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領導內行,有時候其實挺好的

2021-02-09 何方讀書

 這不是標題黨,這個標題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般人認為,作為一個內行,對於外行的輕視和嘲笑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尷尬的是,很多事情卻是內行在外行的領導下完成的,更尷尬的是,在內行扎堆而缺少外行的組織內,一些事情反而經常被辦砸。

 

外行領導內行成事的例子,古今中外,實在是太多了。當年在洛陽宮中隆重集會,慶祝大漢王朝成立的宴會上,劉邦就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個外行,將具體的建國功勞推給了三位內行的大臣:「我劉邦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率軍徵戰不如韓信。」然而劉邦這樣的低調反而是另一種形式的高調,畢竟,他這個外行四年間就幹掉了自小跟從叔叔學習「萬人敵」的貴族,科班出身的內行項羽。

 

劉邦這個外行的成功,千年來讓內行們嫉妒不已,當然也是心靈大師給普通人熬雞湯的上好的原料。今天,外行領導內行走向成功的例子依然比比皆是,比如計算機外行、英語老師馬雲,領導著一群內行的計算機專家,在短短十多年間,締造了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

 

在國外,經濟學畢業的外行埃隆·馬斯克,領著一群內行的電動汽車設計專家,造出了傳奇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同時,這個對於火箭並不熟悉的外行,帶領著一群內行的火箭專家,造出了可回收的SpaceX火箭,在全球收穫粉絲和讚譽無數。

 

而內行領導內行,最後相互輕視,甚至反目,一拍兩散的例子,放眼望去,也比比皆是。這樣的例子沒有什麼著名的例子(如果著名了,那顯然是成功的例子)。我在很多創業群中看到人們分享自己的失敗案例,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合伙人意見不合散夥的。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更是有一種感受,內行的領導往往不如外行的領導,尤其是在技術部門。

 

在技術部門,有時候存在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即領導和下屬之間相互輕視。下屬輕視領導的理由很簡單,這塊東西我天天在做,難道我不如你熟悉?領導輕視下屬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我數十年如一日研究這塊,吃過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難道技術不如你?這是日常工作中最常見的一種「內行相輕」的現象。對於這種情況,最無奈的當屬下屬了,而作為領導,也感到吃力。

 

在行政權力支配下,處於下屬地位的內行即使抗拒,也得消極地去執行領導的命令。如果領導的幹預能得到好的結果,自然是領導眼觀獨到,領導有方,功勞都在領導,而即使幹預最後被證明是無用功,領導也並不用負多少責任,反而會增添「認真負責,親力親為」的領導光環。長此下去,組織內一般會出現這種情況,領導成了組織內最忙的人,疲於各種具體事務,同時忽視了自己的領導角色(對下屬工作的親自指導與幹預的成就感給予了領導正向激勵),而組織內的下屬不僅忙,而且還得想辦法應付領導的幹涉,對領導滿是怨言,同時具有辦公室特色的是,這種抱怨往往只能背著領導說出來。

 

內行領導內行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這種內行相輕的情況,最後的結果是組織內人員位置的錯配。每個人都感覺自己很忙,但是有人忙著不該自己忙的事情,有的人忙著本不應該去忙的事情。而那些對組織的穩定和發展極其重要的事,卻被領導自己給忽略了。

 

內行領導內行之所以容易出現不和,最主要是在於都是內行,尤其是處於領導地位的內行沒有理解自己在組織內的角色和權利邊界,肆意用自己的權利在組織內指揮其他人。當領導者將自己位置錯配後,組織內其他成員只會跟著錯位,而實際的領導者職責,卻沒有人去承擔,導致組織成為實際上失去領導的混亂狀態。

 

而外行領導內行,情況則完全不一樣了。對於有自知之明的外行領導,他沒有底氣對內行的工作指手畫腳,很容易將自己的職責限定在領導的範疇內,對於如何領導內行,他一方面需要依賴內行去實現自己的意志,因而對於內行只能採取信任和放手的態度。同時,為了約束內行的行為,外行的領導會提出具體的管理期望。

 

直白一點說,外行的領導不關心過程,他只要求結果。而對於外行的領導,內行的下屬不僅不必擔心被幹涉,還能向外行領導提出要求,要求外行領導為結果的實現提供必要的資源。這種情況下,在結果的要求上,外行的領導處於控制地位,在實現結果的過程中,內行的下屬處於領導地位,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外行的領導和內行的下屬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領導,形成一個良性的組織,將一件事情辦好。這便是外行領導內行的魅力所在。

 

我國核武研製在短期內取得突破,就與外行領導內行這種組織結構密不可分。核武工程的總指揮是聶榮臻等對核武技術並不了解的軍人,聶榮臻匯報的上級毛澤東和周恩來亦對核武技術不理解,從這點上說,核武工程的領導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外行。這些「外行」領導很清楚自己的職責和能力範圍,他們會核武工程設定目標,牢牢把控「中國必須有核武器」這個總體目標,並未工程提供資源,至於具體怎麼研製出核武器,則交給了以鄧稼先,于敏等核科學家為首的內行,鄧稼先和于敏等科學家可以在核武科研中完全不受上級的幹預,敞開膀子幹。這種健康而完善的工程組織,是我國核武工程短期內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以這種觀點去觀察現在成功的大企業,尤其是網際網路企業,我們會發現,很多技術出生的創始人,當他們不再負責具體的技術工作後,會自覺的將自己分化為一個「外行」領導者的身份,不去對下屬進行不必要的幹涉,而只專心於作為領導者該做的事。

