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的沒落 4 :三世紀的危機

2021-02-07 感悟常識

羅馬帝國從公元211—284年這73年間的歷史,被稱為「3世紀危機」。

造成三世紀危機的最大原因

後世的歷史學家和研究學者,通常把造成3世紀危機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統治階級的昏庸;蠻族的頻繁入侵;經濟的衰退;知識分子的愚鈍;基督教勢力的崛起等等,鹽野七生認為,以上的分析都沒有錯。但是在羅馬人漫長的歷史之中,絕對不是第一次遇到這些問題。除了基督教勢力的崛起之外,其他的那些問題他們多少都經歷過。可是為什麼之前都能夠克服的問題,到了3世紀就變成無法逾越的鴻溝了呢?

鹽野七生強調,造成3世紀危機的最大原因,就是政局的不穩定。正如下表所示。

這73年是一個極其混亂的時期。期間被認為是正統皇帝的有22人,這些皇帝幾乎都是軍人出身,被各自的軍團擁立,大都死在自己士兵的手上或被敵軍殺死,使得政局極不穩定。

政局不穩定,即便在通信手段十分發達的今天,也會對政策的連續性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更何況從廣闊疆域的邊緣向首都羅馬傳達信息,最快也要一個月左右時間的兩千多年以前了。對於那個時代的羅馬帝國來說,由於帝位頻繁更迭所導致的政策無法延續,對帝國的統治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帝國長期處於失控狀態

三世紀危機最典型的一個特徵就是,羅馬帝國在70多年的時間裡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中央政府完全運轉失靈,根本就沒辦法控制帝國的內政外交。甚至一個皇帝的命令下達以後,還沒有送出皇宮,這個皇帝就被殺了。

在三世紀危機期間,不斷有人從地方起兵殺進羅馬城,改朝換代。甚至連改朝換代都算不上,至多是靠武力篡奪了皇位,當了幾天皇帝。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混亂局面的發生?這是因為羅馬帝國的權力架構是行省地方分治。通常內地行省為元老院行省不駐軍,皇帝行省為邊疆行省,負責帝國的安全保障有軍團常駐。

這種皇帝行省有兵權的情況,在強勢皇帝當政的時候也不是大問題,因為對強勢的皇帝來說,單個武裝行省的叛亂,根本無實力對抗皇帝率全帝囯武裝進行鎮壓。但問題是羅馬的制度,並不能保證每任皇帝都是強勢的皇帝。加之,羅馬帝國的皇位繼承體系,一直都是混亂的,只是在五賢帝時代採取了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制度,才讓德才兼備的皇帝密集出現。但從馬可·奧略留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康茂德以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再加上塞維魯王朝對軍隊的過度收買和依賴,讓士兵失去了對國家的忠誠。

在沒有忠誠這個信仰支撐的情況下,反正打仗就是為了錢,打贏了還有可能成為皇帝,為什麼不鋌而走險試一試呢?因此,塞維魯王朝末期,第一支反抗軍就開始出兵了。這個人叫做馬克西米努斯,他不是像從前的皇帝那樣,來自羅馬的精英階層,而是一個牧民出身的行省裡的小官。也正是這個牧民出身的小官,帶兵殺進羅馬,終結了塞維魯王朝。

從這以後的半個世紀裡,羅馬帝國再沒有安寧的日子,地方軍閥的混戰此起彼伏。他們不是手握軍權的行省總督,就是被當地士兵推舉為「皇帝」的篡位者。當所有人看重的只是皇位和權力的時候,再也沒有人去關心國家的治理。羅馬城變成了野心家謀取私利的戰場,帝國政府自然就陷入了癱瘓狀態。

帝國陷入嚴重的通貨膨脹危機

在塞維魯軍事改革期間,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叫做「塞滿士兵的腰包,不要管其他人」。為了收買和討好士兵,他把軍隊的軍餉提高到了之前的6到8倍。士兵是高興了,可這筆錢從哪來呢?當然是從國庫裡抽,從各個行省搜刮。但問題是行省每年能夠上繳的稅收,是維持在某一個水平的,怎麼可能像軍餉一樣,突然就增加6到8倍?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給士兵發餉,就只能靠不斷挑起對外戰爭,用戰利品充當軍餉。可打仗需要錢,士兵戰死,補充兵源還需要錢。這種「以外部矛盾解決內部缺口」的手段,到頭來只能是個死循環。

