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忌日快樂》在小成本恐怖電影中已經非常成功了,雖然有些挑剔的觀眾還是找出了不少的BUG,那麼這部電影的結局是什麼意思呢?最後那句話的含義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忌日快樂》所讓人有感新穎的是電影將校園,懸疑和家庭多重元素糅合於一,帶來了一場全然出乎意料且足夠有趣的類型片作品,雖然這也令其在邏輯上不乏漏洞,但導演對多重元素的善用,藉以對時間循環的巧妙融合,一段女主在不斷被殺重生中的人生蛻變經歷,確使電影做到了高潮迭起。
主要講了一名大學生(傑西卡·羅德 飾演)不斷重複經歷她被人謀殺的當天,包括所有的細節和可怕的死亡結局,直到追查出殺她兇手的真正身份。
一看這個有特點的片名和海報,恐怖片的噱頭就起來了。不同與happy birthday day,而是happy death day。插在蛋糕上的刀反映出了木偶的雙眼。不禁讓我抖一抖。一直都說木偶在恐怖片都有特殊存在的理由,從電鋸驚魂開始變得經典。
劇中女主的形象是一直約泡的不良女。她還和自己已婚的講師廝混在一起,接吻扒衣的動作輕車熟路。又在一個派對的夜晚,一個響著生日歌的音樂盒被放在隧道中央,一個戴面具的黑衣人出現,突然,黑衣人拿出刀向女主捅去....
而兇手,正帶著前面出現的木偶的面具。
女主也開始了一次次的循環....
恐怖電影《忌日快樂》上映後備受好評,但是還有很多人沒看懂,最後的兇手究竟是誰呢?
影片最後留下來的一句話:Tomorrow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the life (可能記錯,但意思應該沒錯)有什麼含義呢?
一般影片中涉及講設定部分的人物,基本都不會是大魔王。故而最後兇手必然出現在已知預告中,而男主那一句:
「殺你的人一定知道今天是你的生日。」
以及女室友那句:
「生日快樂。」
基本就徹底從預告中劇透出了真兇。
影片的真兇有兩個,分別是大魔王(女主室友)和小魔王(逃犯)。大魔王殺女主的動機就是女主女生會龍頭時期過於賤,同時又搶了大魔王的心上人;而小魔王則是一個專門獵殺大學青春女生的變態兇手,被大魔王利用而追殺了女主幾次。片中大小魔王著裝相同。
電影的成功之處,不是因為套路玩得深,而是套路玩得好。導演深知這種單曲循環似的劇情梗並不新鮮,有《恐怖遊輪》和《土撥鼠之日》這樣的珠玉在前,總要有點新花樣,才能滿足觀眾挑剔的眼光。比起讓觀眾來吐槽「這不就是恐怖版《土撥鼠之日》嘛」,導演自己先毫不避諱地對表達了對經典的致敬。
就像《土撥鼠之日》中的男主在每次新生中變成更好的自己一樣,女主也在循環往復中改變著自己。這不僅是追查真相的過程,也是小翠不斷發現自我、改變自我的過程。
在一次次的死亡經歷中,逐步排除嫌疑對象的同時,女主才漸漸意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種種問題,一切的根源是她自己,她開始變得不那麼刻薄,不再對舍友苛刻蔑視,不再也不再拒接父親的電話,不再做一個只顧著自己的自私鬼。漸漸明白生活意義的她甚至會為了復活被兇手殺死的男主,而選擇犧牲自己。而最後的兇手,原來是舍友洛麗...
如同《土撥鼠之日》的劇情構思,《忌日快樂》以一個性感漂亮卻當著第三者,且性格刁鑽蠻橫的女大學生泰莉為引,她在生日當天被謀殺後,不斷在這一天裡重生,也不斷被再次殺害,誰是兇手自然是電影最先拋出的懸疑。然而相比於兇手的答案,《忌日快樂》的循環過程顯得更具看點,從外來說,無處不在的死亡威脅營造了電影無時不刻的驚悚感,而由內來說,女主在一次次被殺中,從最開始的驚恐到篤定,再到泰莉她能洗心革面,去坦然面對生活,一個極具層次感的內核也隨著呼之欲出。
在《忌日快樂》裡最為讓我個人欣賞的就是導演將非常多的元素糅合在了一部電影中,而所有元素又巧妙的成為了電影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96分鐘的時間,頗為中肯的節奏把控使其沒有一句廢話,不斷從頭再來的人生經歷,卻絲毫並不會讓人有覺乏味,反而成為了電影前半段在突如其來的謀殺驚悚後,令人捧腹不經的笑料,讓人發現原來一個本自驚悚恐怖的殺人事件,也可以變得如此詼諧。
當然正如《忌日快樂》的自嘲,電影並沒有能企及於《土撥鼠之日》的高度,其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部好看的青少年電影,它沒有縝密的邏輯能去支撐住這個故事,讓人得以能去回味何般懸疑,甚至於電影都根本沒有對泰莉為什麼會在一天的時間裡不斷重生做出丁點的解釋,但就是對這種手法的善用,卻讓一個並不新鮮的時間循環老梗,一個老生常談的愛與親情,迸發出了全新的生機。
誠然《忌日快樂》並不完美,但確也能晨鐘暮鼓 ,如果沒有直面生死,泰莉或許永遠無法頓悟什麼才是人生最為寶貴的,然而現實卻不會反覆重來,珍惜當下,願你別在忌日才讀懂什麼才是生活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