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提升5倍,能耗降低30倍!Intel要用自旋電子技術復活摩爾定律

2020-12-12 芯智訊

幾十年來,晶片始終依賴於互補金氧半導體電路(CMOS)技術。雖然CMOS電子元件仍遵循摩爾定律,但隨著元件大小越來越接近單個原子尺寸,現有的晶片製程技術已經越來越逼近了物理極限。例如,寬度為 10nm 的電晶體柵極結構,其允許誤差僅為 1nm,這僅相當於3至4個原子層的厚度。而晶片製程要繼續往3nm甚至是1nm製程推進將面臨更多的困難,很快摩爾定律可能將難以為繼。

延續「摩爾定律」的新技術

而為了推動摩爾定律在未來的繼續前進,以及可能的後摩爾時代的到來,英特爾很早就開始積極研究如納米線電晶體、III-V 材料(如砷化鎵和磷化銦)電晶體、矽晶片的3D堆疊、高密度內存、(EUV)光刻技術、自旋電子(一種超越CMOS的技術,當CMOS無法再進行微縮的時候,這是一種選擇,可提供非常密集和低功耗的電路)、神經元計算、量子計算等一些列前沿技術項目。

神經元計算晶片Loihi

早在去年9月底的時候,英特爾就公布了其首款神經擬態計算(類腦)晶片Loihi,這是全球首款具有自我學習能力的晶片。

據介紹,Loihi採用的是異構設計,由128個Neuromorphic Core(神經形態的核心)+3個低功耗的英特爾X86核心組成,號稱擁有13萬個神經元和1.3億個觸突。

與其他典型的脈衝神經網絡相比,在解決MNIST數字識別問題時,以實現一定準確率所需要的總操作數來看,Loihi晶片學習速度提高了100萬倍。與卷積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相比,Loihi測試晶片在同樣的任務中需要的資源更少。

此外,在能效比方面,與訓練人工智慧系統的通用計算晶片相比,Loihi晶片的能效提升了100倍以上。

量子計算晶片

量子計算是利用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來實現邏輯運算,量子計算機則擁有超強的計算能力。業界普遍認為,量子計算將是一種顛覆性的新技術。

著名量子信息學家郭燦森曾解釋稱,理論上擁有 300 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就能支持比宇宙中原子數量更多的並行計算。量子計算機能夠將某些經典計算機需要數萬年來處理的複雜問題的運行時間縮短至幾秒鐘。如果形象的比喻,那麼就是自行車與飛機的速度差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IBM、谷歌、英特爾以及國內的眾多研究機構都在積極的進行量子晶片的研發。

英特爾將超導量子計算測試晶片的量子位從 7、17 提高到 49(從左到右)

今年1月9日,英特爾在美國拉斯維加斯CES展上宣布,其已向合作夥伴交付首個49量子位量子計算測試晶片 「Tangle Lake」。

在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英特爾研究院院長Michael C. Mayberry看來,相對於傳統計算,量子計算最大的優勢是可以並行地運行數據,它表示數據的能力達到傳統計算機的50倍,使得我們可以處理在固定內存時間內傳統計算機解決不了的問題。

英特爾在「自旋電子學」技術領域取得新進展

雖然英特爾在神經元計算、量子計算方面都有了不錯的進展,但是這量項技術要想走向商用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現在英特爾在另一項能夠推動摩爾定律的新技術——自旋電子技術方面也已經取得了突破。而且相對於前兩項技術,後者有望更快一步走向商用。

自旋電子學技術原理

我們都知道,當電荷打開或關閉調節電子流動的門的時候,標準的CPU會將其讀取為0或1。同樣的道理,自旋電子學技術的基本原理是,通過精確控制電子「朝上」或「朝下」自旋的特性,將這些朝相反方向旋轉的電子排列在薄膜等物質上,形成磁場,「當你把自旋方向設定為『上』,將其定義為『1』,然後將其置於磁場中使方向改變180度,那麼它就從『1』變成了『0』;如果改變360度,那麼它就維持『1』不變。」我們就得到了電子計算需要的「0」和「1」。這也使得自旋電子學技術可以被應用到存儲和數據處理當中。

