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白馬湖公園。 鄭景陽 攝
圖② 德國小鎮。 李曼 攝
常德城市一景。通訊員 攝
【數讀】
本文製圖/李雅文
【聚焦】
常德,水城煥發新活力
湖南日報記者 周勇軍
常德日報記者 馮文正 李白
世外桃源,福地洞天。
地處沅澧流域、洞庭之濱的常德,是歷史名城,也是江南著名水城,水產豐富,土地富饒,景觀優美。近5年來,常德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深入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努力打造全省最美的城市。
每當華燈初上,常德城區的夜晚色彩斑斕。柳葉湖畔,輕波蕩漾。穿紫河裡,遊船如織。德國小鎮,風情萬種。白馬湖中,音樂噴泉隨風起舞……在這一幅幅圖畫裡,到處是市民們的笑語歡聲。
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座活力十足、美輪美奐、滿載幸福的新城。
從「毛細血管」破題推進「三改四化」
常德的宏大改變,從一根根「毛細血管」開始。
5年前的常德城,主次幹道陳舊殘損,小街小巷「路不平、水不通、燈不亮」,給部分社區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難。特別是老城區的地下管網年代久遠,雨汙分流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直接影響著老百姓的生活。
加快城市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讓城市宜居宜業,讓百姓生活幸福,是歷屆常德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不懈奮鬥的目標。2013年7月25日,常德市委六屆七次全會提出,在歷屆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打下的堅實基礎上,以新的姿態、新的奮鬥全力推進「新常德新創業」,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三改四化」(路改、水改、棚改和綠化、亮化、美化、數位化)是「新常德新創業」的開篇。
從2013年7月開始,常德拉開城市大提質序幕。成千上萬的建設者,重點開展了以杆線入地、地下管網改造、公交專用道建設、慢行系統建設、路面提質改造為主要內容的「路改」大會戰。市城區共完成投資300多億元,新建、改造骨幹道路和大街小巷310條、280公裡,改造地下管網1100公裡,新增綠化面積340萬平方米。同時,先後啟動整體搬遷型棚戶區改造項目53個、維修完善型改造項目10個,改造面積達53.5萬平方米,涉及居民8萬多戶;實施泵站新建與改造、水系治理及生態景觀建設、汙水處理廠及管網建設等「水改」項目;對武陵大道及兩側、白馬湖及柳葉湖周邊170棟樓宇實施美化、亮化;建設數位化城市,數字城管、智能交通、安全防控3大系統先後建成投入使用。
其實,自「路改」上馬後,滿城工地,四處擺戰場,因為與市民日常生活高度關聯,開始一些群眾有怨言。常德市委、市政府以敢於擔當的精神,頂住壓力、日夜兼程,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正如一位黨員幹部所說:「用黨員幹部的辛苦指數換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就是吃再大的苦也值了。」
常德城市建設,成績斐然。2014年7月8日,全省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常德召開。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在會上要求,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以「生活更美好」為目標,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城鎮綜合交通體系,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加強電力、信息設施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
常德在城市建設中,努力體現這一要求。現在的常德城區,道路平坦寬闊,水變乾淨了,空氣也更清新了。自行車愛好者沿著慢行道健身,老人在公園裡打拳,「大媽」們在廣場裡翩翩起舞,小孩在水邊開心地玩沙……「路面平坦了,城市漂亮了,遊客增多了,收入增加了,心裡舒暢了。」計程車司機趙有財說。
