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興趣,其實是一種做事過程中的快樂體驗,在心理學上又被叫做內驅力,可以激發人們想做事情的動力,並在這個過程中收穫快樂和幸福。
對孩子來說,不同的年齡階段,興趣當然會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形式:
比如在幼兒時期,好奇心比較重,往往對很多事情都充滿興趣,但這種興趣往往是是淺顯的,短暫的,是會很快轉移的。
比如到了小學階段,興趣開始有所定型,此時若能將孩子的興趣同深入的知識相結合,很可能將這種興趣變成一種愛好,甚至一種技能。
再比如到了中學階段,興趣會和理想有重合,有興趣的孩子更容易找準人生方向和目標,並用興趣排解繁重的學習壓力,舒緩情緒。
從媽媽們的角度,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充分發揮興趣的價值,讓孩子終身受益。
1. 走進孩子內心,準確了解孩子的興趣與愛好
在小學的班會上,老師問學生:「如果可以給爸爸媽媽報一個興趣班,你會給他們選擇什麼?」孩子們有的說,給爸爸報書法班,把字寫得漂亮一些;有的說,給爸爸報個鍛鍊身體的班,因為他太胖了……
你看!孩子都會在真正了解大人的「實際情況」之後,才做出決定,那我們是否在決定培養孩子的興趣時,已經準確了解到了孩子內心的「實際情況」呢?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或許可以這樣做:
讓孩子找一張白紙,列出至少5項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越詳細越好。比如喜歡跳舞,尤其喜歡芭蕾舞,喜歡看《冰上天鵝湖》。這樣讓孩子在寫的過程中也有思考,以此了解自己。
之後,從孩子列出的幾個事項中挑出2到3個孩子更為喜歡的事情,固定興趣,向愛好和技能發展。
再之後,家長朋友們要鼓勵孩子勇敢去嘗試,看看能否從中獲得快樂,即便孩子發現這不是自己的愛好,也可以藉此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
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孩子自然就真正找到了興趣所在,接下來的培養之路才會更加順暢。
2. 遵從孩子本心,莫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
老舍曾寫過一篇《藝術與工匠》的文章,裡面有這樣一段話:「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而且極肯努力,做文藝寫家,我決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做木匠、瓦匠,或做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
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會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時候喜歡畫畫或彈鋼琴,可苦於沒有條件,如今生活好了,就把自己的夢想加到孩子身上。
在這樣的想法下,媽媽們不惜花大價錢將孩子送進自己沒有上過的興趣班裡,以求得「心安」;殊不知,當家長們百無聊賴的在門外玩著手機等孩子時,孩子們同樣在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煎熬。
我們應當在了解孩子之後,遵從孩子的內心感受,認真傾聽孩子們的夢想,審慎對待他們的精神需求,如此才能給孩子們最想要也最適合的教育。
3. 授之孩子恆心,持續的學習促使長足的進步
當我們的孩子最終確定了興趣所在時,只能說他已經牢牢握住了一塊「敲門磚」。在這之後,他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英國作家狄更斯曾說,「頑強的毅力可以徵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作為家長,我們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一份「恆心」。
首先,我們要學會傾聽,了解孩子面臨的實際情況和遭遇的困難,或者給他們加油鼓勁,或者教他們改變學法。
其次,我們要為孩子的興趣多多提供「輔助」措施,比如孩子喜歡舞蹈,除了正規培訓,我們可以帶孩子看看舞蹈演出,講講一些知名舞蹈演員從小刻苦學習的故事,讓孩子明白榮譽背後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
再者,我們要引導孩子主動堅持自己的興趣。要多給孩子一些自主選擇的權利,尤其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多多引導孩子主動堅持興趣,突破困境,實現蝶變。
孩子最初的熱情,只是一粒興趣的種子;
堅持不懈的培育,才能讓興趣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優秀的媽媽們,請一定做孩子夢想的助推師,共同體味成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