 

外行領導內行,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即組織的進取心。若組織內全是內行,他們會對自己的工作形成一種穩定且保守的看法,他們往往過於專注於技術細節,而對外部世界了解較少,不客氣地說,很多內行對於自己所處的行業,是缺乏觀測,缺乏戰略眼光的。久而久之,這種組織只會慢慢沉淪和墮落,看看改革開放初期那些只關注生產而不關心市場的國企,就是典型的例子。而當這個組織被外行領導,讓外行的領導倒逼內行的潛力,反而能發展得好。

 

有時候,內行領導內行,就像一群潛力很大,還未分化的幹細胞在一起,每個細胞都不滿意對方的分化結果,都想著去替代對方,最後誰都未能分化好,變成了一個什麼都不是的怪胎。而外行領導內行,則就像已經分化的組織相互結合,這才能變成了一個正常的人。

相關焦點

  • 外行領導內行,這科學嗎?
    外行上司與內行下屬,這是合理的人員搭配還是職場中又一讓人無奈的普遍現象?   若將各行各業的人都分為內行和外行,按組織形式劃分,一般逃不出下述4種搭配:內行領導內行、內行領導外行、外行領導外行、外行領導內行。在這4種職場模式中,外行領導內行是嚴重違反直覺的,甚至聽起來像是一種對常識的冒犯。難道不應該誰最懂行就聽誰的嗎?外行做了內行的領導,免不了會招來質疑:憑什麼呀?
  • 不為人知的學問:外行領導內行好處多
    靠技術吃飯,卻被一個不懂技術的領導管,想起來總讓人覺得心裡憋屈。外行上司與內行下屬,這是合理的人員搭配還是職場中又一讓人無奈的普遍現象? 若將各行各業的人都分為內行和外行,按組織形式劃分,一般逃不出下述4種搭配:內行領導內行、內行領導外行、外行領導外行、外行領導內行。在這4種職場模式中,外行領導內行是嚴重違反直覺的,甚至聽起來像是一種對常識的冒犯。難道不應該誰最懂行就聽誰的嗎?外行做了內行的領導,免不了會招來質疑:憑什麼呀?
  • 最危險的教育,是外行領導內行
    一個朋友開會回來,說又被大領導批評了。原因是大領導給定的目標沒有達到,而這個目標根本是不可能達到的。這大領導根本就不是教育行業出身,所以什麼都不懂,可又裝什麼都懂,天天背著個手,冒充專家,可一張嘴就暴露了外行的本質。
  • 深圳灣學校中考全軍覆沒,是外行領導內行的必然結果
    是外行領導內行,只有無知者,才敢無畏的喊出如此不靠譜的目標,至於今天被打臉,也因為無知,所以對打臉也無所謂。先看一下深圳灣學校的外行們:董事長王錚,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他的方向應該是科研,卻來搞教育,禍國殃民!)師資,據其招聘公告可知,要求985或211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畢業。
  • 在有些領域,管理者太內行了,反而會領導得更糟?
    作者:劉宏宇外行領導內行——好像是咱中國獨有。至少,其中的不滿、譏諷意味,應該是中國獨有。帶著不滿、譏諷意味的「外行領導內行」,歷史地看,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某些時期的某些特殊環境(尤指「政治環境」)所致。到了今天,相關「歷史留痕」已基本肅清,至少也是應該基本肅清了。
  • 教育豈能外行領導內行!
    林老師總結了一下,劉校長聽課的特點:1,所有老師的課他都聽,不分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連音體美、信息技術都聽;2,所有聽過的課他都評,評的時候開場白都是:「我是外行,從外行的角度來談談我的看法」;3,所有評課都是挑刺,各種不好、問題、缺點、毛病
  • 面試官:外行領導指揮內行下屬,能接受嗎?90後霸氣回復,被錄用
    在職場上,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下屬很專業,上司卻很外行。對於一些業務問題,上司的安排甚至會讓人笑話,下屬有時甚至不屑於跟他計較。那麼,當內行下屬遇到外行上司時,能接受其指揮嗎?突然,面試官問道:「假如,在工作中,外行領導指揮內行下屬,你能接受嗎?」鄒燕娜沒料到面試官會提這樣的問題,但她似乎又明白了什麼。略作思考後,鄒燕娜回答道:「為什麼不能接受呢?既然是領導,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 為啥外行買「大車輪」,內行卻買「小車輪」?老司機:原因有4!
    為啥外行買「大車輪」,內行卻買「小車輪」?老司機:原因有4!觀察比較仔細的人幾年來都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如今的汽車輪轂尺寸日益增大,特別是高利潤、高銷量、高熱度的SUV都在15~17寸之間,而這2年尺寸卻擴展到17~20寸的標準。
  • 真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著差不多的2款茶,價格相差1倍
