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萌芽社群裡開展過一個圓桌討論,主題是兩個問題,很有意思:
當年被逼上興趣班的你,如今感謝父母嗎?
當年沒有被逼上興趣班的你,如今感謝父母嗎?
回答的人很多,每個人想起自己童年的興趣,都有好多話曾經一直放在心裡,或感激,或遺憾,或百感交集。
現在輪到我們自己給孩子選興趣班,平心而論,真正面臨這些選擇時,我們同樣也如當年的父母一樣,會陷入糾結,應該如何看待興趣愛好的選擇,又該如何陪孩子走好這段興趣之路,這便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話題。
今天的文章節選自我的第一本書《教養力》,因為入圍了「噹噹年度影響力作者」,所以借今天的版面想跟大家分享我書裡的觀點。這本書寫了很久, 是我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沉澱,在我心中便是閨女了,厚著臉皮希望大家幫我個忙,如果我的書、文章、課程或資源溫暖過你,就在文末幫我投票助力下,鞠躬感謝❤️▼
「成功的關鍵不在天賦和智商,而在於熱情和努力的總和。」說到培養孩子的興趣,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句話是:「成功的關鍵不在天賦和智商,而在於熱情和努力的總和。」
這句話出自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2013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達克沃斯通過對大量成功案例的分析,得出了成功的另一面,就是堅毅理論。她用簡單的方程式,解釋了一個人的天賦是如何轉變為成就。
當不同的個體處在相同的情況下,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只取決於兩件事情:天賦和努力。但成就不是簡單的天賦+努力,我將達克沃斯方程式做了一個簡化:成就 = 天賦 x 努力 x 努力 ▼
很容易看出的是對於成就而言,努力因素比天賦有更大的權重。當我們的目標是獲得一個更大的成就,我們最佳的選擇,就是通過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努力奮鬥、用耐心來掌握,這樣的投入對任何人而言都是可觸達的。
也就是說,如果不努力,無論天賦多高,都很難掌握新的技能,即便學成了,如果不努力,也不會真正地出效果。所以達克沃斯在一系列的追蹤實驗表明,一個人堅毅的指數,比智商和分數有更強的預測性。
我們需要對孩子的興趣做減法。在最開始體驗的時候,孩子一定會有很多感興趣的地方,但是因為每一個項目都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所以過多的項目反而容易讓孩子分散精力和時間,不利於培養堅毅。
我在給兩個孩子做興趣班報名時,也會跟孩子們一起去討論分析不同主題的興趣班。比如,不同主題的興趣班可以學習到什麼,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自己更偏向學什麼?
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更多的是我和孩子的頭腦風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需要整理自己內心的期待。再比如下面這幾個核心問題的討論:
自己是否感興趣?
覺得自己是否能堅持上課?
你能堅持多久?是否有想過給自己一個最短堅持期?
中途你要是不想學的話,怎麼處理才好?
