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從公元211—284年這73年間的歷史,被稱為「3世紀危機」。
造成三世紀危機的最大原因
後世的歷史學家和研究學者,通常把造成3世紀危機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統治階級的昏庸;蠻族的頻繁入侵;經濟的衰退;知識分子的愚鈍;基督教勢力的崛起等等,鹽野七生認為,以上的分析都沒有錯。但是在羅馬人漫長的歷史之中,絕對不是第一次遇到這些問題。除了基督教勢力的崛起之外,其他的那些問題他們多少都經歷過。可是為什麼之前都能夠克服的問題,到了3世紀就變成無法逾越的鴻溝了呢?
鹽野七生強調,造成3世紀危機的最大原因,就是政局的不穩定。正如下表所示。
這73年是一個極其混亂的時期。期間被認為是正統皇帝的有22人,這些皇帝幾乎都是軍人出身,被各自的軍團擁立,大都死在自己士兵的手上或被敵軍殺死,使得政局極不穩定。
政局不穩定,即便在通信手段十分發達的今天,也會對政策的連續性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更何況從廣闊疆域的邊緣向首都羅馬傳達信息,最快也要一個月左右時間的兩千多年以前了。對於那個時代的羅馬帝國來說,由於帝位頻繁更迭所導致的政策無法延續,對帝國的統治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帝國長期處於失控狀態
三世紀危機最典型的一個特徵就是,羅馬帝國在70多年的時間裡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中央政府完全運轉失靈,根本就沒辦法控制帝國的內政外交。甚至一個皇帝的命令下達以後,還沒有送出皇宮,這個皇帝就被殺了。
在三世紀危機期間,不斷有人從地方起兵殺進羅馬城,改朝換代。甚至連改朝換代都算不上,至多是靠武力篡奪了皇位,當了幾天皇帝。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混亂局面的發生?這是因為羅馬帝國的權力架構是行省地方分治。通常內地行省為元老院行省不駐軍,皇帝行省為邊疆行省,負責帝國的安全保障有軍團常駐。
這種皇帝行省有兵權的情況,在強勢皇帝當政的時候也不是大問題,因為對強勢的皇帝來說,單個武裝行省的叛亂,根本無實力對抗皇帝率全帝囯武裝進行鎮壓。但問題是羅馬的制度,並不能保證每任皇帝都是強勢的皇帝。加之,羅馬帝國的皇位繼承體系,一直都是混亂的,只是在五賢帝時代採取了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制度,才讓德才兼備的皇帝密集出現。但從馬可·奧略留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康茂德以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再加上塞維魯王朝對軍隊的過度收買和依賴,讓士兵失去了對國家的忠誠。
在沒有忠誠這個信仰支撐的情況下,反正打仗就是為了錢,打贏了還有可能成為皇帝,為什麼不鋌而走險試一試呢?因此,塞維魯王朝末期,第一支反抗軍就開始出兵了。這個人叫做馬克西米努斯,他不是像從前的皇帝那樣,來自羅馬的精英階層,而是一個牧民出身的行省裡的小官。也正是這個牧民出身的小官,帶兵殺進羅馬,終結了塞維魯王朝。
從這以後的半個世紀裡,羅馬帝國再沒有安寧的日子,地方軍閥的混戰此起彼伏。他們不是手握軍權的行省總督,就是被當地士兵推舉為「皇帝」的篡位者。當所有人看重的只是皇位和權力的時候,再也沒有人去關心國家的治理。羅馬城變成了野心家謀取私利的戰場,帝國政府自然就陷入了癱瘓狀態。
帝國陷入嚴重的通貨膨脹危機
在塞維魯軍事改革期間,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叫做「塞滿士兵的腰包,不要管其他人」。為了收買和討好士兵,他把軍隊的軍餉提高到了之前的6到8倍。士兵是高興了,可這筆錢從哪來呢?當然是從國庫裡抽,從各個行省搜刮。但問題是行省每年能夠上繳的稅收,是維持在某一個水平的,怎麼可能像軍餉一樣,突然就增加6到8倍?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給士兵發餉,就只能靠不斷挑起對外戰爭,用戰利品充當軍餉。可打仗需要錢,士兵戰死,補充兵源還需要錢。這種「以外部矛盾解決內部缺口」的手段,到頭來只能是個死循環。
那既然「向人要錢」這條路走不通,就「向錢要錢」吧。塞維魯王朝打起了貨幣的主意。羅馬帝國時代,金、銀、銅三種貨幣都有,但最常用的還是銀幣,叫做第納爾。在帝國早期,貨幣貶值的情況偶爾也出現,但幅度通常很小,但到了三世紀危機前夕,主動的貨幣貶值就成了常態。這個時候的皇帝們,每當遇到財政困難,都會不約而同地求助於貨幣貶值,因為不管怎麼樣,必須給士兵發出軍餉以穩定軍心;同時也必須不斷舉辦大量的公共娛樂,興建大量公共設施,以贏得民心,而所有這些都需要錢。這樣從五賢帝時代末期,第納爾的含銀量就一路走低,到了塞維魯軍事改革以後,更是呈現了斷崖式下跌,如下表所示。
