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話的孩子越來越多?
除了孩子寫作業問題、專注力問題、叛逆期問題,真心爸媽遇到的最多的求助,你一定猜不到是什麼。
說出來可能讓人吃驚——是孩子說話問題!
有的是孩子快兩歲了,遲遲不開口說話,有的是孩子一歲多時,本來已經能說很多詞和小短句子了,然後就又什麼都不說了,有的是孩子三歲了,活潑可愛,什麼都明白,就是不說話。
遇到孩子說話問題的爸媽,大多會去醫院檢查一下聽力和發音能力,結果無一例外地發現,孩子不說話,不是生理問題。
那麼,為什麼孩子不說話?
「沉默帶娃」是偷走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賊
我們和為孩子不說話著急的父母交流,發現,幾乎所有不說話的孩子,都生活在不同程度的「沉默帶娃」模式中。有幾種情況:
1、孩子和祖輩生活,祖輩很少和孩子做語言交流。
比如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孩子長到三歲,大人跟他說什麼都能明白,但就不開口說話。爸爸媽媽當然很著急,帶著孩子四處求醫,後來診斷沒有任何問題,醫生的建議,就是跟孩子多說話。原來孩子的爺爺奶奶都不太愛說話,平時帶孩子時,只管照顧孩子的衣食,很少和孩子做語言交流。
2、大人伺候得太好,孩子根本不需要說話。
另一個孩子,跟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家裡還有祖輩幫著照顧,也是一切正常,但就是不說話。後來我們跟孩子媽媽交流,發現是因為家裡照顧孩子的人手太「充足」了,幾乎是孩子有什麼要求,只要動作、表情上一表現出來,大人馬上就利索地為孩子服務,長此以往,孩子根本沒有用語言表達自己需求的必要,說話的積極性自然就不高了。
3、父母很少和孩子說話。
有的是父母自己沉默寡言,不喜歡說話,也很少和孩子說話,有的是父母生活壓力大,狀態低落,沒心情和孩子說話。
我們遇到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孩子一歲半了,本來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沒問題,也能做「要吃飯」「要喝奶」這樣簡單的表達了,但一歲半之後,換成媽媽全職帶娃,孩子反倒不說話了。那位媽媽很奇怪,後來討論中發現,媽媽帶娃,經常是自己在旁邊刷手機,讓孩子看電視。這就難怪孩子不說話了。
陪伴孩子,聊天說話無比重要
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在與成人的交流逐步發展起來的,大人和孩子說話時,孩子會跟你學習發音、學習詞彙,學習句子的組織,大人的給孩子的語言輸入足夠多,孩子才能「輸出」。
生活在「沉默帶娃」模式中的孩子,所欠缺的,正是成人的語言輸入,沒有足夠的學習,孩子如何能輸出呢?
我們現在關心陪伴孩子,主張父母給孩子足夠多的關愛,陪孩子充分玩耍,但是缺了和孩子的語言交流,再長時間的陪伴,都算不上高質量的陪伴。
我們遇到過一位媽媽,她說,我自己就是個不喜歡說話的人,所以孩子兩歲多了,還不說話。
真巧,真心媽媽自己,也是個不太喜歡說話的人,一個人在家裡工作,整天沒有人說話也不覺得悶,參加聚會,經常是悶頭聽大家說話的那一個,但是因為很早就意識到和孩子說話的重要性,所以和孩子在一起時,我會秒變一個善於聊天的媽媽,和孩子聊上一個小時,也不覺得煩、不覺得無聊。
我自己的感受是,為了孩子,大人真的是要做一些改變。這種改變,還包括放下手機。
帶孩子在外面吃飯,我們經常遇到的場景是,爸爸媽媽帶著十來歲的,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孩子一個人在認認真真地吃,大人吃上幾口,刷兩眼手機,再吃幾口,再刷上幾眼手機,整整一頓飯,爸爸媽媽和孩子都沒有什麼交流。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品質如此,即便孩子已經大了,不會影響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但等孩子到了青春期,變成一個和爸爸媽媽無話可說的孩子,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該怎樣「培養」孩子說話?