我們會一起篩掉一些不合適我們的選課因素,比如時間不合適,和現階段孩子能力不匹配,不喜歡的互動方式、試聽課體驗不理想、距離太遠接送不過來等等,然後再報名試聽課,看看聽孩子們的反饋,評估時間表和上課狀態,和老師溝通教學方式和目標,最後再跟孩子確定學習強度是否願意接受等。過程雖然繁瑣,但是這也是為孩子的堅持做鋪墊。
在興趣愛好的選擇上,孩子會反覆嗎?一定會的。甚至有些孩子也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什麼都喜歡,或者什麼都不喜歡的情況比比皆是。這個時候,我們也需要根據平時對孩子的觀察,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來挑著選擇。
當時我給5歲的Joshua報名鋼琴興趣班,並不是因為我篤定認為哥哥一定喜歡鋼琴,而是覺得他的個性挺合適鋼琴學習,他專注力強,又肯刻苦,對技能也有要求,都是鋼琴深造的基本要求。所以我鼓勵孩子試一試。實際上在孩子接觸鋼琴後,他也發現自己對音符的辨識力高,聽曲便能譜調,這是我意想不到的地方,這些額外的收穫也激發了他在鋼琴學習上更多的熱情。
很多時候,給孩子多體驗的機會終究不是錯的,之後別忘了跟孩子一起做減法,才可以把父母挑選給孩子的選擇,真正內化為孩子自己想要去努力的興趣。
任何人早期的興趣都是脆弱而模糊的,需要有力的培養,並且精心的沉澱才能獲得更深厚的力量,所以堅持必不可少。
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Anders Ericsson)提出了「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讓孩子有目標地持續進步。幫助孩子積累更多的刻意練習機會,去拆解困難,重新理解和面對困難,這同樣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堅持度,讓堅持和勤奮成為孩子內在的驅動力。這個過程便是心理上為孩子賦能。
生活裡我們經常看到兩個孩子用同樣的時間,花了同樣的努力練習,卻收穫不同的效果,原因何在?因為練習的方式不一樣。
舉跑步的例子,一個孩子跑步每天都是同樣的動作,每天花完成1000米距離的跑步,控制在15分鐘內,而另外一個孩子,每天也完成1000米,但是爸爸媽媽一直幫孩子記錄跑速,距離和路線,跑完後的心跳或者中間穿插的快跑次數,並且給孩子制定了一個短期目標,每天提高一點跑速。
這樣一段時間練習下來,收穫的結果便會完全不同。第一個孩子也許還停留在15分鐘跑完1000米,但是第二個孩子可能就需要10分鐘就能跑完1000米。所以刻意練習跟普通的練習方式最大區別在於它的目的性和計劃性。
當我們針對孩子的某一個目標設定刻意練習方向時,需要基於孩子沒有突破的特定弱點,我們首先得制定一個有一定挑戰性的清晰目標。這意味著我們對過程是有質量標準的,如果沒有質量標準,只是重複的作業,對於任何人的精進並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興趣是可以被喚醒的嗎?當然可以的。
我跟大家談談Joshua經歷過的事情。現在6歲的Joshua很喜歡藝術,水彩、塗鴉、線條和手工都玩得不亦樂乎,我保存的作品已經有將近20個厚厚的文件夾,但實際上在Joshua3歲時,有很長一段時間非常排斥藝術材料,無論是彩泥還是繪畫,看到就跑,一個學期下來,唯獨他什麼都不參與,作品集幾乎是空白的。
最開始的時候,我嘗試了很多方法,但始終打不開他的興趣點,他在我的鼓勵下可以象徵性地參與其中,但很快又停下來換成他更熟悉的項目。坦白說,無論是老師還是我都希望孩子能夠走近藝術,去體驗更多藝術創造的可能。因為藝術探索所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求知慾和好奇心,也包括了創意和想像力,更可能是孩子情緒表達的自留地。
在迷茫的時候,我跟老師開展了一次談話,老師當時說了一段讓我大受觸動的話:
老師:「我想你可以和我一起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需要你和我一起做,持續做下去,我想終有一天孩子會有所改變的。」
我:「是什麼事情我可以做到的呢?」
老師:「你也一起玩沙、玩塗鴉、玩水,你很開心、快樂、激動地參與進去,孩子會被你感染的。」
