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手究竟該不該管?

2020-12-20 環球網

■打破砂鍋

看到寶寶吃手,不少家長都會擔心,怕手髒容易導致寶寶生病。尤其是家裡老人,往往強制性阻止寶寶吃手。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對孩子健康成長十分不利。請關注——

「孩子3個月了,最近總是吃手,把整個手都放進嘴裡,還用手指抓來抓去,是要長牙嗎?」

「寶寶最近開始迷上了吃手,而且比較嚴重,也開始流口水了,我看到有媽媽在寶寶手上塗上辣椒,這樣好嗎?」

「孩子3歲了,為什麼還是吃手?是缺營養元素還是心理安慰?」……

最近,有不少家長反映寶寶吃手的問題,對於初為父母的他們而言,很難理解寶寶為什麼會吃手,甚至到了四五歲還在吃手。而家裡幫助帶小孩的老人們,往往採取強制幹預的辦法來阻止孩子吃手的習慣,貌似可以很快使問題得到解決。

然而,這種強制性幹預究竟是否合適?是否應該阻止寶寶吃手?為此記者專門採訪了北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中心主任醫師劉春陽,以期得到一個權威的解讀。

小嬰兒吃手可促進大腦發育

「其實寶寶到了兩個月之後開始吃手,是智力發育正常的表現,如果兩三個月了寶寶還不會吃手或者不能將手放到嘴裡,反而有可能存在問題。」劉春陽說,「當寶寶能把手放在嘴巴裡啃的時候,說明寶寶的運動肌群與肌肉控制能力已經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了。」

事實上,寶寶從兩個月左右就開始認知世界了,神經系統的各種功能開始發育,小嬰兒的口唇觸覺神經比手指的觸覺發育更早,「口」對於2—5個月大的寶寶來說是探索世界的工具,通過口來探索和體驗周圍的事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稱為「口欲期」,他認為一歲以內的嬰兒獲得各種欲望滿足的主要途徑是口部(即吸吮、吃喝、吃手),這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

「吃手對寶寶的智力發育和口腔功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八九個月的時候寶寶喜歡吃拳頭,拿出來放進去,樂此不疲。這對於口腔敏感過度(比如說不吃有顆粒感的食物或固體食物)的孩子有降低口腔敏感的作用;而對於口腔敏感度不夠的孩子有刺激提高口腔敏感度的作用,吃手對於孩子順利渡過口欲期有著雙向作用。」劉春陽指出,同時吃手對孩子的心理髮育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當寶寶感到不安、煩躁、緊張時,吃手會鎮靜寶寶的情緒。有的寶寶在淺睡狀態時,會用吮手指來尋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

「1歲以內吃手都是正常的,不用急於幹預。」劉春陽說。

不同階段吃手有原因可尋

劉春陽指出,一般來說,大部分孩子到了八九個月的時候就不怎麼吃手了,但也有一部分孩子1—3歲的時候也在吃手,還有一部分甚至是四五歲還在吃手。

「可能很多家長會擔心手不乾淨,或者把手吃的變形以及影響牙齒發育等,1歲以內的寶寶這些都不用過於擔心。這時候只要注意衛生,避免接觸外界病菌就可以。」劉春陽說,「而過了1歲以後,孩子有了更多的娛樂活動,就漸漸不會再吃手了,比如手裡會拿餅乾、玩具等,從而轉移了寶寶的注意力。有的孩子也會在犯困的時候吃手,但只要吃手不是很頻繁,就不用過於擔心。」

劉春陽指出,如果1歲以後還頻繁吃手如白天晚上都吃手,就要考慮是否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是否感覺孤獨、無聊,家長對他關注的少、陪伴的少。孩子是否處在緊張、陌生或者有壓力的環境下等。

劉春陽提醒,這時候如果長期過度吃手,手指就有可能會變形,同時還可能影響牙齒的咬合、導致手指破損、指甲脫落等,需要家長適當進行幹預,比如多陪孩子玩、讓孩子手上有東西可玩,或者試探性地換其他手指頭吃,如果其他的手指能接受,就可以慢慢逐步改掉吃手的習慣。同時也要注意家庭氛圍是否和諧等。

過了4歲以後如果孩子依然有吃手的習慣,就需要考慮是否存在心理問題,注意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豐富孩子的娛樂活動。

幹預吃手要講究科學方法

目前對於孩子吃手的問題,家長主要存在兩方面的誤區,一個是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不讓吃手,有的採取強制性幹預措施,包括語言暴力、身體暴力或者通過抹辣椒、抹黃連,試圖阻止孩子吃手。其實這樣對孩子的心理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增加孩子的挫敗感。還有一部分家長,孩子三四歲仍在吃手,卻漠不關心,放任自流。這時候應該幫助孩子多找找玩伴兒,豐富她的精神世界和娛樂生活,多給予一些關注和鼓勵。

