西洞庭、武陵3個拓展園區)以及臨澧、澧縣、石門、津市工業集中區(工業園)等園區,串聯在一起。

經2年多努力,到今年底,沅澧快速幹線將建成通車100公裡。該幹線全部建成後,常德市域內道路環境將大幅改善,各區、縣、市間行車時間將比現在縮短半小時以上。

(李寒露 張新)

通江達海重振水運——

常德港碼頭

常德德山港區碼頭。羅勇 攝

今年9月11日,在常德市德山港區千噸級碼頭,起重機在吊裝貨物,一派繁忙。當天停泊了4艘千噸級貨船,都是從上海駛過來的。

今年6月底,德山港區千噸級碼頭一期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建成1000噸級雜貨泊位4個,年設計吞吐量約200萬噸。

湖南四水中,有沅澧兩水穿過常德,拓展水運通道是近5年常德交通建設大會戰重要內容之一。其目標是在「十三五」期間,完成沅澧航道、淞虎航道系列整治工程,加快重點港口碼頭建設,重振常德通江達海大航道、大水運優勢。目前在建的1000噸級碼頭就有5個。

(肖洋桂 羅勇)

【見證】

我家住在花園裡

朱定萬 通訊員 攝

常德市武陵區委宣傳部退休幹部 朱定萬

我今年77歲,在常德工作生活了一輩子。我家住在城區丹陽路,小區對面是濱湖公園,左邊是穿紫河風光帶。每天早起去散步做操,聽鳥兒鳴叫,呼吸清新空氣,心情格外舒暢。

這些年,我看著常德城長大了,長高了,變美了。在我記憶裡,老常德城只有兩條主要街道:河街與人民路。當時,一個公園都沒有。直到1976年,才在城北一片水塘地,動工修濱湖公園。那時,花一角錢買張門票遊公園,簡直是種奢侈。現在,城裡新修了好多公園,和星羅棋布的休閒廣場連成片,整個城市變成了一個大花園。

我有個95歲的老朋友住在紫橋小區,天氣好時,我就會沿著風光帶走過去看他。紫橋小區是全市最大、居住人數最多的敞開式小區,前幾年,政府對小區裡裡外外進行改造,老舊的小區換了新顏。那裡的居民們現在走出家門就是穿紫河風光帶,與新修的德國小鎮隔河相望,白天風情萬種,入夜流光溢彩。

你說,在這座桃花源裡的城市安度晚年,能不長壽嗎?

現在,來了老朋友,光城區看幾天景都不重複,從白馬湖到柳葉湖,從太陽山到德山,從詩牆到河街……這其中,我對河街最有感覺。

我退休前住老區委大院,緊鄰河街,記憶裡,有青石板上木屐走過的叮叮聲,有碼頭搬運工人的嘿喲聲,有吊腳樓上飄出的歡笑聲……可以說,大小河街曾滋潤了無數常德人的生活。但河街在時代變遷中消失了。幾十年後,為了留住這城市最美的記憶,愛追夢的常德人在穿紫河畔複製了大小河街,去年開街以來,這成為人氣最旺的商業街。

說來也巧,我幾年前搬了家,剛好與大小河街毗鄰,晚飯後常去散步,小木樓變成了四合院,小漁船變成了大客船,但吊腳樓仍在,青石板仍在,比以前更加熱鬧。

我曾到過國內外蠻多地方,感覺很好。只是回到常德,覺得哪裡都抵不過家鄉好!我最近準備出本隨筆集,名字就叫《陽臺隨筆》。為什麼叫這名?你看,我在家裡推開窗就是花,打開門就是景,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自家陽臺上寫的,有靈感哩!

(姜美蓉 整理)

【見微知著】

辦事就在「網格」裡

前不久,常德市武陵區穿紫河街道西園社區一些居民在網格微信裡反映,晚上穿紫河畔「劉海砍樵」的音響聲太大,影響正常生活。

「劉海砍樵」是在穿紫河畔上演的城市風情實景燈光演出秀節目之一。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不少遊客和市民聚在穿紫河畔,欣賞美景與節目。為了不掃外地遊客興致,當地居民顧全大局忍著。但隨著時間推移,有些居民實在難以忍受,便向網格員投訴。沒想到,網格員立即找有關部門反映,演出的音響聲很快得到控制。

據了解,近年來,常德推行網格化管理,群眾要辦的事在「網格」裡就能辦到,大大方便了群眾。 (肖洋桂)

車胤故裡「黃金屋」

家住常德市武陵區白馬湖街道富強社區的陳順德老人是名退休教師,他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幾乎天天去社區書屋裡讀書。他將社區書屋稱為「黃金屋」,他說:「書裡有『黃金』,一天不去『淘』,渾身不自在。」 據了解,2015年以來,常德市建起了43家社區書屋,向市民免費開放。各社區書屋藏書都有近萬冊,不僅免費提供給社區居民閱讀,還結合重大節日等,組織各種特色讀書活動。

史書上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而車胤是南平新洲(今常德津市)人。作為車胤故裡,今年4月,常德將社區書屋統一更名為「車胤書屋」,並按照每個區(縣、市)新建2家的標準,進一步推進全市社區書屋建設。 (肖洋桂 李璞)

