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之父幫Intel重定義摩爾定律:10nm工藝實現50倍電晶體密度

2020-12-13 快科技

作為摩爾定律的提出者及捍衛者,Intel一直是不肯承認摩爾定律已死的,哪怕半導體行業很多公司及研究人員都認為摩爾定律已經失效了。有望給摩爾定律續命的可能是Jim Keller,他之前在AMD公司幫助設計了Zen架構,被人稱為Zen架構之父,去年跳槽到了Intel公司。

美國連線雜誌日前刊發了一篇名為《新的晶片魔法師計劃讓英特爾王者歸來》的文章,採訪了Intel晶片工程高級副總裁Jim Keller,介紹了他在Intel的的工作,其中一些就是他如何延續摩爾定律壽命周期的,也就是讓矽基晶片不斷保持微縮、提高性能的。

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上周末,就在同性戀慶祝活動的同時,Intel在舊金山舉行了一個略顯書呆子氣的技術溝通會。在長達5個小時的派對上,來自初創公司、風險投資公司和科技巨頭的100個人參加了以半導體為主題的雞尾酒會並詳細解釋了如何把沙子變成晶片。這個派對慶祝了晶片行業在過去50年的指數式升級如何推動技術和社會進步,也證明了這種進步並沒有結束。

Jim Keller是半導體行業的搖滾巨星,去年加入英特爾擔任晶片工程高級副總裁,也是此次活動的聯合主持人。他說:「這種指數式升級會繼續下去。摩爾定律不會止步。」英特爾前執行長戈登摩爾在54年前提出了這個定律,聲稱一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會按照可預測的時間表翻番。

周日的活動旨在傳達一個明確的信息:鼎鼎大名但又陷入困境的英特爾仍舊能夠像過去半個世紀一樣大幅提升計算力。Keller在晶片行業摸爬滾打多年,他創造的晶片已經幫助改變了蘋果和特斯拉的發展軌跡。在Keller加入公司的時候,英特爾剛剛經歷了艱難的十年,錯過了移動晶片市場。這些口袋大小的行動裝置侵蝕了PC的銷量,而英特爾正是這個市場的霸主。

英特爾仍舊統治著驅動雲計算的伺服器晶片市場,但其最近兩代晶片技術都被推遲。4月,公司宣布放棄為5G無線設備開發晶片,與下一波重大移動技術說拜拜,並且放棄了把英特爾數據機用於某些iPhone手機的交易。接下來的5月,英特爾告訴投資者,預計公司的利潤率在未來兩年會下降。

周日的活動並沒有過多涉及這些問題,關注的重點是技術的歷史和未來。英特爾員工站在顯微鏡旁邊,而好奇的參會者可以通過這些顯微鏡看到細微的蝕刻電路,也就是現代電晶體,能夠每秒切換電流開關數十億次。

除了Keller,其它演講者還包括英特爾首席架構師Raja Koduri以及首席技術官Mike Mayberry。Koduri曾說過,他去年幫助英特爾招募了Keller,他們在蘋果公司工作時就認識了。

計算歷史與英特爾和摩爾定律緊密相關。幾十年以來,英特爾通過發明新材料、處理技術和設計而不斷縮小電晶體,保持了摩爾定律中提到的倍增步伐。這個步伐最近有所減緩,而英特爾的未來和計算的未來似乎關係已經不再那麼緊密。

英特爾在2015年全面推出的最新一代14nm製程實際上推遲了大約一年時間。下一代10nm製程也錯過了原定計劃。臺積電已經出貨了與這一代技術大體上相當的產品,包括iPhone中使用的晶片。

2016年,一份報告轉而採用其他方式來定義進步,而該報告之前一直被認為是整個行業對保持摩爾定律的保證。分析師和媒體——甚至某些半導體公司的執行長——已經多次為摩爾定律撰寫了訃告,預測摩爾定律已死。

Keller並不認同這種看法。他在周日說道:「這個談話的標題是《摩爾定律仍舊有效,但如果你這麼認為,那就太蠢了》。」他斷言,英特爾可以保持摩爾定律並向科技公司提供更多計算力。他的觀點部分地在於重新定義摩爾定律。