話很簡短,但我茅塞頓開。我嘗試了萬千種做法,但唯獨忽略了我就是最深刻影響孩子的環境。所以我開始突破思路,每周末和孩子們花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只做一件事情——創造我們的「幻想王國」。
我會先在客廳給孩子們準備一張長長的捲紙,還有一堆足夠數量的顏料、畫筆和畫板。而當孩子們在客廳完成作品之後,我們便轉移陣地到浴室,這個寬容的、不受拘束的環境兼備了孩子藝術探索想要的所有素材,孩子可以將已經完成的作品,和一些開放性的素材,比如蠟筆畫、手指畫、水花、沐浴露隨意混搭,我們即興探索,開啟幻想王國的設計,更隨性穿插戲劇表演和打水仗遊戲等等。
我和孩子玩了半個學期和一個寒假,新學期開學後,老師驚喜地告訴我,哥哥對藝術探索活動毫無畏懼,和上學期表現判若兩人,「孩子在興趣體驗的過程更加自主、放鬆和灑脫,並主動增加新嘗試,來表現他內心的想法」。
「如果你想培養孩子的堅毅,要先自問,你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多少的熱情和堅持,接著自問,你的教養方法鼓勵孩子效法你的可能性有多高。」達克沃斯這句話便強有力地支持了效仿的力量。
效仿不等於模仿,幫助孩子積累興趣愛好並不是一個機械性的技能培訓。讓孩子願意效法父母,意味著我們要身先立行,敢於探索,並且勇於突破,我們先享受其中,保持反思和開放,才能真正感染孩子。
記得之前我家孩子發生過這樣的一次爭吵,哥哥Joshua開始對弟弟Eric的發音興起了糾錯的念頭,聽到Eric讀書後,就開始說「弟弟,你讀太小聲了我聽不到!」「你這個發音不對,應該是這樣子,聽我來說。」
這些無疑就會增加Eric的壓力,果不其然Eric跑來跟我說,「我不念了,我再怎麼讀也不會像哥哥讀的那麼好聽。」他放棄了,因為找不到堅持的動力了。我當時聽到這句話後,直接握住他的手,一字一句地說,「不,Eric,我喜歡聽你讀。你讀書從來都不是為了成為哥哥。」 這句話便是我給孩子們的最直接的反饋,也同樣是我的態度。
很多時候我們總會不經意之間給自己下很多的限制,當我們看到別人的生活看起來很美好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感慨自己為什麼如此坎坷和停滯。孩子也一樣,總會因為一兩句話認為自己永遠都學不好。
但是很多時候,當我們仔細想深一層,所有的限制,都是我們自己加上去的,我們讓挫折和過去的經歷壓得自己喘不過氣,甚至認為自己做不了了,「我們天生就只能這樣子了」。這些都是興趣路上難以避免的挫折,如果因為這些想法就放棄,太遺憾了!
所以,當孩子面對同樣的挫折的時候,正是我們需要傳遞達克沃斯所說的「堅毅」品質給孩子的時候,達克沃斯所謂「堅毅」是這樣的:
堅毅是一步接著一步走下去;
堅毅是牢牢抓住自己感興趣又有意義的目標不放;
堅毅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投入具有挑戰性的練習之中;
堅毅是摔倒了7次,第8次仍然選擇站起來。
它並不是一句空洞的雞湯,從來都不是只要努力了就行,更多的是我們能否給到孩子全方位的支持,幫助孩子找到能夠感興趣的事情、堅持努力的方向。成就不會突然從天而至,所有的技能積累都是從最初的嘗試開始,所以我們不需要去介意太多,牽著孩子的手,跟孩子一起朝著目標不懈努力、竭盡全力就對了。
前面的內容精簡自我新書的其中一章,「培養孩子的抗挫力」。我寫書速度不快,第二本書也還在細細琢磨著,因為一直想把心理學和教育學沉澱下來,出書對我來說就是一場長跑,我不求快,但希望它穩健、實用,我希望它們在十年後,依舊能有書卷香,仍然能給大家的養育增添力量和羽翼。
這次第一本書入圍「噹噹年度影響力作者」,作為一個新晉作者還是挺緊張的,希望親人們都能幫幫我,每天投上3票基礎票,大家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幫我打call,直接掃描二維碼即可,感謝感謝。▼
謝謝你們,願意跟我一同走在這漫漫旅途裡,筆芯,謝謝大家。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評論、分享或者點讚鼓勵我,都是對我最大的支持,感謝閱讀!您也可以把我的公眾號置頂或星標,讓我們可以找到彼此。「近期資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