大樹撐起「遮陽傘」

今年28歲的常德市民韓傑雄在建設路開了一家店鋪,從事維修工作。他說,近年來,他走在街上,從不帶遮陽傘。因為城市綠化搞得好,街道兩旁的綠樹枝繁葉茂,走在街上陽光曬不著,下點小雨也淋不著。

在常德城區建設路、朗州路等老街,真可謂綠樹成蔭,梧桐樹多有水桶粗、三層樓高。為了一年四季見綠,常德市還在武陵大道、洞庭大道等道路兩旁,交叉種植香樟樹、白玉蘭、柚子樹、桃樹、柳樹等,如今也都長成了大樹。目前,該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1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92平方米。去年,該市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 (肖洋桂)

相關焦點

  • 【聚焦洞庭湖生態文化旅遊】常德:浪漫水城,一見傾心
    浪漫水城,一見傾心 ——聚焦洞庭湖生態文化旅遊之四(常德篇上) 號稱全球首個島上水主題公園的常德歡樂水世界,會讓你樂不思歸。 海嘯衝浪、龍捲風滑道、水上過山車、桃花泡泡池……21個號稱世界頂級的玩水項目讓你目不暇接,親水、遊水、戲水,絕對釋放你的激情與活力。
  • 「長沙的厚道」芙蓉篇:「芙蓉國」裡盡朝暉
    高質量發展是「大厚道」說到湖南,人們最先想到的是芙蓉國裡盡朝暉。洞庭湖畔、湘江岸邊、湘妃淚竹、芙蓉國色……在這座以芙蓉國為代稱的省份中,省會長沙是中國唯一一座歷經3000多年發展而城址、城名不變的城市,位於長沙市核心區域的芙蓉區,其變遷史幾乎就是古城長沙的發展史。
  • 芙蓉國裡盡朝暉——漣源金石鎮芙蓉學校如期開學小記
    近600名新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踏進期盼已久的新校園,開啟他們的求學之路。新校園寬敞明亮,生機勃勃,設施齊全,給山裡娃插上了夢想騰飛的翅膀。漣源市金石鎮中心學校校長曾紅建一邊熱情地跟新生及家長打招呼,一邊向記者感嘆:「學校能如期開學,得益於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進,得益於項目指揮部和施工方的精細管理。」
  • 常德地名 常德河街
    >在2017和2018年春節期間常德有一個地名連續兩次亮相中央電視臺出盡了風頭這個讓600多萬常德人民為之驕傲的地方就是「河街」這裡是以老常德時期沅江邊上的麻陽街、大河街和小河街為原型,依據歷史故事、文化、雕塑和建築,以餐飲、文化、民俗休閒、住宿等為主,打造集旅遊、商業、文化、歷史於一身的常德記憶古街。
  • 湖南常德:桃花源裡譜寫高質量發展新樂章
    常德品牌牆菸草產業向智能化轉型升級,拉長產業鏈;裝備製造、生物醫藥與健康食品、文旅康養等其他主導產業發展齊頭並進;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多點開花」;產業集群壯大、產業園區提質等行動相繼實施……在常德市產業辦,記者翻開「新開工」「新引進」「新引進未開工項目」「新開工未投產項目」
  • 芙蓉國裡盡朝暉,毛澤東詩詞中的湖南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 常德:桃花源新歌
    如今,這座桃花源裡的城市,正在唱響一曲宜居、宜業、宜人的時代新歌。為應對產業鏈不能及時恢復、供應鏈無法迅速補齊等難題,常德高新區努力打通資金、人員等堵點,防疫物資、貨物運輸等難點,幫助產業鏈中22家園區配套企業全面復工。這只是一個縮影。疫情發生以來,常德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復工復產的營商環境,盡全力降低疫情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 湖南常德向「水安、水淨、水親、水流、水遊、水城」建設目標邁進...
    多年以來,歷屆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大膽運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推進城市「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文化、水資源」五位一體建設,提出「水安、水淨、水親、水流、水遊、水城」建設目標,傾全城之力,實施活水、淨水、蓄水、排水、親水五大工程。穿紫河鳳凰涅?
  • 常德日報
    滂沱大雨中,炎炎烈日下,凜冽寒風裡,奮鬥的身影、感人的事跡,通過我們的鏡頭傳到千家萬戶,傳遍四面八方。 中心工作,我們在現場。機構改革、園區建設、項目推進、產業發展、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等等,我們不僅在現場,而且深入現場,總結成功的經驗、挖掘感人的事跡、反思失敗的教訓,以期有所助益。
  • 常德:筆墨淋漓寫水賦 - 焦點圖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把柳葉湖的煙波浩淼「圈」進城市,把穿紫河的漫江碧透「送」到市民的窗前,把小橋流水、波光瀲灩「引」入大大小小的公園,把溪流暗湧、飛瀑流泉「借」到商業街、步行街,讓詩牆、畫牆成為沅水南北兩岸的十裡畫屏,讓水在常德城裡流得越來越親切,越來越詩意…… 近年來,常德市的決策者就地取材,以「夢裡水鄉,浪漫水城」為旨歸,以「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為主題,寫就了一大篇筆墨淋漓的水賦