從「海綿城市」建設做好水的文章
今年6月底至7月初,常德下了多場暴雨,城區卻難覓積水。原來又黑又臭的穿紫河裡,如今傳來了市民們嬉水的笑聲。雨水收集利用,悄然走進了市民生活。常德在黑臭水體改造與海綿城市建設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去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頭版以《常德,「海綿」留住天上水》為題,對常德海綿城市建設經驗作了介紹。還在10版以《咕嘟咕嘟,城市會喝水》為題,做了深度解讀。
曾幾何時,穿紫河這條城市「玉腰帶」卻成了常德城區的「裹腳布」,又長又臭。用一位老人的話說:水的顏色像醬油,氣味如臭魚,垃圾浮水上,蚊蠅草中飛。另一位市民則說:河裡的水肥得可以澆菜,岸上蔬菜長得很茂盛。
早在上個世紀,常德市就開始千方百計治理穿紫河。但直到前幾年引入「海綿城市」理念,穿紫河治理才有大的起色。形象一點說,「海綿城市」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有時能吸水,有時又能擠出水。吸水和擠水,幾乎都是運用自然收集與排放的方式,實現雨水和綠地間的自然交換,實現從人工化城市向自然城市、生態城市的轉換。
幾年來,常德市斥巨資,打開了蓋板、疏通了河道、增加了調蓄容積,並修建了1100多公裡長的地下管網,將無數大小「海綿」與穿紫河連通。在常德市城區36平方公裡建成區內,20%的區域鋪上了「海綿」。市海綿辦副主任辛長明說:「80%的雨水,都被『海綿』就地吸收了。」
如今的穿紫河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消納著城區的超量雨水。今年6月底至7月初,常德城區遭遇特大暴雨,昔日積水嚴重的汽車總站附近,路面上卻只有零星積水。市區其他低洼路段,降水也很快被大大小小的「海綿」喝掉了。
水,曾給常德這座洞庭之濱的城市製造了無數的災難,但如今,卻為她注入了靈性和精神。市民稱讚,水讓整座城市活了起來,水將城市還給自然,回到了最初的美。
尤其是實施宏大的江湖河連通工程之後,常德將沅水、柳葉湖、穿紫河連成一體,水流不息、風景不斷,從歡樂水世界、柳葉湖環湖景觀、德國風情街、常德河街、船碼頭風光帶、白馬湖公園、丁玲公園、萬達商業廣場,再到老西門、武陵閣步行城、常德詩牆、屈原公園、濱湖公園,走到哪裡都聞得到花香,聽得到清澈水聲。
從「沅澧風韻」重塑走向詩意棲居
常德人和水有著天然的親情。水,是大自然賜予這個城市的資源,也是流淌在這座城市的「文化密碼」。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文化之於城市就是靈魂,就是軟實力。
放眼世界,各國在城市形態、城市管理等方面日益趨同,是文化差別賦予了它們獨特的風貌。如音樂之城維也納、時尚之都巴黎,園林城市蘇州、歷史古城平遙和麗江……這些城市內在的文化肌理,鑄就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性格,推動著城市建設,吸引著遊客腳步。
常德城市要進一步發展,也離不開文化。
2016年9月26日,時任常德市市長、現任常德市委書記周德睿,在常德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向國務院督查組介紹情況時,講的就是「遵循發展規律,堅持以人民為本,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之路」。他提出,文化是城市的內涵所在、價值所在。常德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要把歷史「血脈」和文化「基因」根植於城市之中,努力塑造更具「沅澧風韻、常德味道」的城市風貌。
在實踐中,常德這座濱水之城在突出水文化、做好水文章的同時,還打出「桃花源裡」這張牌,追求城市的詩意棲居。把「沅澧風韻」融入城市建設,建成了柳葉湖環湖景觀、江南風光帶、武陵閣步行城、蘆荻山大道、「三館三中心」等城市新亮點;把歷史文脈延伸進城市發展空間,大力推進老西門、穿紫河(原為老城區護城河)風光帶、「一江兩岸、詩畫長城」等項目建設。在建設「一江兩岸、詩畫長城」中,以防洪大堤為載體,以詩詞書畫為表現形式,正在形成江北「中國常德詩牆」、江南「中國常德畫壁」詩畫交相輝映的美麗景象。同時,著力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創意等現代產業,讓美麗變成財富,變成增長動力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一幅水秀山清、江山如畫的城市建設美好圖景,正在沅澧大地鋪開。