Keller說:「我並非拘泥於摩爾定律只與電晶體微縮有關。我感興趣的是技術趨勢以及相關的物理學和玄學。摩爾定律是數百萬人共同的幻覺。」

Keller周日說,英特爾可以保持這種幻覺,但縮小電晶體只是如何保持的一部分。在常規方面,他強調英特爾在努力運用極紫外光刻(EUV),它可以蝕刻更小的電晶體,而基於納米線的新一代電晶體設計預計在2020年代出現。

Keller還說,英特爾將需要嘗試其它戰術,例如垂直建造(也就是3D IC),堆疊電晶體或晶片。他聲稱,這種方法通過縮短晶片不同部分之間的距離而降低功耗。Keller說,通過使用納米線和堆疊,他的團隊已經找到了一個方法,讓在英特爾10nm製程技術下實現密度高50倍的電晶體封裝。他說,「這基本上已經證明有效。」

1月,英特爾展示了被稱為Lakefield的全新晶片設計,其中堆疊了多個晶片,在特定空間內實現更高的計算力。英特爾還在轉向樂高式晶片製造方法,重新組合被稱為「小晶片」(chiplets)的模塊以加快開發速度。

英特爾公司的Jim Keller說,「摩爾定律仍舊有效。」

這是否意味著更難取得進展,更加難以預測且更加昂貴?Keller以不同的方式描述未來:「更古怪,更酷。」

不管玄奧的冥想,Keller是一名嚴肅的技術領袖。他引領其它知名公司完成了重大技術模式轉型。

2000年代在AMD公司,Keller為更強大的64位處理器時代共同制定了規範。他後來加入蘋果公司,幫助設計了該公司的首批移動處理器。這個戰略已經幫助蘋果iPhone通過人臉解鎖等功能而走在競爭對手的前面。在加入英特爾之前,Keller領導了特斯拉的內部晶片設計工作,以支持埃隆·馬斯克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雄心壯志。

Bernstein的半導體分析師Stacy Rasgon說,Keller的過往成就表明他會對英特爾產生影響。他還說,英特爾面臨可怕的麻煩——主要是去年離職的前執行長科再奇任期內積累的麻煩。Rasgon說:「Keller說的沒錯,可以取得驚人的成績,但需要有一個商業案例。」後面這一點變得越來越棘手。

Rasgon說,臺積電——為蘋果和AMD(與英特爾的伺服器晶片競爭)等客戶製造晶片——等競爭對手已經表明他們在研發支出上更加敏捷和高效。英特爾已經收購了幾個製造專用人工智慧晶片的公司,但面臨英偉達的競爭,後者的GPU已經成為人工智慧的標準;谷歌和亞馬遜也在設計自己的人工智慧晶片,用於它們自己的數據中心。

Keller加入英特爾公司的時間不夠長,還沒有對公司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做出明顯的貢獻。研究、設計和製造新的晶片技術需要很多年。當被問及英特爾的產品在他的領導下會如何變化以及他對摩爾定律的解釋時,他的回答很模糊。Keller說:「製造更快的計算機。這就是我想做的。」

Rasgon說,大概需要五年才能真正評估他的影響。「這需要時間。」

延伸閱讀:Intel打造Foveros 3D封裝:不同工藝、晶片共存

連線雜誌的文章有些拗口,實際上Jim Keller所說的延續摩爾定律的方式就是Intel之前展示的3D封裝Foveros技術,首次為CPU處理器引入3D堆疊設計,可以實現晶片上堆疊晶片,而且能整合不同工藝、結構、用途的晶片,相關產品將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推出。

ntel表示,該技術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設計人員可以在新的產品形態中「混搭」不同的技術專利模塊、各種存儲晶片、I/O配置,並使得產品能夠分解成更小的「晶片組合」。