那既然「向人要錢」這條路走不通,就「向錢要錢」吧。塞維魯王朝打起了貨幣的主意。羅馬帝國時代,金、銀、銅三種貨幣都有,但最常用的還是銀幣,叫做第納爾。在帝國早期,貨幣貶值的情況偶爾也出現,但幅度通常很小,但到了三世紀危機前夕,主動的貨幣貶值就成了常態。這個時候的皇帝們,每當遇到財政困難,都會不約而同地求助於貨幣貶值,因為不管怎麼樣,必須給士兵發出軍餉以穩定軍心;同時也必須不斷舉辦大量的公共娛樂,興建大量公共設施,以贏得民心,而所有這些都需要錢。這樣從五賢帝時代末期,第納爾的含銀量就一路走低,到了塞維魯軍事改革以後,更是呈現了斷崖式下跌,如下表所示。

特別是在三世紀危機期間,各個行省靠武力奪權的皇帝一個個上位,他們既沒有治國經驗,也不考慮國家利益,僅僅是把皇位當作「提款機」。需要用錢的時候,就把貨幣再次貶值,只做表面的數字遊戲,並且他們武裝奪權的過程本身,又進一步擴充了軍備。在增加了所在地區士兵比例的同時,也減少了實際生產的人。在產出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只是一個勁地提高貨幣的面額,無疑讓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

截止到三世紀危機結束前,帝國發行的第納爾銀幣,很多都是用銅做的,只是鍍了一層薄薄的銀,經常是剛發行不久,表面的銀就被磨掉了,所以,這種含銀量的數字遊戲只能緩解一時,當羅馬公眾反應過來,貨幣貶值的效果就失靈了。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人們把純度高的銀幣都埋在了土裡。最後,到了帝國晚期,羅馬政府甚至開始用糧食來徵稅和發軍餉,民間很多地方也恢復到了「用實物交換實物」的原始狀態。整個社會經濟,遭受了一次大倒退。

這種倒退影響最大的就是農業。羅馬帝國的農業,主要靠奴隸租種土地的方式種植生產,但隨著貨幣短期內的快速貶值,土地的租金也飛速上漲。為了維持生活,奴隸只能選擇逃跑,或者起義。在三世紀危機期間,各種奴隸起義此起彼伏。而羅馬帝國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奴隸制支撐起來的農業經濟,也全面崩潰。一片片土地被拋荒,沒有人去耕種,糧食大規模減產。由此帶動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購買力下降,商品滯銷,商業和貿易也遭受了嚴重的衝擊。最終,整個羅馬帝國陷入了全面的經濟危機。

帝國的安全保障防線走向崩潰

帝國政局不穩,手握軍權的各邊疆行省的總督一心想爭奪皇位,必然選擇釆取過度縱容的蠻族政策,讓帝國的安全保障防線從內部瓦解,走向崩潰。

從表面上看,羅馬帝國最終被蠻族毀滅,但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帝國長期以來的採取的蠻族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是羅馬人自己,向蠻族的湧入敞開大門。是政策上的縱容,讓帝國的領土被不斷蠶食,直到最後衰亡。

具體說,三世紀時候的蠻族,主要指的是廣義的日耳曼人。它有很多小的民族分支,比如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哥特人等等,還包括盎格魯-撒克遜人。羅馬在不同時期對蠻族的政策,呈現出不同特點,但總體上,是一個不斷縱容的過程。在羅馬剛剛誕生的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經常是把蠻族打得四散奔逃,但問題是他們的生活狀態本來就是遊牧,不像羅馬人這樣定居在城市裡,你把他們打散了,他們重整隊伍回來繼續騷擾。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就是在屋大維時期的「條頓森林堡戰役」,羅馬人由於對地形不熟,加上輕敵,幾乎全軍覆沒。

從這場戰役以後,羅馬人知道了蠻族的厲害,既然不能消滅,就儘量和平共處。在五賢帝時代末期,一些蠻族被允許在帝國邊境外定居,但不能入境。不過那些守衛邊境的士兵,總是樂於和這些蠻族做些小生意,比如說用羅馬的陶器、手工藝品,來交換蠻族地區特產的琥珀、獸皮等等。如果僅僅處在這樣的做生意狀態,那也不會有後來的災難。最關鍵的轉變在於:羅馬實行軍事改革以後,為了擴大兵源,允許大量蠻族以僱傭兵的身份加入部隊。但這種徵召蠻族僱傭兵的做法,一直處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