其實,自旋電子學誕生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年。1997年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就利用自旋電子學原理生產出了新型磁頭,正是這種磁頭使電腦硬碟的數據存儲量在過去幾年內提高了40倍。眾多的晶片製造商也認為,自旋電子學技術可以被用於下一代的計算晶片當中。

而採用自旋電子學原理生產出來的計算晶片,其運算速度將大大快於今天的半導體晶片,而且能耗極低,幾乎不發熱。因為在沒有恆定電源的情況下,自旋電子器件可以保持其磁性,這是傳統矽存儲器晶片仍然需要的。由於它們不需要恆定電源,因此自旋電子設備可以在超低功率水平下運行。與傳統的晶片相比,這些器件產生的熱量要少得多。

但是,基於自旋電子技術的晶片的納米級結構中不可避免的缺陷也將改變它們的動量,並且由於動量影響旋轉,電子的速度或軌跡的變化可以在它們被處理器讀取之前改變它們的預期自旋狀態,可能導致亂碼。另外,還需要使得電子的自旋方向必須能被輕易改變,又能在較長時間內穩定地保持這一方向。

這也使得要研製出採用這種技術的中央處理器晶片變得非常的困難。

不過,近年的研究發現,採用鉍氧化銦的材料來作為晶體材料,可以具有一組原子對稱性,可以將電子的旋轉固定在某個方向上,與其動量無關。而鉍氧化銦的原子對稱性也存在於其他晶體材料中,這也意味著通過新的晶體材料,工程師可以使用電壓來控制電子旋轉,而不必擔心缺陷如何會影響電子的動量。這也為基於自旋電子技術的計算機晶片打開了大門。

MESO可使晶片性能提升5倍,能耗降低30倍!

據外媒報導,英特爾近日已在「自旋電子學」的技術領域取得新進展。當地時間本周一,英特爾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公布了他們的自旋電子學研究進展。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英特爾組件研究小組的項目負責人Sasikanth Manipatruni。

論文介紹一種結合了自旋電子技術的名為「磁電旋轉軌道」(MESO)的邏輯元件,採用了多鐵性材料(具有氧、鉍和鐵原子的晶格)和拓撲材料,提供有利的電磁屬性,以便可存儲信息和邏輯運算。

▲多鐵晶體結構:多鐵性材料的單晶鉍 - 鐵 - 氧化物。鉍原子(藍色)在立方體的每個面上形成具有氧原子(黃色)的立方晶格,並且在中心附近形成鐵原子(灰色)。稍微偏離中心的鐵與氧相互作用以形成電偶極子(P),其耦合到原子(M)的磁自旋,使得用電場(E)翻轉偶極子也會使磁矩翻轉。材料中原子的集體磁自旋對二進位位0和1進行編碼,並允許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他們已將多鐵電磁電開關所需的電壓從3伏降低到500毫伏,並預測應該可以將其降低到100毫伏。這隻相當於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所需電壓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較低的電壓意味著較低的能耗:將位從1切換為0的總能量將是CMOS所需能耗的十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

同時研究人員還表示,相對於基於CMOS的處理器來說,基於MESO的處理器能夠提供10到100倍能效。因為他們無需激活即可保留信息,所以還可以在設備閒置時提供更加節能的睡眠模式。此外,基於MESO的邏輯運算速度也比CMOS高出五倍,延續了單位面積計算力提升的趨勢。