相關焦點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每平方毫米近3億個電晶體!臺積電3nm工藝挑戰摩爾定律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 | 韋世瑋智東西4月21日消息,據外媒phoneArena報導,臺積電的3nm晶片將實現每平方毫米近3億個電晶體的電晶體密度,提升了1.7倍。但無論為哪家客戶提供晶片代工服務,工藝中都有一個不變的原則——晶片電晶體越多,其功率和能效就越高。簡單地說,晶片代工廠所使用的工藝節點與特定面積內(如平方毫米)的電晶體數量有關。例如,當前使用7nm工藝生產的晶片,包括蘋果A13、高通驍龍865和華為麒麟990,它們的電晶體密度約為每平方毫米1億個電晶體。其中,蘋果公司可在每顆A13晶片中填充85億個電晶體。
  • 電晶體逐漸變小,Dennard 定律比摩爾定律更值得關注
    關於摩爾定律的特別報導系列,牆裂推薦:https://spectrum.ieee.org/static/special-report-50-years-of-moores-law 史丹福大學名譽校長、谷歌董事長兼MIPS計算機系統創始人John Hennessy說:「『摩爾定律』它不是法則,而是一個志向,是一個目標。是值得一試的東西。」
  • 摩爾定律未死?臺積電研發負責人:電晶體還可縮小至0.1nm
    「毋庸置疑,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它沒有死掉、沒有減緩、也沒有帶病。」在第 31 屆 Hotchips 國際大會上,臺積電研發負責人、技術研究副總經理黃漢森(Philip Wong)博士在其專題報告中說道。他甚至在自己的 PPT 中提及,到 2050 年,電晶體的特徵尺寸將到達 0.1nm。
  • 摩爾定律的突圍
    從實際使用角度看,摩爾定律可以理解為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或價格下降一半。集成電路集成度越高,電晶體的價格就越便宜,這也就自然的延伸出了摩爾定律的經濟學意義,比如在20世紀60年代初,一個電晶體要10美元左右,但隨著電晶體越來越小,小到一根頭髮絲上可以放1000個電晶體時,每個電晶體的價格只有千分之一美分,也即當初價格的百萬分之一。
  • 臺積電5nm電晶體密度最新估計:比7nm提高88%
    臺積電尚未公布5nm工藝的具體指標,只知道會大規模集成EUV極紫外光刻技術,不過在一篇論文中披露了一張電晶體結構側視圖。5nm密度估算WikiChips經過分析後估計,臺積電5nm的柵極間距為48nm,金屬間距則是30nm,鰭片間距25-26nm,單元高度約為180nm,照此計算,臺積電5nm的電晶體密度將是每平方毫米1.713億個。
  • 性能提升5倍,能耗降低30倍!Intel要用自旋電子技術復活摩爾定律
    雖然CMOS電子元件仍遵循摩爾定律,但隨著元件大小越來越接近單個原子尺寸,現有的晶片製程技術已經越來越逼近了物理極限。例如,寬度為 10nm 的電晶體柵極結構,其允許誤差僅為 1nm,這僅相當於3至4個原子層的厚度。而晶片製程要繼續往3nm甚至是1nm製程推進將面臨更多的困難,很快摩爾定律可能將難以為繼。
  • intel太笨了,要向臺積電學習,把10nm說成7nm,7nm說成5nm
    去年全球10大導體企業排名中,英特爾終於超過了三星,再奪全球第一。但這個全球第一其實也奪得蠻尷尬的,因為在大家的印象中,英特爾的技術已經被臺積電秒殺了。當然,從工藝製程來看,英特爾確實是落後臺積電很多了,但真要說起來造成這個後果,和intel太笨有很大的關係,要是它願意稍微的「不要臉」一點,其實只比臺積電落後一點點的。為什麼這樣說?
  • 摩爾定律:始於半導體,終於物理極限?
    由於集成度與電晶體價格成反比的特性,使得摩爾定律成為了經濟學效益的一種推測手段。以晶圓廠生產IC為例,在製程技術不斷進步的前提下,每隔18個月,IC的產量將提升一倍,換個角度來看,其成本將降低50%。其實,半導體晶片單位面積可集成的元件數量最終將達到多少這個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據專家預測,半導體晶片製程工藝的物理極限為2-3nm,以此推算,摩爾定律似乎也只能「存活」10年之久。
  • 摩爾定律會不會終結_摩爾定律還適用嗎
    NASA的計算機曾幫助太空人登上月球,而現在的手機比NASA曾經使用的計算機還要強大數百萬倍,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確實看到計算能力有了很大增長。我們可以坐在公交車上玩高品質的視頻遊戲,或在忘記帶「單反」的情況下拍攝4K視頻。但我們智慧型手機上的硬體真的還在遵循摩爾定律嗎?   三星Galaxy S8可能不會讓人覺得比Galaxy S7或Galaxy S6強大2倍。
  • 智慧型手機迭代越來越快,摩爾定律還適用嗎?
