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警察網
2020年9月25日,人民公安報社駐晉江臨時黨支部與晉江市公安局公關室黨支部、安平派出所黨支部聯合開展「為民服務,保民平安」主題黨日活動。圖為組織參觀許集美革命事跡陳列室。朱運培 攝
2020年6月8日,在人民公安報社的統一安排下,我與報社同事馬炯、李迪等人一同前往福建省晉江市公安局進行為期半年的實習實踐,穿越酷暑,走過涼秋,迎來寒冬,2020年12月10日,我們離閩返京,結束了蹲點採訪。
186個日日夜夜,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忙忙碌碌下來,半年結束了。回憶在晉江的那些日子,有些記憶開始變得模糊,但總有些情感留在了心底。值此,想用手中的筆,寫下我們與晉江基層民警的故事。
劉哲採訪圍頭邊防所民警肖書楷等夜間值班人員。施文 攝
我們與他們的故事
抵達晉江前,報社組織我們成立了駐晉江臨時黨支部。我們幾個商量著,要真正融入當地,就要先了解當地的文化和習俗,為此,我們支部多次聯合該局公關室、相關派出所黨支部組織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前往傳承紅色基因、閩南特色的地點,如許集美革命事跡陳列室、永和鎮永和村古厝等地,在閩南傳統文化中感受晉江人身上的精氣神。
在錯落有致的紅磚古厝間漫步,我們看到一座座適合家族聚居的房屋,一個個家族故事反映了晉江人的家族觀念;在生產設備齊全的工廠參觀,我們了解了晉江人「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創業精神……這些精神氣質,同樣也影響著在這裡工作的民警,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群眾中。
為了感受晉江公安身上特有的精神品質,我們還參觀了該局警察榮譽館。說起晉江公安,不能不提「背包」精神。
在館內「背包」精神展廳,我們看到一個已經發舊的背包,講解員告訴我們,在上個世紀90年代,晉江刑警為了快速破案,往往就是背著一個背包深入到案發現場附近的民宅內,打地鋪、吃鹹飯,忍受著炎熱潮溼和蚊蟲叮咬,一待就是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案件不破不收兵。
一個個舊背包,一張張老照片,背後還有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在之後的幾個月裡,我們還經常利用休息時間找民警聊天,聽聽他們經歷過的關於「背包」的故事。
一天飯後,我們來到戶政大隊顏向陽大隊長的辦公室,我們剛一坐下,顏隊長就燒起了水、準備泡茶。
原來,閩南人有喝茶的習慣,閩南民間也有「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和民警聊天,自然少不了一杯熱茶。
我們圍茶臺而坐,顏隊長一低頭、一抬手,就開始了表演泡茶絕技的時刻。投茶、注水、出湯、斟茶,一系列流程操作下來,任再浮躁的心都變得平靜。
顏隊長是有20年刑偵工作經驗的老民警,在他的辦公室裡,我提出想看看他以前背過的背包。
「剛開始的時候,哪個買得起背包喲,一接到案子,我們找個袋子隨便裝點換洗衣服、辦公用品就下去了。」他說,「那時候袋子不好找,我們平時就把袋子收起來,省得要用的時候找不到,搞得我現在都有個『強迫症』嘞,你看——」
他引我走向他辦公室的柜子,打開柜子,五顏六色、各種材質的袋子整齊疊放在柜子的每一層。
看到這些時,我的思緒隨著他的講述回到了20年前,似乎看到了幾個民警提著裝滿物品的袋子,騎著自行車,漸行漸遠的背影……
我們被深深震撼了。這時才真正理解,晉江公安「背包」精神中的「背包」不只是一種辦公形式,更是人民警察向違法犯罪分子「亮劍」的勇氣和決心。
2020年8月6日,採訪晉江市公安局池店派出所「背包住村」民警。李迪 攝
民警日常,和我想的不一樣
六個月時間,跟班民警時間長了,也漸漸把自己當成了他們中的一份子,不管是日常接處警,還是下社區了解群眾訴求,亦或是辦公室研判案情,我都緊緊跟在他們身後,近距離的接觸,不僅讓我看到了真實的民警日常,也加深了我和民警的感情。
剛下派出所,民警還會有些拘謹地問我:「劉記者,要一起下社區去嗎?」後面,大家熟悉後,便主動起來:「小劉,下社區去。」最後,只需一個眼神:「走!」我便掛著相機拿著採訪本跟出去了。
在一天天的相處中,不僅我們的友情更深了,我對公安媒體記者的身份也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
我們的採訪對象大多是民警,但真實的基層民警是怎麼樣的?如何寫出有真情的文字?在這次下基層中,我把自己當成民警,住在派出所宿舍裡,和民警同吃同住同工作,在他們為人處事的過程中,在談笑風生裡,他們的形象漸漸清晰起來。
