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脫》是由託尼·凱耶導演,阿德裡安·布勞迪主演,上映於2011年的影片。
說到導演託尼·凱耶,他是英國人,曾拍攝過不少記錄片,所以,他的電影有很多記錄片的影子。
這部《超脫》,也正是一部非常具有記錄片風格的劇情片。
影片通過講述阿德裡安飾演的教師亨利來到一所非常差的學校代課,目睹了學校令人悲哀的現狀,並試圖幫助一個失足少女的故事。
男主是一位沒有固定的代課老師,他從不完全任教於一所學校,只代課一段時間就會離開,他小時候不正常的生活環境給他帶來了巨大傷害,讓他不能長時間的呆在同一個地方,做代課老師正是為了「離開」得更方便。
導演用一個沒有靈魂的人來扮演著救贖者的角色,這種人物設定應該說是很迷人的,因為在他的身上匯集了人類的困境和超然兩個永恆的話題。
主角的性格讓他非常適合這個類似於青少年心理導師的角色。
他紳士、有耐心、不苟言笑和獨特的教學讓那些不良學生也對他產生改觀。
這所學校是鎮上的「垃圾學校」,裡面的學生與家長對老師的不尊重,對自己的放棄,都需要老師來引導,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枷鎖,學生、家長,甚至老師也有。
影片並沒有一個連貫的劇情線索。
主要由兩條主線構建:男主在學校內與 男主在學校外。
校外線:失足少女-外公-矛盾
電影裡總是穿插著有關母親回憶的片段,第一次是因為醫護人員沒有照顧好外公的時候,回憶中母親哭泣的臉與外公一次次的呼喊交錯,讓男主大發雷霆斥責了醫護人員。
在回家的公交車上,男主滿臉悲傷的與正在做紅燈生意的失足少女埃麗卡相遇,埃麗卡想跟男主交易,但卻被拒絕。
第二次則是看望外公的時候,回憶中的母親滿臉心事,正借酒消愁。
兩次回憶,將外公與母親的矛盾闡述了出來。
回家的路上,男主又遇到了埃麗卡,出於憐憫和教師的責任感,男主把她帶回去了。
紅色的磚牆,兩人背靠並有距離的交談,搭在牆上的右腿,正面看上去好似兩個缺失的靈魂相遇,獨立而又冷漠。
男主的尊重讓埃麗卡也自重起來,並在男主的家裡承擔起了照顧他的義務。
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極少的溫馨片段,收拾房間、等男主回家吃飯,去檢查身體,嬉笑打鬧,互換禮物,給這部壓抑的電影,注入了一絲溫情。
中間又出現了男主的媽媽帶著他小時候在外面玩耍的回憶。
雖然男主不想與任何人有所羈絆,但不可避免的,埃麗卡讓他與這個溫暖的世界建立起了一絲聯繫。
外公應該是男主最不想提起的羈絆,看完全片應該不難猜出,男主,其實是外公和媽媽生下來的孩子。
外公對於女兒的自殺陷入了自責與痛苦,以至於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出現了精神問題;男主面對外公產生的回憶畫面都是陰暗的,母親表情十分冷漠,抽菸酗酒很痛苦,而男主小時候也沒有同齡兒童該有的活潑笑容。
這段回憶他只告訴了埃麗卡,最後在外公臨終前,男主還是以母親的口吻說了,原諒她的爸爸,也就是外公。
校外線講的其實就是外公與媽媽的矛盾,以及男主悲慘的童年。
在這裡,他還是一個被救贖的人。
校內線:胖女孩-教師-絕望
在任教的第一天,男主趕走了侮辱胖女孩的同學。
作為老師,他感覺到了胖女孩的不自信與悲傷,所以想給她帶去一些希望與信心。
不料,胖女孩對男主產生了一絲情愫。
胖女孩也是一個悲劇的人,她的父親不認可她的藝術,反而譏諷她的體型,她的同學們也不願意和她交朋友,還喜歡嘲笑她,這使得胖女孩已經有了一些自殺的傾向。
再也控制不住內心的悲傷的胖女孩跑來找到了男主,靠在了男主肩膀上問他,是否喜歡自己,想從中得到一絲的關懷,可男主既不想產生誤會,也不想傷害到她,所以只能先安慰她,不料卻被無意間被女老師撞見。
胖女孩奪路而逃,男主也被女教師誤會,一向在同事面前溫文爾雅的的他首次大發雷霆,並質問:
你以為我是什麼變態的老男人?
