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深層民意」而言,兩岸關係並未壞到「回不去」的程度,但不容否認,兩岸敵意若持續升溫,短期趨勢就可能長期化,進而成為「新深層民意」,如何處理好兩岸關係,尤其避免敵意繼續升溫,就非常重要。
毫無疑問,統一臺灣是大陸的「陽謀」,對臺灣而言,不需要研究大陸對臺政策的「目的」,只需要研究「手段」。隨著兩岸關係惡化,「終止ECFA」、「文統無望,只能武統」已成為大陸熱議的話題,也在臺灣輿論場引起反彈。其實大陸過去談「惠臺」,如今考慮「窮臺」,過去強調「和統」,如今倡議「武統」,都屬於手段範疇,臺灣無需把手段當成目標。如何正確解讀並回應大陸的訊號,才是最重要問題。
民進黨上臺4年來,窮盡政策手段鼓勵企業南向,希望降低對大陸經濟依賴程度,但數據顯示,臺灣對大陸的依賴不降反升。尤其2019年在美中貿易戰開打、大陸面對經濟轉型挑戰、製造業轉進東南亞等不利背景下,臺灣上市公司認列大陸轉投資事業收益再創歷史新高。可見儘管兩岸關係複雜多變,臺企還是在大陸享受到豐碩的紅利,證明在市場競爭架構下,兩岸政治關係壞,企業還是會自己找到出路,臺當局政策作用有限。
所以,鼓吹「窮臺」者,不僅錯判了情勢,更落入綠營的輿論陷阱中。綠營早就把中共所有對臺政策都視為惡意,明明「惠臺」卻硬要解讀為「賄臺」、「毀臺」,一旦改口「窮臺」,豈不證明了綠營污衊惠臺「包藏禍心」、「以經逼政」為真,將對爭取臺灣民心大大不利。
其實,大陸「窮臺」的討論其來有自,最早可追溯至1990年代出現的「解決臺灣問題長痛還是短痛」的爭論。大陸決策層始終清醒,改革開放、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比什麼都重要,最終隱而不發。
2008年以來,「打臺灣不如買臺灣」盛行,但蔡英文上臺形同澆上一瓢冷水。此時此刻,再有大陸人鼓吹「打臺灣不如買臺灣」,只會迎來不屑的冷笑。當「武統」呼聲在大陸網絡甚至菁英階層泛濫,「打臺灣不如買臺灣」的思維,已經越過了「買臺灣不如窮臺灣」的階段,直接跳躍到「窮臺灣不如打臺灣」的最激進光譜。
大陸真的會放棄「戰略機遇期」,不惜打臺灣與美國正面對決嗎?當大陸網絡一片「武統」聲中,過去一向被認為代表「鷹派」的軍方學者,反而發出了冷峻、理性的聲音。軍方學者喬良說得很透徹:當下並非「武統」時機,解決臺灣問題本質上取決於中美實力關係。
面對即將10年屆滿的ECFA,大陸應該加大惠臺政策力度,讓更多中小企業有機會受益於兩岸交流,讓更多臺灣普通民眾參與到兩岸經濟合作之中。人民的腳是綁不住的,機會在哪裡,人與錢就會流向哪裡。經過新冠疫情檢驗,大陸的治理能力已獲得驗證,可以對自己更有自信。
大陸不但不應終止ECFA早收清單,更應要求重啟兩岸貨貿協商,讓臺灣支持兩岸和平的主流民意和各行各業取得戰略平臺,持續推動兩岸融合、抵制兩岸「脫鉤」。
來源:臺灣《旺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