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裡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因嫦娥仙子,以美貌著稱,故此後少女中秋拜月祈願,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都要互贈月餅,取團圓之意。還會舉行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還流行起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吃月餅這一習俗有史料記載是從明朝開始流傳的,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後來隨著歷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及花樣越來越豐富,製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傳統。
而如今,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在中秋佳節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遠離家鄉的遊子常在這一天回到故鄉與親人一起共度佳節。回不了家鄉的遊子也會在遠方祝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裡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小夥伴們家鄉都有什麼有趣的習俗呢,可以說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哦!
最後小編祝願大家中秋節快樂,平安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