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就如勺子、斧頭、輪子或剪刀,一旦造出就不可能有進一步的改善,你不能把一把勺子做得更像勺子……也許書的組成部分將發生變化,但書終將是書。」——艾柯:《別想擺脫書》
雖然像許多名城一樣,法蘭克福也有一條河流從中穿過,但在許多旅遊者的眼裡,法蘭克福是個無趣的城市。不過,這座城市的精神本來就是商業和數字,每年有50多場世界級的展會在城裡最大的會展中心進行,其中就有世界第一大書展法蘭克福書展。這座城市作為歐洲大陸書業中心的地位最早能追溯到15世紀,德國人古登堡在不足百公裡外的城市美因茨發明了現代印刷術,比起美因茨這裡交通更便利,城市也更發達,從巴黎、裡昂、羅馬和阿姆斯特丹來的商人們便都喜歡來此交易。如今的法蘭克福展會中心總面積達到47萬平方米,展覽中心正門附近,有一尊數層樓高的藝術裝置,一個鐵巨人在周而復始地用錘子敲打著鐵砧。遠遠看去,那個鐵砧也好像是一本書。
當你沉睡的時候……
10月9日到14日第64屆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是紐西蘭。在10月9日晚上的開幕式上,德國外交部長韋斯特維勒、紐西蘭副總理英格力士(English)、法蘭克福市長以及幾位來自紐西蘭的作家代表都致了辭,不過,《南德意志報》引用著名諷刺雜誌《泰坦尼克》的話說,韋斯特維勒的講話毫無新意,說來說去就是文化多元性,不過是把2009年中國主賓國時的講話改了幾個詞而已。
但也許這正是紐西蘭人所期待聽到的。他們急不可耐,按照英格力士的話說,這次法蘭克福書展是向世界展現紐西蘭文化的最好時機,他們很安心地成為強者定義的「多樣性」中的一個角色。從政治家到作家,無一例外都對以德國為代表的古老歐洲充滿了敬仰。紐西蘭總共才有440萬人,每平方公裡只有19個人,他們自嘲以字母Z開頭的國家除了紐西蘭(New Zeeland)就是辛巴威(Zimbabwe)。除了澳大利亞,他們去哪兒都要飛12個小時以上。一位作家說,他一旦來到別的國家,就覺得好像紐西蘭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作家們紛紛表示他們受到了歐洲文明的滋養,都在年輕時代看過《少年維特的煩惱》和其他很多來自德國的文學作品。今年是《格林兄弟》面世200周年,紐西蘭也進行了「重寫童話」的活動,童話裡的人物不再幸福快樂地生活在沒有飢餓沒有悲傷的地方,而是「他們沒有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他們盡力了」。這種「盡力了」的感覺聽起來帶有一點兒邊緣和弱小文明的傷感。
10月10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一名參觀者在紐西蘭展臺瀏覽圖書
在書展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到用英、德和毛利語三種語言寫出的宣傳語:「在你熟睡的時候……」意思是紐西蘭和德國有11個小時的時差,在全歐洲都沉睡的時候,那裡正在發生著些什麼。紐西蘭館的設計也吻合了這個主題,裡面被布置成夜晚的環境,門口的服務人員會提醒每個進入者小心裏面的水。整個大房間裡承擔照明的只有天花板上模擬月亮和星光的LED燈和展館幾處零星的燈光,布展面積約有一半的面積是水池,展示內容則集中在水池中央的小島,有兩座橋可以通向那裡。幾塊LED大屏幕間歇性地播放含有紐西蘭文化和風光的宣傳片,伴有演員的舞蹈。在一塊幕布隔起的角落,紐西蘭作家們進行了約50場演講,談論少數民族寫作和奇幻文學,可惜觀眾不是很多。作為向世界開放的、易於理解的紐西蘭文化的歷史並不長,但這裡英語作為統治語言的地位不但沒有受到動搖,反而加強了。大學裡廣泛開設寫作課程,政府也設立了許多文學獎,其中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名為「總理文學獎」。現在的紐西蘭每年出版2000本書,雖然數目不是很大,但讀書和去圖書館是這個以《指環王》電影外景地聞名的國家最主要的兩種文化活動,44%的成年人每個月至少買一本書。紐西蘭館門口搭了一個舞臺,每天都有毛利男女在上面表演民族舞蹈,雖然氣溫最低時只有4攝氏度,但圍著獸皮的毛利男子基本還是光著膀子。現在紐西蘭只有7.4%的人口是毛利人,4%的人口還會說毛利語。不遠處,即將上映的電影《霍比特人》的巨大廣告矗立在那裡。
明星們和灰暗的前景