  • 桃花源裡的城市——常德 就在你身邊!
    桃花源裡的城市常德——就在你身邊! ——寫在「十三五」常德交通建設五年大會戰之初 東晉時期,陶淵明一篇《桃花源記》,讓湖南常德名揚天下,常德被譽為「桃花源裡的城市」。古時,桃花源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1500多年後,桃花源裡,阡陌交通,市與縣、縣與縣一小時互通;桃花源外,四通八達,北上武漢、南下長沙、西連重慶、東出九江,真正實現了陶老先生的憧憬。 不久的將來,無論你在哪兒,桃花源裡的城市常德——就在你身邊!
  • 【改革開放40年】對話常德絲弦非遺傳承人 帶你走進常德絲弦
    常德絲弦代表湖南文化走進法國。紅網時刻常德8月3日訊(記者 李彩虹 實習記者 錢瓊嬌)「敲起碟兒唱起歌,如今農村新事多……咿兒呦,咿兒呦……從前我們窮山窩,如今工廠一座座……」 1989年,在湖南藝校常德分校學習的朱曉玲偶然接觸到了常德絲弦,那悠揚明快的曲調,通俗趣味的唱詞,一下子吸引了朱曉玲。
  • 8分鐘讓你愛上桃花源裡的常德
    8分鐘讓你愛上桃花源裡的常德「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今天,桃花源裡的城市常德,正以「產業立市 開放強市」為指引,打造泛湘西北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人與產業、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關係變革中不斷探索,常德,終於找到桃花源裡天人合一的發展新境界。
  • 魏晉九州 | 武陵的劉邦和陶淵明(常德篇)
    簡介:魏晉新專欄,作者謝玩玩。以九州地理為線,串聯魏晉風流、名人軼事、地理風俗。解析魏晉南北朝時25篇山水遊記,闡述當時的歷史典故,古今結合,讓讀者不但對魏晉南北朝時的風土人情有了解,也能與自己生活的城市產生聯想。我第一次吃常德牛肉粉,是在長沙讀書時候。
  • 為何一張常德全景圖震撼了朋友圈?
    2019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完成總產值121.05億元,常德正在成為生物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3年來,全市新開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就有609個,總投資1860億元;新投產億元以上產業項目401個,投資總額1076億元,刷新常德歷史新高。
  • 常德有哪些蛋糕店?盤點常德排名前十的蛋糕店!常德蛋糕店大全!
    8. 2009年湖南常德晚報新武陵採訪報導記實【麥香瀰漫的創業人生】常德(48)武陵區(26)鼎城區(5)澧縣(3)臨澧縣(1)澧縣(4)臨澧縣(2)桃源縣(1)石門縣(6)常德市鼎城區金蘿莎蛋糕店(5)常德金蘿莎南城天街店
  • 「常德品牌·中國品質」農業推介會在京開幕 為「德品進京」開闢...
    曹立軍介紹,目前常德糧、棉、油、家禽等農產品產量均居湖南省第一位,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常德農產品生態、綠色、安全的最好保障;深厚的人文基因,讓常德的特色農產品更有品位、更具活力;現代的生產方式,催生了常德農業的品牌體系。
  • 常德擂茶:穿越千年的常德味道
    常德自古產茶,在日出而落、日落而息的鄉間生活中,茶文化與農耕文化相乳交融,逐步衍生出以常德擂茶為特色的茶飲文化。了解常德,不如就從一碗常德擂茶開始。「常德擂茶」是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桃源縣、漢壽縣等區縣的41個鄉鎮中經常食用的一種小吃。
  • FM93.1音樂廣播丨《悅聽常德》—《常德是個好地方》
    打造本土音樂文化弘揚地方文藝之美聆聽桃花源裡的歌聲......常德是個好地方03:34來自常德人民廣播電臺說起常德你會想起什麼?《常德是個好地方》由常德方言唱成,伴著悠揚的胡琴飄揚,曲調輕鬆、歡快,歌頌著魚米之鄉——常德的美麗、富饒,和常德人民的友好、勤勞。常德絲弦常德絲弦是流行於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帶的傳統地方曲種。流傳於湖南各地,演唱時用絲弦,還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稱常德絲弦。
  • 茶顏悅色「回」到常德 與「愛上新湖南」官微互動贏好禮
    新湖南客戶端11月16日訊(記者 朱倩)近日,常德首家茶顏悅色在萬達廣場開業,11月常德將還有兩家茶顏悅色開張。早在11月7日,茶顏悅色官方微博已放出新店圖片進行預熱。此次入駐常德,對茶顏悅色來說是「去」常德,也是跟著茶顏悅色常德籍的老闆娘「回」常德。初到常德,茶顏悅色不僅帶來了經典茶飲作品,也帶來了嶄新的店型「茶顏的茶葉子鋪」和「茶顏遊園會」。店內除常規的現萃飲品區外,還有品類豐富的周邊產品區,包括茶葉、茶具和其他文創周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