    NASA的計算機曾幫助太空人登上月球,而現在的手機比NASA曾經使用的計算機還要強大數百萬倍,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確實看到計算能力有了很大增長。我們可以坐在公交車上玩高品質的視頻遊戲,或在忘記帶「單反」的情況下拍攝4K視頻。但我們智慧型手機上的硬體真的還在遵循摩爾定律嗎?三星Galaxy S8可能不會讓人覺得比Galaxy S7或Galaxy S6強大2倍。
  • 摩爾定律何去何從之二:More Moore or More Than Moore?
    在前一篇文章「摩爾定律何去何從之一」(公眾號回復IC1可見)中,我們提到摩爾定律發展到特徵尺寸5nm的時候,繼續簡單粗暴地縮小特徵尺寸會變得很困難
  • 詳細解讀7nm製程,看半導體巨頭如何拼了老命為摩爾定律延壽 | 雷鋒網
    半導體工藝領域也有類似的形式存在,在14nm/16nm節點之前,半導體工藝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有著「整代」和「半代」的差別。在戈登·摩爾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後,半導體產業一直堅持以18個月為周期升級半導體工藝。直觀結果是,製程演進一直在以大約0.7的倍數逐級縮減,如1000nm->700nm->500nm->350nm->250nm等。
  • 如果intel也造假,將10nm說成7nm,7nm說成5nm,會被人發現麼?
    當然,也有人表示不同意,稱intel其實只是太清白了,或者說不屑於玩數字遊戲,所以才有了今天,要是它將10nm說成7nm,將7nm說成5nm,其實也是可以的。因為從業界公認的參數(電晶體密度)來看,intel的10nm是等同於臺積電的7nm的,而7nm是等同於臺積電的5nm的。
  • 深度| 臺積電攻堅2nm投入8000工程師人力,摩爾定律下,到底工藝極限...
    10nm、7nm、6nm、5nm……2nm……曾經說好了的半導體工藝極限呢?怎麼好像不存在了?摩爾定律失效了?根據維基百科定義:摩爾定律(Moore's law)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在這些前沿探索的保駕護航下,到目前為止,摩爾定律還「統治」著半導體世界……下面列舉一些業界探索過或正在探索的、可能為半導體產業續命的新材料:1.
  • 從130nm到7nm,電晶體尺寸是如何演進的
    這也是為什么半導體行業 50 年來如一日地追求摩爾定律的原因,因為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你家的產品成本就會高於能達到這個標準的對手,你家就倒閉了。還有一個原因是電晶體縮小可以降低單個電晶體的功耗,因為縮小的規則要求,同時會降低整體晶片的供電電壓,進而降低功耗。但是有一個重要的例外,就是從物理原理上說,單位面積的功耗並不降低。
  • Intel的弱後是自找的:明明可以把7nm改為5nm,非不要
    去年全球10大半導體企業排名中,Intel終於又超過了三星,重新回到了第一的位置。只不過Intel的這個第一,似乎並不是很服眾,因為在大家的眼中,Intel的技術已經被臺積電給秒殺了,臺積電的技術要遠遠比Intel的技術更高,憑什麼Intel是半導體第一。網友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呢?
  • 徹底碾壓Intel!三星8/7/6/5/4nm工藝齊登場
    金壇,三星堆未來工藝路線圖進行了全方位展望,8nm、7nm、6nm、5nm、4nm、還有18nm FD-SOI悉數亮相。8LPP (8nm Low Power Plus)EVU極紫外光刻技術應用前的最後一代,將現有技術潛力徹底挖掘乾淨,再結合來自10nm的基數創新,可在性能、集成密度等方面超越10LPP。
  • 摩爾定律還能繼續嗎?
    這並沒有使得摩爾定律失去意義。眾多行業人士透露,從16 / 14nm衝擊7nm的公司數量要多於直接衝擊16 / 14nm finFET的公司。但是,這種遷移也需要考慮到:當代工廠利用16 / 14nm finFET進行相同度量時,節點命名在20nm之後就變得無意義。因此,對於10nm或7nm並沒有一致的定義。更有價值的數字是各個代工廠的性能和功率的比較。
  • Chiplet的意義:超越摩爾定律!
    首先,雖然這不是完全錯誤,但它過於簡單,並且模糊了Chiplet與摩爾定律之間關係的一些重要細節。其次,嚴格按照摩爾定律推動Chiplet時,忽略了一些關於如何在將來使用它們的最令人振奮的想法。 Chiplet的必要性 計算的歷史就是功能集成的歷史。集成電路這個名字使人想起了通過將電路組件靠得更近來提高計算機性能的悠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