紐西蘭館的樓下一整層都被德國最大的公共電視臺ARD租用了。書展上出版社的位置都不大,德國最有名的出版社之一——Fischer的展位已經足夠奢侈,租用了過道兩邊好大一片區域,並且把他們最好的書以堆為單位展示,但和ARD這整個一層展館比起來還是太小了。因為人來人往噪音太大,ARD電視臺請來的嘉賓都是在隔音玻璃圍起來的小房間裡接受採訪和演講的,聽眾通過擴音設備在外面收聽。10月11日下午他們約了施瓦辛格在最大的一塊區域進行新書發布的現場訪談。施瓦辛格的新書《全面回憶》由美國最大的出版社之一——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推出,他在來德國之前幾天還在美國各地籤名售書。在活動開始半小時大廳裡已經水洩不通了。沒有意外,施瓦辛格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依然是他如何實現美國夢,如何實踐自己的美國倫理,「美國給了我想要的一切」,「我賺了好多錢,但我仍像一文不名時那樣辛勤工作」。這種句子反過來讀就是一個人怎樣成為最強壯的男人,抱著最漂亮的女人和抽著最粗的雪茄。這本書足有600頁,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他回憶戰後的奧地利悲慘生活的那部分,他家裡貧窮不堪,一家人不得不在桶裡洗澡。如今他的美國夢已經就要結束,最美好的部分之後是無可避免的衰敗。他像貝奧武夫一樣打敗了魔王后自己成了危害,妻子在他卸任州長之後幾天就離開了他,加利福尼亞人在他當政7年之後選了一個職業政客來接替他,而他本來是要作為一個白馬騎士、一個外來英雄來掃蕩黑幕、終結那個汙濁的政壇的。
另一個吸引人們眼球的是寫《50度灰》的英國女作家E.L.詹姆斯,她的演講現場也是人山人海,這本書本是模仿《暮光之城》的網絡小說,含有強烈的S/M內容,但居然吸引了全英語世界的讀者,在書展上的數字顯示,《50度灰》三部曲在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銷售榜上都穩居前三位,把《暮光之城》和J.K.羅琳的《臨時空缺》遠遠甩在後面。從詹姆斯本人的反應看,媒體和讀者的態度正好相反,雖然這本書在各國的暢銷給她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可她顯然還不太適應暴富的日子。《南德意志報》說她這書是「家庭主婦看的色情小說」。書展前幾天去採訪蘭登書屋在慕尼黑的德國分部(貝塔斯曼集團十幾年前收購了這家美國出版社),負責文學類版權的編輯蘇珊娜·賽格維斯一臉為難地說:「說真的,我也不知道這本書為什麼賣得這麼好。」這應該是E.L.詹姆斯第一次來法蘭克福書展並以成功作家的身份發言,她說自己在家還洗衣服,書展上的人們卻像看搖滾明星一樣看她。說到書的內容,她覺得她寫的只是童話嘛,大家都喜歡童話。
1893年在慕尼黑開業的Hugendubel書店把《50度灰》擺在最顯眼的位置。這家店是德國最有名的連鎖書店之一,在法蘭克福和慕尼黑的主要購物街上都有幾層樓的門面。負責採購的店員克里斯多福·斯塔姆普富勒今年經手了近1000本小說,他說只要人們把時間花在讀書而不是玩智慧型手機上他就很高興,不管是看紙書還是電子書。《五十度灰》是今年店裡賣得最好的書。慕尼黑和法蘭克福的門店看起來依舊很熱鬧,但Hugendubel卻在去年和今年初不得不關閉了在柏林和紐倫堡的分店。現在書店業不景氣基本是共識了,倫敦的水石書店是英國最後一家連鎖書店,已經虧損多年,他們的應對方法是自己開咖啡廳,為顧客營造更好的環境,賣更多的衍生品,和亞馬遜合作——可是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解決辦法。《明鏡》周刊採訪了64歲的蘇瑟·克羅娜。她在斯圖加特附近的一個小城市有一家獨立書店,這家店的店面不大,91平方米,但已經有120年的歷史了。克羅娜每天都會在暢銷書的展臺上更換鮮花,給進店的顧客免費煮Espresso,書架上的每一本書她和另外三個店員都熟悉——全看過,還經常組織讀者活動,但她還是在去年底支撐不下去關門了。德國《書業周刊》的主編託斯坦·卡西米爾說,如今全德國一年圖書的銷售額還趕不上Aldi(德國最大的連鎖超市之一)在德國南部的銷售額。
比起中國來說,德國書業的外部條件還不算最嚴苛。10年前德國就開始執行書價保護的政策,任何書店都不準對新書隨意打折或更改定價,人們在網上買書不但沒有折扣,還要多付運費。託斯坦·卡西米爾說,如今德國的書店已經從幾年前的5000多家降到近4000家。不過這問題還沒有到特別嚴重的地步,因為德國的城市普遍不大,書店的密度還是比較高的,人們可能轉過街角就能看到一家書店,順便走進去就買了本書。許多大書店也有自己的網店,類似亞馬遜的這種專業網店基本沒什麼優勢。而且德國的書比較貴,一本硬封面的新書一般能賣到20多歐元,賣了一陣還可以出平裝本吸引另一個市場。但法蘭克福出版社的社長約阿西姆·溫塞爾德不這麼想,他對《法蘭克福匯報》說,現在的書太便宜了!1990年他出版了一本550頁的長篇小說,定價39.80德國馬克,2012年這本書重新出精裝本,他的下屬建議定價不能超過19.90歐元,否則就會賣不動。他說:「22年過去了,所有的東西都在漲價,這本書現在至少賣39歐元才對!那樣我們就可以選擇線裝,封面用亞麻布的,裡面還有金屬書籤,看看現在市場上的書,就想著怎麼節約成本,滿眼看去全是廉價貨!沒有人記得哪本書屬於哪個出版社!人們買的是書,不是一個txt文件!」溫塞爾德家族擁有德國最重要的文學與社科圖書出版社蘇爾坎普(Suhr kamp),蘇爾坎普的平裝口袋文學經典幾乎每個德國人都知道,但據說約阿希姆和他的父親關係不太好,自己跑出來創辦了法蘭克福出版社,宣稱只做精品。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