為孩子不說話著急的爸媽,都會問:我知道問題在哪兒了,那麼我該怎麼樣培養孩子說話?還有人問,我該怎樣「誘導」孩子說話?
這個,真是不需要刻意「培養」「誘導」的,只要大人能做到不「沉默育兒」,和孩子多說話,孩子的聽覺和發聲能力都正常情況下,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每個孩子說話有早有晚,說話早,不等於孩子就聰明,說話稍遲,也不等於孩子就遲鈍。像我們家兩個孩子,同樣的語言環境,一個是在一歲時「說整話」的,一個是在兩歲時「說整話」的。只要是孩子不是開口說話太晚,大人不必著急。
但是,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做語言交流,對孩子的語言發展,絕對非常必要。雖然孩子幾個月的時候,並不能開口跟你說話,但實際上已經在慢慢發展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了。你和孩子說得多,孩子會在他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自然地開口說話,如果語言環境不足,再怎麼「誘導」「訓練」,都沒有用處。
兩個孩子小時候,我們的辦法是:
1、儘早和孩子說話
孩子一出生起,我們就和他們說話,比如「咱們吃媽媽奶咯」「咱們去換尿褲」「媽媽/爸爸抱抱」等等。
2、用規範的口語和孩子說話
跟孩子說話,要用大人之間日常交流的、規範的口語,用詞準確、表達清楚,不要用所謂的「兒語」「嬰語」,因為孩子聽不到準確的口語,那麼等他開口說話的時候,他也就學不會準確地表達自己,而容易說一些大人完全無法理解的話。
3、無論孩子會不會說話,都和孩子做語言交流
大人容易認為,反正我跟孩子說什麼,他也聽不懂,所以特別容易「悶頭」照顧孩子,不使用語言和孩子交流。比如要抱孩子,一把就把孩子抱起來,根本不說話,要讓孩子做什麼,不跟他說,只抱著他去做。如果大人這樣做,就會大大減少孩子在生活中「聽別人說話」的機會,聽得少,自然學得慢,輸出得少。
4、隨時說話聊天
給孩子穿衣服,我們會和他們說衣服和穿衣服的事,吃飯時,會和他們說食材和飯菜的口味,帶孩子在外面玩,會說天空、風、雲彩、地上的花花草草,開車在路上,會說汽車、馬路、交通標誌……
其實只要大人有和孩子聊天說話的意識,隨時都有機會,也隨時都有話題。而且,親子之間習慣了聊天說話的氛圍,還有一個更大的收穫,就是孩子甭管多大,都特別喜歡和爸爸媽媽聊天交流,現在我們兩個孩子一個十二歲,一個十五歲,老大學習緊張些,但每天晚餐桌上,都會和爸媽媽媽聊聊當天的新聞,老小時間相對寬鬆,放學後和爸爸媽媽聊上一小時是常有的事。
另外兩個小建議
關於孩子說話,我們還有兩個小建議:
一是不要讓不要讓非常「悶」的人來帶孩子。
孩子當然最好由父母自己來帶,但是有的家庭有客觀原因,需要由祖輩或者保姆幫助帶孩子。但是決定由姥姥還是奶奶來帶,或者選擇保姆時,爸爸媽媽需要考慮到孩子的未來照顧者的個性因素——是不是非常悶,是不是很不愛說話。孩子由沉默寡言的人來帶,學會說話的時間,可能會大大推後。
二是避免給孩子混亂的語言環境。
要想孩子語言能力發展良好,最好避免讓孩子處在混亂的語言環境中。比如有的家庭,一會兒說普通話,一會兒說方言,甚至爸爸媽媽都說不同的方言,再加上說方言的祖輩或者保姆,孩子接觸的大人各自用詞習慣不同、語音語調不同,都會影響孩子對語言的認知和理解,也很可能會推後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