這時候他的腦海中又出現母親、外公的回憶與埃麗卡互相交錯的記憶,暗指他並不是外公那種人,也拒絕被誤會成那種人。
我不是……不是變態老男人!
由於這件事,男主覺得不能再讓埃麗卡依靠自己,讓收容所的人帶走了她。
而此時的胖女孩已經深陷絕望,已經在思考自殺。
最後,胖女孩笑著看著男主吃下了唯一不同的哭臉蛋糕後死去,倒下的同時鏡頭也是胖女孩最後的自白。
人們說,自殺是解決這些暫時性問題的一勞永逸的辦法,讓我來試試。我的名字是梅雷迪斯,我決定自殺了。
在這裡,他是一個救贖者,可惜救贖失敗了。
兩條線交織,最終卻如同兩條斷線的珠子一般,七零八落。
整部電影的灰沉感從開始貫徹到結尾,非常深刻地表現出了對當代美國教育制度的反思,以及在這種整體的制度與文化之下,想要做些什麼改變的無力感,還有對未來的擔憂;與此同時,也表現出了人與人之間巨大的疏離感,人與自己理想之間的巨大差距;面對必須要用欺騙自己的方式,來相信明知是謊言時的無助與痛苦;甚至還有面對人生中種種難過的事情時,每個人的麻木與掙扎。
總體來說,因為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有很多,所以,這就讓它看起來與其他一般的劇情片有些不太一樣。
全片具有近乎統一的情緒,但它其實並不是結構化的劇情片,反而更像是一部紀錄片,記錄了這些老師和孩子們的真實處境與情緒。
其實,影片中的教育現狀多多少少是因為,整個社會給了青少年們過多的自由;因為一般人在自由下,是很難看到許多年以後的事情的,所以他們一定會選擇眼前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
比如,不去努力學習,過度的放縱自己的欲望,這都是眼下可以讓自己舒服的事情,但長遠看來,卻對人生非常有害。
但是在整個美國的社會環境之下,只要不幹擾到別人,那麼放縱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屬於個人自由的一件事情。
也就是說,雖然老師可以看到他悲劇的未來,但他沒有能力、義務,甚至是社會動機去幫助他。
雖然老師們真的,真的非常想要幫助他。
是的,當唯一有這個權利與義務的家長監護人在無所作為後,學校和老師所組成的教育系統,能做的,真的非常少。
當然,在這種自由的壞境下,肯定也可以誕生非常優秀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天生就能看到自己未來的人,他們肯定會因為這樣的環境變得如魚得水。
只是,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
當那些不明白自己目前在做什麼的孩子們憑藉著自己直覺的選擇,摧毀著自己的人生時,老師們的無力感和絕望感可能是無可避免的。
因為他就在邊上看著,卻無能為力。
孩子們確實有權利和自由摧毀自己的人生,即使老師比他們更擔心他們的未來。
主角在中途所寫的雙重思想一詞,就描述了一種這樣的感覺,明知是假的,但也故意去相信謊言。
他相信自己每天都在拯救學生,相信自己每天確實在進行著教育。
在痛苦面前,他已經沒有力量去選擇面對,他選擇了抽離。
這個世界很多流行的價值觀都是錯誤的,絕大多數人們都在錯誤的價值觀中渾渾噩噩的生活,然後每天都用錯誤的價值觀有意或無意地去傷害別人。
生活永遠是混亂而又無序的,誰也無法預料到在下一小時將會遭遇到什麼樣的人或什麼樣的衝突,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就像每天都有可能爆發的戰爭。
無論基於任何理由,也無論是每個人最終想得到些什麼,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總是不可避免,而被稀裡糊塗地捲入到各種矛盾或衝突當中的每個人,事實上又都在拼命強調他們自己的尊嚴而不是學會去尊重他人。
每個人都認為他們是被社會或環境所漠視的個體,所以都在拼命地強調他們自己,但是,事實上每個人其實又都在嚴重漠視甚至是刻意的踐踏著他人的人格和尊嚴。
問題學生大部分出於問題家庭,而製造問題家庭的罪魁禍首卻是問題堆出的社會。
在問題堆的社會裡,流行出的價值觀當然都是錯誤的!