但伴隨著三世紀危機以及激進的軍事改革,為了滿足迅速增兵的要求,導致羅馬軍隊當中,蠻族僱傭兵的比例大幅度提高。這些人本來和羅馬人就不是同一種文化,參加僱傭兵也只是為了錢,所以,也談不上什麼忠誠度。表面上看,這些人高馬大的北方蠻族加入,羅馬的戰鬥力提高了,但由於沒有忠誠度,反而降低了部隊整體的戰鬥力。

再後來,為了拉攏蠻族僱傭兵,維持部隊的忠誠度,皇帝卡拉卡拉給他們都發放了「羅馬公民權」。這些日耳曼人,一夜間就由蠻族變成了羅馬人。現在既然已經是羅馬人了,加上長期處在飢餓、壓迫和被歧視當中,自然就產生了政治訴求。比如終結塞維魯王朝的牧民皇帝馬克西米努斯,他本人就是來自色雷斯地區的蠻族人,有了羅馬公民權之後,就挑起了反叛的大旗。

到瓦倫斯的皇帝任內,對蠻族的縱容達到頂點。在他做皇帝期間,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大舉遷徙。他們的首領派人拜見瓦倫斯,說希望能把20萬哥特人安置在帝國境內。瓦倫斯一想:安置這些人既可以穩定邊境,又可以讓這些人做未來僱傭兵,馬上接受了哥特人的請求,但沒想到,他大大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大量哥特人源源不斷地湧進多瑙河流域,而羅馬帝國這個地區的兵力又十分薄弱。最終,當一些羅馬士兵開始虐待哥特移民的時候,這些人開始反抗。在一次鎮壓的戰役當中,瓦倫斯本人也被哥特人活活燒死。總之,當這個缺口被打開以後,羅馬帝國只能一退再退。繼位的皇帝被迫和西哥特人訂立和約,把大片土地劃分給他們定居。至此,羅馬的大門全面敞開,所謂的邊境已經名存實亡,這也為後來的羅馬城陷落,掘下了墳墓。