「切忌隨便訓斥孩子。」劉春陽說,不要太刻意或過多指責孩子的吃手問題。在糾正或幫助寶寶戒除吸手指的習慣時,應該循序漸進找對方法,千萬不要因為太過緊張而導致寶寶產生心理壓力。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不能操之過急,儘量不要把焦慮的情緒帶給寶寶,先分析吸吮手指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才能迅速有效地解決問題。比如當發現孩子正在咬手指時,可以心平氣和地拉出他的小手,然後陪他玩一會兒,讓他小手忙得沒功夫塞進嘴裡。

「如果在家無法幫助孩子把吃手的毛病改掉,可以帶孩子到醫院進行矯正,目前來醫院就診諮詢孩子吃手問題的家長挺多的。有的孩子比較容易戒斷,有的孩子則不容易戒斷,就需要家長持之以恆地幫助孩子克服。」劉春陽指出,也有一些情況,兩歲以後孩子如吃手比較頻繁,有可能是營養素的缺乏,這時候可以做一些微量元素檢測,看是否缺鐵、缺鋅等。

「想讓孩子改掉吃手、咬指甲的習慣,還可以適當採取表揚和鼓勵的方法。只要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壞習慣的形成需要時間,而好習慣的培養也同樣需要時間,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劉春陽強調。