按照上面的數據換算來看,英特爾利用自旋電子技術可以在保持現有的CMOS晶片的性能下,將晶片尺寸縮小到目前尺寸大小的五分之一,並將降低能耗90-97%。

顯然,項技術一旦商業成功,將可為近年來處理性能增長平平的晶片產業帶來巨大的動力,將推動摩爾定律繼續前行。

「我們正努力就下一代電晶體引領行業和學術創新的浪潮,」英特爾組件研究小組的項目負責人Sasikanth Manipatruni在論文中寫道。

編輯:芯智訊-浪客劍

相關焦點

  • 英特爾最新成果:晶片尺寸可縮小1/5,兼顧能耗降低
    相比於傳統 CMOS 集成的微處理器,採用 MESO 的微處理器能效可以得到顯著增強,大約將提升 10 倍至 100 倍;另一方面,器件的尺寸是 CMOS 器件的五分之一,這也意味著 MESO 一旦能成功應用與微處理器的製造,其尺寸也將大大縮小,而這樣的新型器件將是延續摩爾定律的不二之選。
  • 摩爾定律的突圍
    50多年前,Intel創始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其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經常被引用的「18個月」,是由Intel執行長大衛·豪斯(David House)提出:預計18個月會將晶片的性能提高一倍,這是一種指數級的性能提升。
  • 新型超薄磁性半導體:打造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和量子電子器件!
    背景如今,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小型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這些產品內控制電流與存儲信息的電晶體也在越變越小。著名的摩爾定律曾指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 Zen之父幫Intel重定義摩爾定律:10nm工藝實現50倍電晶體密度
    作為摩爾定律的提出者及捍衛者,Intel一直是不肯承認摩爾定律已死的,哪怕半導體行業很多公司及研究人員都認為摩爾定律已經失效了。有望給摩爾定律續命的可能是Jim Keller,他之前在AMD公司幫助設計了Zen架構,被人稱為Zen架構之父,去年跳槽到了Intel公司。
  • 摩爾定律會不會終結_摩爾定律還適用嗎
    圖表顯示,手機在漸進式改進,但規格和性能提高都沒有翻倍。這可能會歸結於製造商專注於其他功能,而不是盲目地遵守摩爾定律。智慧型手機不僅要比去年快得多,而且結構也要更漂亮,電池效率、解析度也要更高。   三星和臺積電等公司目前正在開發7nm晶片(三星贏得了10nm工藝競賽),而臺積電已經在尋找製造5nm和3nm晶片的工廠!最重要的是,這是另一種衡量設備性能的標準,它與摩爾實際討論的內容擁有更緊密的聯繫。很明顯,晶片性能仍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長,即使沒有以每個兩年翻一倍的速度加速。
  • 臺積電3nm工藝挑戰摩爾定律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 | 韋世瑋智東西4月21日消息,據外媒phoneArena報導,臺積電的3nm晶片將實現每平方毫米近3億個電晶體的電晶體密度,提升了1.7倍。同時,其性能將提升5%,能耗降低15%,預計將於2021年下半年開始生產,2022年下半年實現量產。長期以來,臺積電和三星一直都在競相完善3nm晶片的生產設施,但由於今年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爆發,雙方的完善進度亦受到了影響。據悉,三星3nm晶片的量產計劃也將從2021年推遲到2022年。
  • 摩爾定律失效 還有什麼方法讓計算性能暴漲
    福布斯發布文章稱,即便摩爾定律失效,矽晶片逼近物理和經濟成本上的極限,也還有其它的創新方法和技術繼續驅動計算性能的指數級增長,比如內存中運算、量子計算、分子電子學、神經形態計算等等。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摩爾定律假定,微處理器的電晶體將每兩年翻一倍,它們的計算性能也隨之翻倍。自戈登?摩爾(Gordon Moore)1965年提出以來,該定律一直生效。不過近年來業界一直預測該定律即將失效。早在2000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矽技術在大小和速度上的極限提出了警告。實際上,摩爾定律並不算是定律。它更多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 AI時代的摩爾定律?黃氏定律預測AI性能將逐年翻倍
    有意思的是,在摩爾定律放緩的當下,以全球另一大晶片公司英偉達(NVIDIA)創始黃仁勳(Jensen Huang)名字命名的定律「黃氏定律 (Huang’s Law)」對AI性能的提升作出預測,預測GPU將推動AI性能實現逐年翻倍。
  •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計算性能如何增長
    原標題: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計算性能如何增長 18—24個月將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轟動世界的摩爾定律因此誕生。   晶片極限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加州大學計算機系校長講席教授、電子工程系教授叢京生先生,日前在中國科技館舉辦的第30期「理解未來」講座上,從專業的角度向公眾介紹了摩爾定律的起源、發展及到達巔峰時刻後邁向「終結」時代的發展歷程,講述了半導體行業應以何種心態面對這一必然現象;又該如何積極應對隨之而來的機遇和挑戰。