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畫橋煙柳的老常德,正在變與不變中重生。
【名片】
「中國最早的城市」——
城頭山遺址公園
城頭山遺址公園。 通訊員 攝
去年6月7日,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園。
城頭山古城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最早的城市」,位於澧陽平原中部澧縣城頭山鎮,距縣城10多公裡。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依託城頭山遺址而修建的,為國家級大遺址保護示範區,全園佔地662畝。遺址公園內的城頭山古城遺址博物館,以澧陽平原長達幾十萬年的史前人類遺存為基本背景,以城頭山遺址為「龍頭」,展示了澧陽平原史前遺址群所代表的中國南方璀璨的古文明。(李寒露 劉傑)
找回心靈的故鄉——
常德桃花源景區
夢入桃花源。 周桂成 攝
今年8月1日,經3年全封閉改造,常德桃花源景區重新開放試營業。
「回到桃花源,找回心靈的故鄉。」 桃花源景區位於桃源縣西南,北臨滔滔沅水,南倚巍巍武陵。景區內茂林修竹、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臺碑坊,宛若仙境。改造後的桃花源景區接待遊客的面積由過去的2平方公裡,擴大到12平方公裡,日接待遊客由過去3000人次到現在5萬人次,由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桃花源古鎮、萬畝桃林7大板塊構成,成為常德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新高地。
(李寒露 施大勇)
建在湖心島上的水主題樂園——
常德歡樂水世界
今夏,市民在常德歡樂水世界遊玩。 楊景心 攝
常德歡樂水世界位於有「中國城市第一湖」之美譽的柳葉湖度假區,是國內首個建在湖心島上的水主題樂園,佔地約20萬平方米,擁有數十處人文景觀。設立了20多項頂級玩水項目,包括風靡全球的水上娛樂城堡——互動水堡、全球超大的魔幻互動水寨——歡樂水寨、世界水上競速之王——垂直滑道等。
2017年,這裡所有遊玩項目又全面翻新升級,增加了「碰碰樂」項目,還可讓遊客們自由駕駛充氣圓艇,體驗在水上馳騁的快感。此外,風情演藝也豐富多彩,推出了異國風情大巡遊、水上電音派對、小丑互動以及各國演藝團隊的精彩表演等。
(肖洋桂 楊景心)
「四縱四橫」快速路網——
沅澧快速幹線
沅澧快速幹線五號大道漢壽路段。通訊員 攝
2015年6月17日,常德市沅澧快速幹線啟動建設。項目總投資300億元、總裡程約700公裡,由「四縱四橫」快速道路網絡構成,將常德沅水、澧水流域常德經開區、常德高新區(包括鼎城核心區和漢壽、西洞庭、武陵3個拓展園區)以及臨澧、澧縣、石門、津市工業集中區(工業園)等園區,串聯在一起。
經2年多努力,到今年底,沅澧快速幹線將建成通車100公裡。該幹線全部建成後,常德市域內道路環境將大幅改善,各區、縣、市間行車時間將比現在縮短半小時以上。
(李寒露 張新)
通江達海重振水運——
常德港碼頭
常德德山港區碼頭。羅勇 攝
今年9月11日,在常德市德山港區千噸級碼頭,起重機在吊裝貨物,一派繁忙。當天停泊了4艘千噸級貨船,都是從上海駛過來的。
今年6月底,德山港區千噸級碼頭一期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建成1000噸級雜貨泊位4個,年設計吞吐量約200萬噸。
湖南四水中,有沅澧兩水穿過常德,拓展水運通道是近5年常德交通建設大會戰重要內容之一。其目標是在「十三五」期間,完成沅澧航道、淞虎航道系列整治工程,加快重點港口碼頭建設,重振常德通江達海大航道、大水運優勢。目前在建的1000噸級碼頭就有5個。
(肖洋桂 羅勇)
【見證】
我家住在花園裡
朱定萬 通訊員 攝
常德市武陵區委宣傳部退休幹部 朱定萬
我今年77歲,在常德工作生活了一輩子。我家住在城區丹陽路,小區對面是濱湖公園,左邊是穿紫河風光帶。每天早起去散步做操,聽鳥兒鳴叫,呼吸清新空氣,心情格外舒暢。
這些年,我看著常德城長大了,長高了,變美了。在我記憶裡,老常德城只有兩條主要街道:河街與人民路。當時,一個公園都沒有。直到1976年,才在城北一片水塘地,動工修濱湖公園。那時,花一角錢買張門票遊公園,簡直是種奢侈。現在,城裡新修了好多公園,和星羅棋布的休閒廣場連成片,整個城市變成了一個大花園。
我有個95歲的老朋友住在紫橋小區,天氣好時,我就會沿著風光帶走過去看他。紫橋小區是全市最大、居住人數最多的敞開式小區,前幾年,政府對小區裡裡外外進行改造,老舊的小區換了新顏。那裡的居民們現在走出家門就是穿紫河風光帶,與新修的德國小鎮隔河相望,白天風情萬種,入夜流光溢彩。
你說,在這座桃花源裡的城市安度晚年,能不長壽嗎?