    從外形上看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條形和色澤都是不錯的,所以有些茶友覺得疑惑是很正常的哈。 那這兩款具體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第一個,這2款海拔不一樣。
  • 服務員:一看就是外行人士
    服務員:一看就是外行人士說起西餐大家都不陌生,因為西餐已經完全融入到我們大家在生活當中,在我們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裡面,都有著一些各個不同的西餐廳,而且也是我們國家人都比較喜歡的,大部分人對於新鮮的食物都是挺感興趣的,而且都想去品嘗一下,在吃膩了中餐之後,偶爾換一下口味還是挺好的。
  • 2014年彰化縣長初選:外行看藍綠 內行看派系
    2014年彰化縣長初選:外行看藍綠 內行看派系
  • 內修即功,增長智慧,外行即是德,緣分具足,內修是慧,外修是德
    「若由因行修證圓滿,則其報身之福德」。佛陀過去,累生劫、無始來都是因行,「六度萬行」;從發心開始就要行菩薩道,入人群度眾生,累生累世。這個「因行」,我們的種子,不斷培植、不斷培養,一直到了「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無量義經》不就是這樣說嗎?所以,「由因行修證」。
  • 外行考一建市政難考,如何複習順利通關?
    作為一個外行,轉行到建築行業,曾經在選擇專業上面糾結了很久,每個人的說法都不相同,各抒己見,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做個參考就好。如果你是本專業的那肯定要選擇專業對口的來學習,興趣跟愛好是一個決策點,但是這些也是看你們自己來選擇專業。
  • 職場上,領導啥也不懂瞎指揮、不幹活、不擔責,你怎麼看?
    在職場中,的確會遇上啥也不懂,整天瞎指揮,不幹活,遇到事往後躲,不擔責任的外行領導。讓一個外行指揮內行,肯定會產生與你一般對領導的各種抱怨,導致你與領導離心離德,這樣不僅讓自己一直在做無效的事情,還會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無益處。遇上這樣的領導,那該怎麼辦?1.
  • 外行領導內行,你怎麼看?
    工作內容側重於執行,對具體業務和項目提出專業性的見解,同時也要承擔為主管領導獻言獻策的義務。2.管理型人才。對於專業管理人才,屬於專業管理序列,主要從事專業管理工作。工作內容側重於決策,對具體業務和項目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同時也要承擔決策帶來的風險。(二)晉升途徑不同。
  • 馬未都:戴著白手套拿瓷器的「專家」,不是外行就是騙子!
    不過在瓷器界,單單是拿起瓷器,似乎都有很多講究,比如在電視節目或者是街邊的古董店內,那些專家們都是人手一雙白手套,看起來既乾淨又專業,讓人感嘆瓷器界的博大精深,不過對於這件事
  • 如何跟領導相處好關係呢?
    很多東西,一開始自己是想不通的,但只能摸索,那時候沒有自媒體也沒有微信,也沒有任何可以指導自己的人。比如我剛畢業第二年時,在臺灣企業做採購員,我之前做過機械設計工程師,所以工作得心應手。沒成想,很快公司給我換了個領導,我本來是匯報給一個資深副理的,40來歲的樣子。現在公司從臺灣總部招來了一個臺灣應屆大學生,他實際上就是最年輕的「臺幹」,公司先給他主管頭銜,準備過兩年提拔到襄理。
  • 領導問「你對公司有啥建議」答「都挺好」很危險!學會3招受重用
    領導笑著問。「沒有沒有,咱們公司挺好的,我沒啥建議。」小張連忙客氣答道。「沒事兒,說說你的看法嘛。」領導收斂笑容,繼續追問。「真挺好的,哪兒哪兒都好。」小張說。「那你回去吧。」領導嘆了一口氣,耷拉著臉讓小張離開了。
  • 極裡太鎂,南極人貓糧鎂含量超推薦最高值4倍,還有毒素,外行啊
    大家好,之前看到群裡面說南極人都出貓糧了現在外行品牌想賺貓狗錢的越來越多,於是我就去測了一下情況很不好極裡太鎂這麼高的鎂含量搭配高灰分,還是個缺水的膨化糧,吃下去可能不會馬上有反應,但真的會加大貓得結石的概率又是河北,又測出毒素這個糧雖然沒超標嗎,但的確測出來玉米赤黴烯酮原料質量也有問題這種短期吃不出問題,但是長期有可能吃出問題的糧,其實才更有隱形危害
  • 《兄臺請留步》你看,有時候有個弟弟,其實也還挺好
    可長大後覺得,其實,有那麼些時候,有個弟弟也挺不錯啊!像,兄臺請留步那裡面的那個弟弟就覺得特別的好。汪北辰就覺得,來到了他家的那個他突然多出的弟弟楚逸,搶走了他父親的目光,不太能接受他。連喚他兄長他都覺得,有些膈應,可,後來啊,慢慢在相處的過程中,真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