主角給那些問題學生的最好的一課便是關於鼓勵學生去閱讀文學作品的那一課。
我們必須去學會閱讀,必須用一種健康的,積極地,哪怕是基於夢想甚至是虛假的文學作品來啟發我們對生活的熱愛,我們必須要建立一種對自我的保護機制,建立一種對自我的價值,進行肯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隨時隨刻被他人所有意無意地進行傷害,但是我們有理由告訴我們自己,我們是有價值的人,我們的人格尊嚴和作為個體人的存在感必須得到尊重,我們必須學會自我保護,這就是我要求你們學會去閱讀的根本目的。
這是多麼好的一堂課,他藉此告訴了我們這些觀看了這部電影的每個人一個不可忽視,更不可踐踏的原則:
每個個體的人都是有人格尊嚴的人,都是有感情有需要的人,都是有著特殊存在價值且不能被忽視更不能被環境所蔑視的人,都是和其他人一樣需要被認可的人,都是不可以被環境逼到支離破碎的人。
但主角的能力有限,雖然他竭盡全力去拯救每一個有問題的學生或其他人,但事實上,他並沒有能力去拯救所有人。
胖女孩梅雷迪斯的自殺,便是對問題社會最直接的控訴。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不曾想到:惡毒的語言攻擊,故意傷害他人心靈的行為,會受到懲罰。
但事實上,每個人都要為他的行為負責,這個懲罰或許會遲到,但絕對不會缺席!
梅雷迪斯的父親,或許將會用其一生的時間去懺悔。
影片名稱《Detachment》翻譯名為《超脫》, 但Detachment原本是分離的意思。
影片中梅雷迪斯問主角,他是不是已經習慣了學生對自己出言不遜?
主角說可能是的,但實際上並沒有人可以真正做到一點不在乎。
他採用的方法,就是把對方辱罵的對象和自己給分離開來,這樣,對方就無法真正的傷害到自己。
這樣,他就從痛苦中分離或者超脫了,而這也是標題的含義。
關於他的那些回憶,其實他應該知道自己的外公對母親曾經做過的那些不好的事情,但他卻忍著痛苦,假裝自己是母親,原諒了爸爸,他說你不用內疚,你放心去吧
這其實也是一種雙重思想
在外公對母親犯罪,這樣痛苦的事實下,他無法直接面對,於是他去選擇相信了外公並沒有傷害自己母親的謊言。
想起那些投入自己,去認真教育,幫助別人的老師們,最後無一例外都被痛苦擊打得退縮而採用了抽離的超脫態度。
影片中的心理醫生派克就是,她曾經燃起了希望,最後又放棄了一切。
在這種似乎無解的環境中,大家都在難以忍受的絕望之下,分離般的超脫態度,是當事人能想到的唯一解決方法。
其實,主角作為一個來了一陣就走的代課老師,也或許有他想要和這個世界保持距離的意思吧。
其實,影片也給觀眾留了一點希望,那就是埃麗卡和主角最後在夕陽下的擁抱。
看完電影,感觸良深。
造就這樣的原因很多,最大的原因是:自由。
對於青少年這種處於青春叛逆期的人來說,這種自由並不是一件好事。
他們需要一定程度的管教、幹預、幫助,當然,最重要的是幫他們豎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