現在,來了老朋友,光城區看幾天景都不重複,從白馬湖到柳葉湖,從太陽山到德山,從詩牆到河街……這其中,我對河街最有感覺。
我退休前住老區委大院,緊鄰河街,記憶裡,有青石板上木屐走過的叮叮聲,有碼頭搬運工人的嘿喲聲,有吊腳樓上飄出的歡笑聲……可以說,大小河街曾滋潤了無數常德人的生活。但河街在時代變遷中消失了。幾十年後,為了留住這城市最美的記憶,愛追夢的常德人在穿紫河畔複製了大小河街,去年開街以來,這成為人氣最旺的商業街。
說來也巧,我幾年前搬了家,剛好與大小河街毗鄰,晚飯後常去散步,小木樓變成了四合院,小漁船變成了大客船,但吊腳樓仍在,青石板仍在,比以前更加熱鬧。
我曾到過國內外蠻多地方,感覺很好。只是回到常德,覺得哪裡都抵不過家鄉好!我最近準備出本隨筆集,名字就叫《陽臺隨筆》。為什麼叫這名?你看,我在家裡推開窗就是花,打開門就是景,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自家陽臺上寫的,有靈感哩!
(姜美蓉 整理)
【見微知著】
辦事就在「網格」裡
前不久,常德市武陵區穿紫河街道西園社區一些居民在網格微信裡反映,晚上穿紫河畔「劉海砍樵」的音響聲太大,影響正常生活。
「劉海砍樵」是在穿紫河畔上演的城市風情實景燈光演出秀節目之一。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不少遊客和市民聚在穿紫河畔,欣賞美景與節目。為了不掃外地遊客興致,當地居民顧全大局忍著。但隨著時間推移,有些居民實在難以忍受,便向網格員投訴。沒想到,網格員立即找有關部門反映,演出的音響聲很快得到控制。
據了解,近年來,常德推行網格化管理,群眾要辦的事在「網格」裡就能辦到,大大方便了群眾。 (肖洋桂)
車胤故裡「黃金屋」
家住常德市武陵區白馬湖街道富強社區的陳順德老人是名退休教師,他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幾乎天天去社區書屋裡讀書。他將社區書屋稱為「黃金屋」,他說:「書裡有『黃金』,一天不去『淘』,渾身不自在。」 據了解,2015年以來,常德市建起了43家社區書屋,向市民免費開放。各社區書屋藏書都有近萬冊,不僅免費提供給社區居民閱讀,還結合重大節日等,組織各種特色讀書活動。
史書上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而車胤是南平新洲(今常德津市)人。作為車胤故裡,今年4月,常德將社區書屋統一更名為「車胤書屋」,並按照每個區(縣、市)新建2家的標準,進一步推進全市社區書屋建設。 (肖洋桂 李璞)
大樹撐起「遮陽傘」
今年28歲的常德市民韓傑雄在建設路開了一家店鋪,從事維修工作。他說,近年來,他走在街上,從不帶遮陽傘。因為城市綠化搞得好,街道兩旁的綠樹枝繁葉茂,走在街上陽光曬不著,下點小雨也淋不著。
在常德城區建設路、朗州路等老街,真可謂綠樹成蔭,梧桐樹多有水桶粗、三層樓高。為了一年四季見綠,常德市還在武陵大道、洞庭大道等道路兩旁,交叉種植香樟樹、白玉蘭、柚子樹、桃樹、柳樹等,如今也都長成了大樹。目前,該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1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92平方米。去年,該市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 (肖洋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