說起社區民警,原以為他們的工作相對簡單,但跟過幾個社區民警才發現,做好社區工作,需要極大的智慧。比如,在跟班龍湖派出所社區民警洪麒麟學習的過程中,在處理一起打架糾紛時,他並不是簡單處理雙方,而是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傾聽雙方的訴求,緩和雙方關係。只因為這不僅僅是糾紛,也是需要修復關係的機會,社區是人和人緊密聯繫的組織,也是由關係構成的,考慮到長遠的社區和諧發展,為了矛盾能徹底化解,就要多用心思、不怕麻煩。
說起戶籍民警,原以為他們的工作比較機械,但走進戶籍室,深入學習戶籍業務,才知道戶籍工作的重要性。在跟班磁灶派出所戶籍民警陳穎穎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戶籍工作關係每位群眾一生,如就業、上學、結婚等,具體到每一個走進來辦事的群眾,情況可能都不盡相同,戶籍民警就要熟練掌握各種不同情況的處理方法,快速解答群眾疑問,滿足群眾訴求,讓群眾滿意而歸。
……
我跟過的不同警種的民警還很多,他們的工作平凡而重要,在豐富的基層工作中,他們總結了很多工作經驗,每當接觸到不同的民警,就會和民警一起體驗不同的經歷,接觸到不同的內心世界,才知道,民警的日常,做好不易,需要經歷平凡的耐心,也蘊含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本網記者採訪晉江市公安局副局長洪進南。張金壇 攝
走下來,沉下去,故事就來了
剛下基層時,我也曾急切地想挖出故事,但很多民警對我說,「我們每天幹得都差不多,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啊。」
大部分基層民警的工作,都是一些瑣碎的日常,對此,他們早已習以為常。看到踏實做事、坦率真誠的民警,我轉念一想,半年時間,我也不必著急,也許觸動人心的小故事就藏在日常工作裡呢。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真正沉下去,感受民警的真實樣子。
我們用腳步丈量民警的辛苦。公安業務瑣碎繁多、責任重大,從矛盾糾紛化解、戶籍業務辦理,到案件偵辦、治安管理等等,這都需要基層民警扎紮實實去做。跟班學習的我們,能直接感覺到他們的辛苦。在和辦案民警尋找案情線索時,爬山越嶺,走街串巷,風吹雨淋,奔波在外,一個個變成了「不著家」的人;在和接處警民警24小時值班時,經常錯過飯點,通宵熬夜,精神高度緊張和身體的疲憊感交織,身體總有些吃不消;在和社區民警下社區的時候,同一片區域,不知走了多少遍,同一項入戶走訪,不知走了多少家,蹭蹭上漲的微信步數,漸漸增厚的採訪筆記,讓我們走近群眾同時,也切身體會了基層民警工作的不易。
我們近距離感受著民警的危險。還記得第一次參加刑偵大隊的抓捕行動,我們凌晨三點在嫌疑人住宅樓下蹲點,那天的夜很黑,車內沒開燈,靠著路燈照進來的微光,我看見了偵查員們疲憊的面容。在萬家安睡的時刻,我們從天黑蹲到天亮。漫長的等待後,接到上級指令,偵查員們行動了,我們也緊隨其後。靠近嫌疑人的住宅,一切危險都是未知的,我們不知道那扇門背後是什麼,我看看偵查員,他們一個個眼神中突然多了銳利和果敢,在門開的一瞬間,他們像閃電一樣衝了進去。在這個驚心動魄的一幕中,我感受到了危險給人帶來的恐懼,直面危險的民警,更需要莫大勇氣。
我時常被基層民警身上踏實幹事的樂觀精神所感染。工作壓力大,需要強大的內心,幾句輕鬆的話,就能放鬆心情。和社區民警下社區,一天兩三萬步,經常累得一身汗,他們會調侃:「就當減肥了」;夜裡遇突發警情,家人打來擔心的電話時,民警安慰道:「和同事們在一起,不用擔心」;調解糾紛時,群眾吵得激烈,說些難聽話,民警安慰雙方:「天太熱了,大家都降降火」……每當看到他們身上的熱忱勁,正在跟班的我也被注入了正能量,瞬間感覺不到疲憊或睏倦了。
2020年7月16日,記者在晉江市公安局觀摩學習警務技能訓練。李迪 攝
真情所至,筆耕不輟
不管是民警「背包住村」、和群眾面對面交流,還是我們採寫民警故事,只要是與人有關的事,都離不開真情二字。而我下沉基層耳聞目睹的這些切身感受故事,也促使我筆耕不輟,堅持每天記下所見所聞,遇到獨特的新聞點,就馬上著手寫稿,用心寫下基層民警真實的樣子。
在採寫《基層刑技民警的24小時,遠沒有電視劇那麼「精彩」》時,我跟著刑技民警陳龍斌24小時值班,沒有警情的時候,他坐在電腦前整理物證資料,我也在一旁看著,聽他介紹他們的工作內容。接到第一個案子時,也就是發生在金井鎮一家超市的手機盜竊案時,剛好趕到飯點,但案子來了立即出發,路上吃幾塊餅乾就算午飯了,趕到案發現場後,詢問當事人、查看監控、勘查現場、提取痕跡,重複的動作一直反覆做,枯燥乏味,但民警卻一直集中精力,從大量的細節中提取關鍵要素,不敢有一絲懈怠,因為一個細節就可能決定案件方向。在撰寫此稿時,我的文字也與其職業特質相同,十分重視細節,採訪時隨時拍照、記錄觀察到的細節,寫作時和民警一起溝通,反覆修改打磨十餘遍,最終定稿。