相關焦點

  • 寶寶吃手很正常,父母該不該管?早知早受益
    但是我之前在網絡上看到過一些文章說,吃手對孩子是有益處的,把這件事告訴小梅之後,小梅也很困惑,小孩子吃手究竟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呢?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應該先了解小孩子為什麼喜歡吃手?吃手這個行為來自於本能的衝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個時期叫做「口唇期」,這個名詞來源於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他對孩子吃手這個行為進行分析的時候,他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探索世界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嘴巴。對於很多未知的事物,孩子會選擇直接放進自己的嘴裡,摸索這樣事物究竟是什麼,當然也來自於嬰幼兒吮吸的本能。
  • 寶寶越吃手越聰明?美國兒科學會:4歲還吃就該管管了
    這讓很多寶媽糾結了,一邊說孩子吃手容易導致牙齒咬合有問題,影響牙齒排列,一邊又說孩子吃手是正常的,甚至還促進大腦發育,寶媽們真的太南了……「到底要不要阻止寶寶吃手?不阻止他,他要是一直吃怎麼辦?」這是大多數寶媽所擔心的。
  • 管好該管的做好該做的,莫用不該管的掩蓋該管管不好的
    有不合理或過激之處,只能溝通解決或默默忍受,違反者停課一周;「2號班規」要求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請假不上課,我們欣賞帶病堅持上課的孩子;6號班規「要求無論是在家、學習、公共場所,嚴禁使用網絡進行QQ、微信聊天。也不能進行網上學習!還要求全體男生不能在操場上、校內進行球類運動。」
  • 寶寶吃手該不該管?大多數人都做錯了,小心影響智力發育
    對於這件事,爸爸媽媽們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放任自流、比如堅決制止,那麼到底對於吃手這件事,應不應該管呢?等他們出生後,吃手的動作會越來越明顯,從偶爾變成了經常。所以要想解決寶寶吃手的問題,我們要先了解他們吃手背後的原因。
  • 教育孩子:到底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父母都應該看看
    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我們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孩子的未來,就能和富二代一樣。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真正富養孩子的,並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在合適的時候放開手,才是對孩子人生最大的負責。
  • 「整天把手放在嘴巴裡,一拽出來就哭」,孩子吃手,家長該不該管?
    但可愛歸可愛,家長們的擔心可一點不少: 「天天摸來摸去的,手不咋乾淨,不會對ta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吧?」 「寶寶一直吃手,是不是沒吃飽呀?」 「聽說孩子愛吃手的話,長大之後牙齒可能長成齙牙!」
  • 家庭教育: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
    有的家長教育孩子付出了太多的艱辛,雖然在教育過程中沒有侵犯孩子的隱私權,也能夠把握好「心理邊界」,方法也不是簡單、粗暴,但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出現了反效,良好的意圖和令人失望的結果形成了巨大反差。有一年一個學生家長問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願聽老師的話,而不願聽父母的話。孩子回答說:人家老師是該管的使勁管,不該管的不去管。你們正好相反,該管的不管,專管不該管的。
  • 寶寶愛吃手什麼時候該管?聰明媽媽用3招,寶寶戒吃手很簡單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們遇到的煩惱多,有時候孩子的一個動作,會發展成一個習慣,最後要糾正卻發現太難了,許多媽媽在帶娃時都遇到過這個問題,就是寶寶吃手,有人說寶寶吃手是聰明的表現,有人說寶寶吃手必須馬上糾正,否則比戒奶還難,到底寶寶吃手要不要管,這個習慣該怎麼戒?一起來學習吧!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按道理,他們的孩子是帶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少爺,再怎麼富養都不為過。但是郭晶晶會在路邊攤為孩子買衣服,會給孩子買一兩百塊的鞋子,會帶著孩子吃路邊攤。儘管在生活上,郭晶晶父母對孩子比較「摳門」,但是在精神上,他們從不吝嗇對孩子富養。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
    為人父母,總期望給孩子最好的的教育;可往往,不知道該怎麼管?什麼時候該管?如何鬥智鬥勇?怎樣鬆弛有度……李玫瑾教授曾一語中的: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候的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的瞎管!02小時候放養,長大了想管也管不了「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管不了了!」前些天,表姐來和我訴苦——為了掙錢,表姐夫妻兩,把孩子放在老家,他們在外地打拼。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在孩子成長路上,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
    :管得多了,擔心妨礙了孩子個性的發展,害怕孩子會不獨立甚至可能走極端。孩子去掀女孩子的裙子或者拉扯女孩子的辮子;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打鬧,追逐跑跳……這些都很瑣碎,很多家庭可能會覺得孩子還小,吵鬧爭奪都是天性,沒必要管得太死。
  •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在一期《圓桌派》節目中,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知道孩子不努力讀書就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會影響一輩子,家長開始急。但這時候,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這確實是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通病,他們對孩子小時候嬌生慣養,以孩子為中心,什麼都滿足,讓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
  •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由於成績上不去讀不成好大學開始著急。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按道理,他們的孩子是帶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少爺,再怎麼富養都不為過。但是郭晶晶會在路邊攤為孩子買衣服,會給孩子買一兩百塊的鞋子,會帶著孩子吃路邊攤。儘管在生活上,郭晶晶父母對孩子比較「摳門」,但是在精神上,他們從不吝嗇對孩子富養。他們會帶著孩子去鄉下下地插秧,和孩子一起體驗勞動的艱辛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 孩子被欺負了,到底該不該還手,很多家長都做錯了
    但是另一個孩子不服氣,就出手抓了妞妞,把妞妞抓傷了。 妞妞當時沒有還手,因為妞妞覺得動手是不對的。雖然後來那個孩子的家長壓著孩子給妞妞道了歉,但是妞妞還是覺得委屈,朋友也為妞妞受傷了氣憤。 妞妞沒有還手,因為覺得還手不對,可是沒還手的後果就是自己也覺得委屈;如果還手了,那可能又是另外一種可能了。 該不該打回去朋友在聽到妞妞被抓傷的第一反應就是應該抓回去,可是妞妞的性格卻是覺得打人不對。
  • 一生E本||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按道理,他們的孩子是帶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少爺,再怎麼富養都不為過。但是郭晶晶會在路邊攤為孩子買衣服,會給孩子買一兩百塊的鞋子,會帶著孩子吃路邊攤。儘管在生活上,郭晶晶父母對孩子比較「摳門」,但是在精神上,他們從不吝嗇對孩子富養。他們會帶著孩子去鄉下下地插秧,和孩子一起體驗勞動的艱辛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 教育孩子那麼複雜,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呢?
    自孩子出生的那刻起,每位家長就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操碎了心。小時候擔心孩子長不高沒營養,長大後擔心孩子在外受欺負。只要孩子在身邊,家長總是忍不住管東管西的,最後反倒落得個吃力不討好的結果。其實,只要管住這3條,孩子不成功都由不得你!
  • 寶寶吃手該不該制止?媽媽要知道,幹預區分年齡段
    寶寶出生後,媽媽的生活重心就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對於孩子的行為習慣熟記於心,並且致力於將寶寶的各種方面往好的方向引導。 很多寶媽發現寶寶喜歡吃自己的小手手,而且還吃得津津有味,這個行為不禁讓寶媽擔心不衛生,孩子會不會因此引發身體不適。
  •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管他,使勁管他……(每個父母都該看看)
    可是,管得太多未必是好事,管得太多,就像給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鎖,綁架孩子的人生。請家長先對照一下,是不是管太多了:1、老是關心孩子該吃什麼許多父母過度關心孩子的飲食,如果孩子確實食欲不振、日漸消瘦,你應該去諮詢兒科醫師。但如果不是,你就不必擔心他該吃什麼了。父母不要在飯桌上變成「控制狂」,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