相關焦點

  • 從黃金時代走向危機,羅馬帝國三世紀的經濟、政治可謂險象環生
    羅馬帝國時代的歷史(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可分為前期羅馬帝國(公元前30年至公元283年)和後期羅馬帝國(公元284年至公元476年)兩個時期。前期羅馬帝國時代,是羅馬奴隸制社會的全盛時期,政治上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經濟上有著繁榮的景象,尤其是安敦尼王朝統治時期(96年至192年)。
  • 夢回古羅馬:三世紀危機中的救命稻草,「世界光復者」——奧勒良
    北擊諸蠻:由於三世紀危機前中期諸帝的不作為和放縱,帝國北方邊境已經破敗,無力再阻擋日耳曼部族的入侵。克勞狄死後,奧勒良繼承了他的遺志,於271年初擊敗汪達爾人。隨即他轉戰義大利,又擊潰了試圖渡過波河劫掠的阿勒曼尼人。
  • 鷹旗之墜:羅馬帝國的毀滅,從奧古斯都屋大維到拉文納
    羅馬帝國是古典世界的集大成者,從羅馬城建立之初,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居士坦丁堡陷落,一共經歷了2206年。帝國的起源羅馬在世界的歷史中是古典文明的集大成者。從文化,軍事,政治上,都到達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地位。羅馬也成為了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期間歐洲社會學家和政治家們的模仿對象。但就像羅馬帝國的興盛到它的沒落一般,羅馬帝國本身在它漫長的歷史走走向了衰敗。
  • 羅馬帝國:世界光復者
    三世紀危機,羅馬帝國分崩離析,駐守在萊茵河地區的羅馬軍團自立為王,建立了高盧帝國(綠羅馬)。駐守在敘利亞地區的羅馬軍團自立為王,建立了帕爾米拉帝國(橙羅馬)。
  • 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日耳曼人是他的終結者嗎?
    羅馬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整個地中海都被羅馬帝國所環繞,成為了帝國的內海。然而,世事總是盛極必衰。
  • 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和外患相伴隨的是此起彼伏的奴隸和農民起義:公元206~207年義大利爆發起義;公元238年北非發生暴動;公元263年羅馬造幣工人暴動;公元274年埃及爆發起義......整個三世紀羅馬出現了農村枯竭、城市衰落、內戰連綿、帝國政府全面癱瘓的混亂現象,這被後世史學界稱之為三世紀危機。直到公元284年戴克里先被手下士兵擁戴」黃袍加身「才暫時終結了羅馬帝國的混亂局面。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按照時間順序來說,最早的莫過於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羅馬經過王政時期和共和國時期發展而形成的最終階段。 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以及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其實就像是父與子的關係。
  • 氣候變化,壓垮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圖片出自電影《角鬥士》。低級城市由於運輸線路(≤4條)較少,因此進口成本較高;但最高級城市(9-12條運輸線路)的進口成本卻比中級城市(5-8條運輸線路)高,原因是這些高級城市本身往往就是港口或中心城,對水資源的需求較高,而周圍的小城往往已經被它們「榨乾」,因此不得不從更遠的地方以高價進口虛擬水資源。
  • 不為人知的古羅馬帝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然而,再強盛的帝國也擺脫不了盛極必衰的命運,自從三世紀起,古羅馬帝國,就開始走向分裂,內有人民起義,外有蠻族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下,昔日空前強大的帝國一步步走向衰落。接下來本文將對羅馬衰落的原因進行探討。
  • 再見了,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在西歐統治的終結
    在羅馬帝國西部,法蘭克人建立的王國成為無可爭辯的霸主。565年,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在他的新羅馬剛剛下葬,他最忠誠的侍衛長官納爾西斯接受了義大利北部哥特人的投降,看起來羅馬帝國的統一似乎已完成。但僅過了兩年,倫巴底人就從阿爾卑斯山脈東端,裹挾著撒克遜人和保加利亞人,經伊斯特利亞進人了義大利。
  • 九年級上冊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教案
    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了解羅馬城邦的興起,簡單說出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興亡過程中的重要時間
  • 拜佔庭成了「敗仗庭」(上):為何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卻能...
    這是一些人賦予拜佔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的讚譽。在很多書中都會記載,這個秉承了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的帝國,懷著恢復羅馬帝國全部領土,將整個地中海作為內海的夢想,於歐亞大陸縱橫捭闔千餘年。曾幾何時,能娶到出生於紫色寢宮的拜佔庭公主,是歐洲各國君主夢寐以求但卻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榮耀。同時,拜佔庭帝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風俗等諸多方面都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 羅馬帝國分裂後,西羅馬滅亡後,東羅馬為何不趁機收復西部領土?
    而東羅馬的滅亡則是宣告了中世紀的結束,可以說羅馬帝國見證了歐洲整個中世紀時代。早在三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就徹底分類成了東西領土。而在一個世紀以後,西羅馬就走向了滅亡,為何東羅馬不趁機收復西部領土呢?在小編看來,首先要解釋的一點就是西部帝國滅亡的原因。從三世紀開始,東西帝國剛剛分裂以後,西部就開始戰亂不斷。
  • 如今北非小國突尼西亞歷史上竟是羅馬帝國宿敵
    可是作為這樣一個如今的陌生北非小國,歷史上竟然是大名響徹的羅馬帝國宿敵,可以說是「我的祖上也闊過」。公元前三世紀七十年代,羅馬對外擴張,成為迦太基不得不面對的對手。爆發了史上著名的「布匿戰爭「。為爭奪西西里島和地中海沿岸地區霸權,羅馬對迦太基發動戰爭。起初只是海戰,善於模仿的羅馬艦隊以少勝多,打敗本處於優勢的迦太基艦隊。幾番海戰之後,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第一次布匿戰爭以迦太基慘敗告終,迦太基元氣大傷。
  • 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們
    對於這種戲劇性反差,人們自然將目光投向所謂「歐洲的誕生時期」,這也構成了《羅馬帝國的遺產》(TheInheritanceofRome:AHistoryofEuropefrom400to1000)一書的主題。
  • 【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微課講解+知識梳理+同步測試
    4、羅馬文明是希臘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他們都屬於海洋文明。分析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5、羅馬的輝煌是建立在奴隸制度的基礎之上的,羅馬帝國的危機實質是奴隸制危機。學習重點:羅馬由建立到滅亡的發展歷程,《十二銅表法》1、羅馬城邦:前1000年,羅馬城邦興起於義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
  • 2018部編版:九上歷史《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4、羅馬文明是希臘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他們都屬於海洋文明。分析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5、羅馬的輝煌是建立在奴隸制度的基礎之上的,羅馬帝國的危機實質是奴隸制危機。 4、羅馬的擴展、發展線索示意圖。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其中對於羅馬帝國如何衰落的問題,一直是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很多人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以及外族入侵,政府的貪汙腐敗等各個方面論述了羅馬衰落並滅亡的原因。我們可以知曉羅馬的衰敗、墮落、滅亡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它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很多種誘因集中爆發而造成的客觀事實。但是這麼多種原因內是否有幾個共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