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發現孩子2個月後開始特別喜歡吃手,剛開始他們會開始吃拳頭,後來發現手指吃起來更舒服,他會把手指伸進嘴巴裡,那麼孩子究竟為什麼喜歡吃手?吃手這種行為家長要不要進行幹預呢?
嬰兒吃手的原因
最開始是無意的行為
嬰兒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吃手了。出生後,因為神經系統發育的不完善,孩子的大腦並不能指揮手,所以孩子的手都是無意識的動作。因為新生兒天生具有吮吸需求,接近嘴巴的任何東西,寶寶都會嘴巴進行吮吸。無意識中他發現了手可以吃,而這個吃手的過程讓孩子感覺到很舒服。下一次孩子還會去做相同的舉動——吃手。
吃手可以進行自我安慰
嬰兒的吮吸需求在孩子因為睏倦、害怕、煩躁哭泣的時候,孩子都會以吮吸需求來安慰自己,當嬰兒無意識把手指伸進嘴巴的時候,他會發現吮吸可以帶來快感,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的舒服。而手就像是一個「玩具」,一個孩子可以隨時拿起來玩的玩具,這個吃手的過程讓孩子得到了自我安慰,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孩子吃手的時候是非常愉悅的。
吃手是孩子在對這個世界認知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類認識世界是從嘴巴開始的,這也被稱為口欲期。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是從自己的手開始然後範圍逐漸擴大,當手部的力量越來越大,能夠放進嘴巴裡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嘴巴喜歡嘗試各種不同材質的玩具,所以1歲前的嬰兒喜歡把手裡的任何東西都放進嘴巴,
他們會體驗到不同材質不同的感覺,這些感覺認知會刺激寶寶的大腦。
所以對於1歲前的寶寶,父母面對孩子吃手不要有這樣的錯誤認知:
孩子吃手是不是沒有吃飽?如果吃過奶後吃手和飢餓沒有關係;孩子吃手是不是有問題?沒有問題,這是嬰兒階段必經的階段;嬰兒吃手的發展過程
2個月開始階段
2個月大的嬰兒已經開始吃手,這是因為嬰兒神經系統的各種功能開始發育,嬰兒神經系統的發育是從中心到外圍,所以嬰兒嘴巴周圍的神經比手部的神經發育的更早。但是此時嬰兒的手還不能夠到更多的東西,所以孩子吃手的過程其實是無意識的。
4個月嬰兒開始探索
4-5個月的嬰兒,他們吃手的時候開始探索這個世界,孩子吃手的姿勢已經從拳頭變成了手指,但是在孩子的意識中,他並不能認識到這是他的手,他通過吮吸的過程是在認識自己的手,比如每個指頭伸進嘴巴都是不一樣的,孩子每次吃手的心情也是不一樣的。傷心的時候吃手是安慰自己,而吃飽後吃手是在自娛自樂。
6個月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多
6個月的孩子他的視覺已經從平躺著到坐起來,孩子的視覺範圍變得越來越大,孩子的好奇心也在增加,這個時候凡是一切能夠拿到手裡的東西,孩子的第一反應都是吃進嘴巴裡,因為他要嘗一嘗這個物品是軟的還是硬的,幫助大腦建立最早的認知。
1-1.5歲,口欲期逐漸結束
孩子的口欲期結束時間在1-1.5歲,口欲期和孩子的獨立性是成反比,當孩子越來越獨立,自己可以幹更多的事情時,他對用嘴巴探索興趣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自己的手。
不讓孩子吃手的後果
很多父母不喜歡讓孩子吃手,總覺得手不乾淨,甚至因為不讓孩子吃手會給孩子帶上手套,這樣做可能暫時會解決問題,但是會給孩子的成長埋下禍根。
首先,孩子吃手或者吃其它東西會變本加厲
吃手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當父母不讓嬰兒吃手後,孩子過了口欲期,可能吃手的行為反而會變本加厲,因為孩子內心的感受沒有被滿足,等到2歲後,甚至幼兒園後,很多孩子開始出現咬手指、咬被角、咬下巴等行為,就是口欲期的延長。
其次,影響孩子大腦早期的發育
研究表明,外界豐富的感受和刺激,可以有效促進寶寶大腦皮層的生長,刺激越多,大腦皮層的腦神經就會越複雜,寶寶的大腦也將會越發達,
因為嬰兒早期的大腦刺激其實是用嘴巴來刺激的,如果阻止孩子吃手,嘴巴對大腦的刺激也會減少。
第三,影響孩子內心的獨立
嬰兒吃手的過程,也是孩子在建立自我內心的滿足感,比如媽媽不在吃手自我安慰;睡醒後一個人的遊戲——吃手;當孩子內心安全感建立之後,才能開始從媽媽身邊走向更廣闊的的世界。阻止孩子吃手,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是沒有辦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很差,成長過程中獨立性也會差,會膽小,不敢嘗試。
怎樣幫助孩子科學的吃手
保證孩子手的乾淨性。4個月前孩子的手能碰到的玩具有限,成人最好不要用自己的手去頻繁觸碰孩子的手。儘量準備不同材質的物品。用嘴巴去吃東西是在幫助寶寶刺激大腦神經,促進大腦發育,不同材質體驗不同,傳遞給大腦的感覺也是不同的,儘可能準備更多更安全的玩具讓寶寶去啃、咬。8個月之後做好安全防護。8個月之後孩子開始學會爬行之後,放進嘴巴的東西越來越多,父母需要有防範意識,保證孩子的安全。如果孩子吃手比較厲害,手指出現蛻皮、紅腫,可以儘量準備更多玩具,或者牙膠,知道替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