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石頭皮
插圖|網絡
因為周國平先生的《寶貝,寶貝》,我創建了個只給自己看的公眾號,裡面記錄一些自己平時觀察到的生活現象,尤其是關於親子間的。
但他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我看了幾眼後便合上書頁,實在太令人心疼了。也許等到某天,等到我能夠更為坦然地看待世間萬事萬物,我會選擇再次打開此書。
他在《寶貝,寶貝》這本書最後的《跋》中寫道:
「如果說,生命早期的精彩紛呈對於做父母的是寶貴財富,那麼,對於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渾然不知,尚不懂得欣賞和收藏它們,而到了懂得的年紀,它們早已散失在時光中了。為孩子保住這一份財富,這只能是父母的責任。」
「如此看來,這是一本很普通的書。的確很普通,但凡做父母的,只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會寫字,誰都可以寫這樣的一本書。」
這一句「但凡做父母的,只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會寫字,誰都可以寫這樣的一本書」久久地令我動容。
確實,大多數人對於自己人生最初幾年的記憶是模糊的。但模糊不代表不好奇。
直到現在,我仍會經常問家裡人關於自己小時候的事情:是白天出生的還是晚上出生的?出生時幾斤?什麼時候會走路的?周歲宴上第一樣拿到的東西是什麼?等等等等一系列問題,不一而足,好像不知道那些事,那幾年便是白活似的,恨不得連襁褓中每日尿幾回這樣的事都一問究竟。
而關於那段嬰孩時光,最為清楚的便是身邊最親密的帶養人了。但我們會長大,他們的年歲也會增長,記憶便也會模糊。那麼,記錄留影下來,何嘗不是一件樂事、幸事。
周國平:《寶貝,寶貝》
這本書是四月份拿到的,我一口氣看了兩遍。感謝周國平先生用如此詳實細膩且溫情的筆觸,記錄下了自己女兒啾啾從0歲至12歲的成長印記。
透過這些文字,我亦無比強烈深切地感受到人類親情間最真實的情感流動。
這種力量是如此美好,如此寶貴。既讓我們看到了他們一家之間最真摯的日常互動,也把我的思緒帶回到我的實際生活中。
多美妙的感覺啊。
我忍不住想把這種美好分享給身邊的所有人。
願你能同我一樣也享受這本書帶來的如沐春風般的洗滌。
書中有太多太多讓我感動和驚奇的情景了。我如饑似渴地記下來,好時常回味。
其中,最令我驚訝的是第三卷《愛智的起點》中的第二篇《不想長大》。
這一篇描寫了啾啾在三歲多至五歲多這一時期逐漸意識到自己正在長大,但她並不想長大而引發的一些事,比如:
這一篇寫到的啾啾小時候的那些困惑,其實,在我上大學期間,尤其是大二時期,也是深受其困,百思不得其解。令我想不到的是,啾啾在三歲半的時候,就開始想這些問題了。
關於生命的起源,關於衰老,關於死亡。用啾啾的話說就是「老了就不可愛了,老了爸爸媽媽就死了」。
在這本書裡,周國平先生根據自己的專業所學、育兒心得、對啾啾的了解並結合日常觀察,給出了他認為面對如此情境,大人可以採取的較為合適的應對方式。
當年的自己,沒有看到這本書,也不知道該從哪裡去尋找答案。
有很多心緒,便也一直留在腦袋裡,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地自我消解。
我記得當時我在QQ裡發了一條動態,原話大致是:如果我們的一生可以倒著來,該多好!先經歷衰老孱弱的老年,然後是思想通透、身體發福的中年,接著是奮發有為、體力充沛的壯年,繼而是活躍的青年、率真的少年,快樂的童年,最後回到可愛的嬰孩階段。
2018年,當我第一次看見伍迪·艾倫的《倒序人生》,我整個人像是被雷擊中了一樣,有種不可言狀的東西貫穿全身,完全怔住了,挪不開腳走路:原來我不是一個人,早就有前人在暢想關於倒著活的問題了!
是不是從人類誕生以來,就有無數人共同有過這樣的設想?