  • 電子行業十大定律,最後一個扎心了……
    01 摩爾定律 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 UCLA教授Jason Woo: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是經濟學的預測
    隨著摩爾定律的放緩乃至終結,計算機領域正在尋找新的創新路徑,基於現有技術從架構創新,算法提升等方式推動計算性能的提升。Moore發現了摩爾定律,他通過簡單的觀察之後寫了一篇論文,發表在電子學期刊上,他提出元器件數量在18—24個月之內會實現翻倍。
  • 電晶體逐漸變小,Dennard 定律比摩爾定律更值得關注
    關於「摩爾定律」一直有兩種聲音:一是認為今後集成電路上的元器件數量每年只能增長几個百分點,「摩爾定律已死」;另一種則認為新的技術不斷發展,「摩爾定律」會繼續有效。然而本周在矽谷舉行的有關當下和未來晶片技術的討論會卻得出一個結論——摩爾定律並不是目前晶片商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以後擋住摩爾定律腳步的,可能是功耗和散熱問題。
  • 重磅技術:利用光使磁記憶速度提高1000倍,並降低電耗!
    光可使磁記憶速度提高1000倍,並降低電耗!網際網路搜索、已有10多年歷史按需各種服務,比如僅僅美國,伺服器場和數據中心就消耗了超過2%的年用電量。這些數據中心每年要消耗700億千瓦時的能源,1千瓦時的電量足以讓智慧型手機充電一年左右。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力破局
    當摩爾定律逐漸失效 過去的半個世紀,得益於半導體晶片產業飛速發展,在摩爾定律的驅動下,計算力一直保持著大跨度的發展。1956年,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每兩年會翻一番,後這個周期縮短到18個月,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1倍。
  • 大咖 | UCLA教授Jason Woo: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是經濟學的預測
    在「摩爾定律的終結」研討會上,史丹福大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兼副主任、CMOS研究實驗室負責人Jason C. S. Woo指出,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是具有經濟學基礎的一個預測。隨著摩爾定律的放緩乃至終結,計算機領域正在尋找新的創新路徑,基於現有技術從架構創新,算法提升等方式推動計算性能的提升。
  • 一篇論文引發的光子 AI 晶片革命,劍指摩爾定律
    他們用特殊相變材料和光子集成電路模擬人腦神經突觸,使得這款晶片在測試中的數據傳輸速度達 300Gbps,比當時現有標準處理器要快 10-50 倍,同時功耗大幅降低。在同年 5 月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10 萬美元創業大賽上,一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團隊憑藉用納米光子晶片執行 AI 任務,成功斬獲大獎。
  • 智慧型手機迭代越來越快,摩爾定律還適用嗎?
    圖表顯示,手機在漸進式改進,但規格和性能提高都沒有翻倍。這可能會歸結於製造商專注於其他功能,而不是盲目地遵守摩爾定律。智慧型手機不僅要比去年快得多,而且結構也要更漂亮,電池效率、解析度也要更高。5.登納德縮放比例定律登納德縮放比例定律(Dennard scaling)又被稱為MOSFET scaling,是另一個類似的摩爾定律。它指出,當電晶體變小時,它們的功率密度保持不變。這意味著功率使用應與區域關聯,而與開關的數量無關。
  • Chiplet的意義:超越摩爾定律!
    看到有文章聲稱Chiplet代表了某種新進展,這將使我們回到理想化微縮和更高性能生成的時代。 但這個框架有兩個問題。首先,雖然這不是完全錯誤,但它過於簡單,並且模糊了Chiplet與摩爾定律之間關係的一些重要細節。其次,嚴格按照摩爾定律推動Chiplet時,忽略了一些關於如何在將來使用它們的最令人振奮的想法。
  • 阿爾法狗勝利:摩爾定律的終結和科技的 3 個啟示
    一位業內人士說:「曾經有一段時間日子超美好,那時候只要我們把尺寸縮小,好事兒自然來:晶片的計算能力會提升,能耗也會降低」。然而在 2000 年左右,電晶體尺寸縮減到 90 納米(一根頭髮寬度的百分之一)的時候,晶片開始出現過熱的狀況,熟悉行業的人已經知道摩爾定律大勢已去了。
  • 黃氏定律正取代摩爾定律
    在現代計算的第一個時代,有一種趨勢始終佔據主導地位,它也被稱為摩爾定律。實際上,摩爾定律是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摩爾的預測,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物理定律。摩爾定律認為,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就會翻一番。這也意味著,這些晶片以及它們所驅動的計算機的性能在大致相同時間內會有實質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