特別是在三世紀危機期間,各個行省靠武力奪權的皇帝一個個上位,他們既沒有治國經驗,也不考慮國家利益,僅僅是把皇位當作「提款機」。需要用錢的時候,就把貨幣再次貶值,只做表面的數字遊戲,並且他們武裝奪權的過程本身,又進一步擴充了軍備。在增加了所在地區士兵比例的同時,也減少了實際生產的人。在產出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只是一個勁地提高貨幣的面額,無疑讓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
截止到三世紀危機結束前,帝國發行的第納爾銀幣,很多都是用銅做的,只是鍍了一層薄薄的銀,經常是剛發行不久,表面的銀就被磨掉了,所以,這種含銀量的數字遊戲只能緩解一時,當羅馬公眾反應過來,貨幣貶值的效果就失靈了。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人們把純度高的銀幣都埋在了土裡。最後,到了帝國晚期,羅馬政府甚至開始用糧食來徵稅和發軍餉,民間很多地方也恢復到了「用實物交換實物」的原始狀態。整個社會經濟,遭受了一次大倒退。
這種倒退影響最大的就是農業。羅馬帝國的農業,主要靠奴隸租種土地的方式種植生產,但隨著貨幣短期內的快速貶值,土地的租金也飛速上漲。為了維持生活,奴隸只能選擇逃跑,或者起義。在三世紀危機期間,各種奴隸起義此起彼伏。而羅馬帝國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奴隸制支撐起來的農業經濟,也全面崩潰。一片片土地被拋荒,沒有人去耕種,糧食大規模減產。由此帶動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購買力下降,商品滯銷,商業和貿易也遭受了嚴重的衝擊。最終,整個羅馬帝國陷入了全面的經濟危機。
帝國的安全保障防線走向崩潰
帝國政局不穩,手握軍權的各邊疆行省的總督一心想爭奪皇位,必然選擇釆取過度縱容的蠻族政策,讓帝國的安全保障防線從內部瓦解,走向崩潰。
從表面上看,羅馬帝國最終被蠻族毀滅,但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帝國長期以來的採取的蠻族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是羅馬人自己,向蠻族的湧入敞開大門。是政策上的縱容,讓帝國的領土被不斷蠶食,直到最後衰亡。
具體說,三世紀時候的蠻族,主要指的是廣義的日耳曼人。它有很多小的民族分支,比如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哥特人等等,還包括盎格魯-撒克遜人。羅馬在不同時期對蠻族的政策,呈現出不同特點,但總體上,是一個不斷縱容的過程。在羅馬剛剛誕生的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經常是把蠻族打得四散奔逃,但問題是他們的生活狀態本來就是遊牧,不像羅馬人這樣定居在城市裡,你把他們打散了,他們重整隊伍回來繼續騷擾。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就是在屋大維時期的「條頓森林堡戰役」,羅馬人由於對地形不熟,加上輕敵,幾乎全軍覆沒。
從這場戰役以後,羅馬人知道了蠻族的厲害,既然不能消滅,就儘量和平共處。在五賢帝時代末期,一些蠻族被允許在帝國邊境外定居,但不能入境。不過那些守衛邊境的士兵,總是樂於和這些蠻族做些小生意,比如說用羅馬的陶器、手工藝品,來交換蠻族地區特產的琥珀、獸皮等等。如果僅僅處在這樣的做生意狀態,那也不會有後來的災難。最關鍵的轉變在於:羅馬實行軍事改革以後,為了擴大兵源,允許大量蠻族以僱傭兵的身份加入部隊。但這種徵召蠻族僱傭兵的做法,一直處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
但伴隨著三世紀危機以及激進的軍事改革,為了滿足迅速增兵的要求,導致羅馬軍隊當中,蠻族僱傭兵的比例大幅度提高。這些人本來和羅馬人就不是同一種文化,參加僱傭兵也只是為了錢,所以,也談不上什麼忠誠度。表面上看,這些人高馬大的北方蠻族加入,羅馬的戰鬥力提高了,但由於沒有忠誠度,反而降低了部隊整體的戰鬥力。
再後來,為了拉攏蠻族僱傭兵,維持部隊的忠誠度,皇帝卡拉卡拉給他們都發放了「羅馬公民權」。這些日耳曼人,一夜間就由蠻族變成了羅馬人。現在既然已經是羅馬人了,加上長期處在飢餓、壓迫和被歧視當中,自然就產生了政治訴求。比如終結塞維魯王朝的牧民皇帝馬克西米努斯,他本人就是來自色雷斯地區的蠻族人,有了羅馬公民權之後,就挑起了反叛的大旗。
到瓦倫斯的皇帝任內,對蠻族的縱容達到頂點。在他做皇帝期間,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大舉遷徙。他們的首領派人拜見瓦倫斯,說希望能把20萬哥特人安置在帝國境內。瓦倫斯一想:安置這些人既可以穩定邊境,又可以讓這些人做未來僱傭兵,馬上接受了哥特人的請求,但沒想到,他大大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大量哥特人源源不斷地湧進多瑙河流域,而羅馬帝國這個地區的兵力又十分薄弱。最終,當一些羅馬士兵開始虐待哥特移民的時候,這些人開始反抗。在一次鎮壓的戰役當中,瓦倫斯本人也被哥特人活活燒死。總之,當這個缺口被打開以後,羅馬帝國只能一退再退。繼位的皇帝被迫和西哥特人訂立和約,把大片土地劃分給他們定居。至此,羅馬的大門全面敞開,所謂的邊境已經名存實亡,這也為後來的羅馬城陷落,掘下了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