如果有一個機構專門調查這個問題,我猜想只要人類一直存在,這個研究便也會永無止境地進行下去。
儘管這個想法聽起來很荒誕,並不符合科學常識。
伍迪·艾倫
《四個春天》是2019年1月就上映的紀錄片。但我今年2月份才看到。
這部片子的主要內容是導演陸慶屹先生自2013年到2016年春節期間回貴州老家,拍攝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
他還出版了一本同名的書。
片子和書,我都看了,很溫情。
就像穿村而過的溪流一樣,攜帶著歲月的變遷和人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永不停歇、汩汩向前。
也像籠罩在那座貴州小鎮上方清晨的薄霧,似有似無,若隱若現,迷濛了人們的眼睛,但它不會讓人們疑惑太久。太陽出來的霎那,它會和著臘肉燻制的煙氣,讓生活繼續熱氣騰騰,活色生香。
同名書封面
拍攝家庭日常是他們家的傳統。
陸慶屹先生的父親在多年前每逢有重要的時刻就開始用攝像機錄下來,過後整理時還會添加一些補充性的說明文字。
比如過年家庭團聚、最後一次給學生上課、上山踏青等,這些錄像留存下他們一家人所擁有的共同可回憶的極為珍貴的人生片段。
我猜想,陸慶屹先生最後會跨足這個行業,多少有受到他父親的耳濡目染。
這部片子,是陸慶屹先生送給他父母的禮物。
這真的是一份分外用心的禮物。無形中,也讓我們認識了他們一家人,認識了這對熱愛生活、相濡以沫的夫妻。
這部片子沒有多麼恢弘的特效畫面,也沒有多麼出名的明星坐陣,更沒有耗費了巨資拍攝,但是就是那麼地打動人心,讓人感動。
這對老年夫妻平凡樸實而又五彩斑斕的生活,好像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某些親切出彩的東西。
陸慶屹先生用了一年多時間,每天工作16小時,一邊參考其他電影書,一邊從頭自學剪輯技術,將200多個小時的素材精簡至成片的100來分鐘。
這種愛的堅持,讓人感動。
而陸慶屹先生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事業。真好。
長久以來,每當我將記憶拉回到小學放學回家看到奶奶在拖地的畫面時,我的心裡就滿溢了幸福和欣喜。
陽光灑在小院的地板上,光影隨雲影的晃動而跳躍著;
我背著書包穿過老宅的長廊,遠遠地就大聲叫喊著:「奶奶,我回來啦」;
奶奶穩健地握著拖把,一步一步倒退著清洗,她那僅過耳的頭髮一如往常地夾在雙耳後,臉上因為勞動泛著紅暈,好看極了。
那時的我,真小啊。
那時的奶奶,真健康啊。
小學語文課本《和時間賽跑》一文中插圖
仿佛轉眼之間,二十年過去了,我成年了,奶奶腰彎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她的手指關節已經不能自如彎曲,每次比「耶」這個手勢時,無名指都會不受控地翹起來。
現在每次回家,我會下意識地給奶奶拍照。
她也像個老小孩一樣樂此不疲。拍完後,還要臭美地查看我把她拍得美不美。
小時候的自己,什麼都不懂,只覺著奶奶很年輕,並且會一直年輕著。
我自知自己的反射弧很長,很多事情都是在結束後我才會後知後覺地驚呼:啊,怎麼就過去了?怎麼就這樣了?
近幾年,我開始一點點領會到林清玄先生所寫的「和時間賽跑」。
而等到自己反應過來,想留下奶奶美美的樣子時,時間已經是在回不去的過去了。
2017年上映的《尋夢環遊記》,再次掀起了我們對死亡教育的認知和思考。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我會記得你 」,我想很多人當時聽到這句話都潸然淚下。
我很喜歡「一期一會」這個詞。
人生只有一次,彼此的相遇也只有這一生的緣分。
浩瀚大宇宙,彈指人世間,願活在當下,好好珍惜。
米格給奶奶唱《請記住我》,喚醒她對她父親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