在採寫《探秘派出所出警之夜:「叮鈴鈴鈴鈴~」》時,我跟著東石邊防派出所民警張龍華一起值夜班、接處警,那天晚上警情多,我們不是在出警,就是在出警的路上,讓我記憶深刻的不止派出所通明的燈光,還有民警電話響起的聲音:「叮鈴鈴鈴鈴~」。這不是悅耳的聲音,而是又來警情了的信號,聽到這個聲音,我們都會突然打起精神。於是,我創新寫作思路,以這個讓基層民警印象深刻的聲音為引子,聽覺觸發視覺,調動讀者感官,探秘派出所出警之夜。
在採寫《體驗社區民警7天:「很枯燥,你準備好了嗎?」》時,我連續7天跟班西濱派出所社區民警連毅,並將辦公地點移到他負責的陳埭鎮宮口村警務室,做一個旁觀者,少問答,多觀察,回警務室休息時,第一時間整理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真正在一線體驗,在一線寫稿,力求寫出的文字更加真實接地氣。
這次下基層,寫了十幾篇稿子,通過不同角度展現了不同基層民警的真實生活,在各平臺刊發後,累計閱讀量超200萬次,並獲得一些讀者留言認可:「真正的生活瑣碎當中,體現了警民一家親」「刑技民警的真實寫照,向幕後默默奉獻的刑技同志們致敬」……讀者認同的話語,瞬間讓我感受到了踐行「四力」給寫作帶來的踏實感和滿足感。
金井派出所民警王文盛救助迷路老人。劉哲 攝
黑夜中的一盞燈
下基層時,我經常隨警作戰,在派出所、社區、企業、群眾家中,或辦理案件,或處理警情,或檢查安全隱患,或化解矛盾糾紛,不同的民警,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健談開朗,有的不苟言笑;不同的警情,他們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處理違法案事件時嚴肅冷靜,接到群眾求助時溫和體貼……但不同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守護。
警察,就是一群守護群眾平安的人。他們是和群眾接觸最多的群體,也是群眾遇到危難時最先想到的人。也因此,不分白天和黑夜,不論是否穿著警服,當電話響起的時候,當群眾有「事」的時候,警察們就馬上「在崗、到場」。
11月10日晚上7點,我和金井派出所民警王文盛坐在接警臺值班,接到一起求助,金井鎮石圳村一村民在路邊發現一位老人,疑似迷路。那時,夜色已經降臨,加上石圳村是沿海村落,晚上海風特別大,穿著外套都覺得冷,到村裡以後,一位老人坐在路邊,用紙箱放在迎風一側擋風,仔細詢問才知道,老人尋訪家人時走錯了路,手機沒電了,身上也沒帶錢。根據她隨身攜帶的聯繫卡,民警幫她聯繫了家人,帶她回所裡暖和,在等待家人的時候,民警還拿來了麵包和水,陪她聊天,直到家人接她回去。
海風雖冷,人心卻暖。我全程跟著,在民警身邊,看著黑夜中耀眼的警燈,看著老人眼中的期盼,看著民警照顧老人時的體貼,看著老人的家人趕到時眼裡的焦急與釋然,心中不禁湧動著暖流。平時編輯稿件,這不過是豆腐塊小稿,但親身感受,才知道民警的幫助,守護的不只是一個家庭的希望,還有人與人團聚的感動。
守護,不僅在於助人時的人性之善,也有群眾困難時的陪伴。
11月30日,英林鎮某工廠一工人在宿舍休息時因胃出血送醫搶救無效死亡,廠商和工人家屬圍繞如何處理後事產生了糾紛。在跟班英林派出所社區民警張樹鑫處理這起勞動糾紛時,每天都能看到工人家屬來求助張樹鑫。
「張警官,又打擾了,我們不知道該找誰,只能依靠您了。」「沒關係,我理解。」在調解這起糾紛時,我聽到工人家屬身處懇切的求助聲,聽到民警溫和的安撫開導,看著民警一周多次奔波幫助解決,看著群眾返回家鄉時發來的包含5聲道謝的簡訊,聽到民警一句「穿上警服,就要對得起群眾的信任」,我再次收穫了感動。
「群眾利益無小事」,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民警身體力行的一個個糾紛的化解、一次次群眾困難時的幫助。他們是群眾的守護者,也是黑夜中的一盞燈,是群眾面臨危難時最可信賴的人,在群眾最難的時候出現在他們的身邊,在解決好問題的一瞬間,也幫群眾挽回了對生活的信心。
蹲點六個月,盤點晉江公安民警給我的感受,他們也很平凡,但因為穿上了那身警服,挑上了守護群眾平安的擔子,他們變得勇敢擔當,用五個字形容他們,那就是1999年8月3日國務院授予的:「特別能戰鬥」!而我也收穫了五個字:「真實有力量」!
2020年7月3日,記者在晉江市公安局便衣大隊採訪手機失竊案辦案民警。李迪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