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825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
表妹最近很犯愁,她的寶寶今年兩歲半,身體結實,活潑好動,但就是還不會說話,只會喊爸爸媽媽,其他只會說些「啊啊」之類的語氣詞,本來婆婆說男孩說話晚正常,有福氣,也就沒在意。
但時間一長,就有點擔心了,周圍孩子都會說些簡單的話了,帶孩子下樓玩,只有他不會表達,顯得很不合群。
於是表妹上網查了一下,發現有人說這是發育遲緩,可能會影響智力。這下表妹急了,趕緊帶孩子去了醫院,結果醫生說出的話,讓她自責不已。
醫生先是問她,平時和孩子聊天嗎?她說,自己上班忙,孩子平時都是婆婆帶,婆婆不怎麼愛說話。醫生說,這就是孩子說話晚的原因,平時沒有人和孩子聊天,孩子對語言的接觸比其他同齡人都要少,所以才不會表達的。
兒童語言發展有規律
實際上,從孩子剛出生開始,就應經常使用語言和他溝通,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孩子那麼小,根本聽不懂,有什麼用呢?但其實,從小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重要。
孩子在兩歲之前屬於語言理解期,漸漸地能說出一些簡單的詞彙,兩歲之後就進入了語言爆發期,這兩段時期都需要家長與孩子的語言交流和溝通,才能夠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父母經常和自己聊天的孩子,智商往往更高,上學後成績更好。因此,與孩子聊天不僅可以提高語言能力,也能促進大腦智力發育。不過,單純的交流是不夠的,還要學會使用方法。具體要怎麼做呢?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態不同,家長需要分階段使用不同的語句和孩子交流。一到兩歲的孩子,一般都只會蹦單個字,這個時期家長要多說疊詞,像是「吃飯飯」、「睡覺覺」等等,重複的疊詞可以起到強調的作用,同時可以拉長語調,加深孩子的印象,引導他們一起重複。
如果孩子到了兩歲,就要減少這種簡單疊詞的使用了,我們需要採用大人說話的正常用詞和語序與孩子交流。
並且,要讓孩子明白一些詞語的含義和使用的場合,比如天氣不好,孩子想出去玩,就要告訴孩子:「下雨了,不可以出去。」幾次之後,孩子就能夠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
三種方式讓孩子愛上說話
我家大寶和二寶,說話都比較早。兒童一旦進入語言敏感期,話匣子被打開,噠嗒嗒,說的就越來越多了。下面的幾種方式,是我結合自己多年做育嬰師的經驗以及帶倆娃的總結而出,希望對您有一點點幫助。
1、耐心傾聽
當孩子在學習語言的時候,很容易出現一些發音不準或者用詞錯誤的情況,都是正常的現象。這個時候,父母要讓孩子多說,耐心去傾聽,不要忙著打斷或者糾正孩子的錯誤。
有次我去動物園,就遇到了這樣一對母子,孩子看起來兩三歲的樣子,當時,孩子指著園裡的獅子,對媽媽說:「西子,西子!」媽媽並沒有著急糾正他,而是點了點頭,說:「我知道了,寶寶,你是想說獅子,對嗎?獅——子」重複了幾遍之後,孩子也跟著興奮地說了起來:「獅——子」。
這位媽媽就用了非常好的教說話方法,既沒有打擊寶寶的積極性,也讓他學會了正確的發音。
2、使用表情和動作
處於嬰幼兒時期的寶寶,對大人的表情和動作都是非常敏感的,家長與孩子交流時,有想要強調的詞語,可以張大嘴巴,再配上誇張一點的表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能使他們模仿嘴型,同時加強與寶寶的互動效果。動作方面在說到一些詞語時,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演繹出來,也可以多用手指向相關的事物,讓寶寶更容易理解詞語的含義。
3、向孩子提問
家長在和孩子聊天時,要清楚自己的目的,多引導孩子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問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比如「你覺得這是什麼?」「為什麼喜歡這首歌呢?」答案不要是「是」或「不是」這樣簡單的問題,而是需要孩子通過思考,給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通過這些問題鍛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讓他們能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或意願。
4、鼓勵孩子
孩子說話的早晚是有區別的,家長不要盲目地去比較,專心地引導孩子說話,幫助他們更快地成長和進步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對於大人的情緒變化都能很快地感受到。
因此,家長在教孩子說話的過程中,一定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不要將負面情緒表現和發洩到孩子的身上。當你對孩子微笑,他們就會體會到被溫暖的快樂,對於學習說話這件事更加愉悅,你們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變得更為親密、融洽。
枕邊育兒寄語: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位父母都在影響著孩子。在對孩子的各個教育方面,家長都需要掌握好方法。就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多聽、多說、多與孩子交流,並且自己也要學習和反思,把教給孩子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成為他們成長路上前進的力量。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相關連結一:新手媽媽指南:給寶寶衝奶粉非小事情,操作方法別錯了
相關連結二:孩子牴觸閱讀?盲目強迫非上上策,一個國學機都搞定!
相關連結三:新生兒常憋的臉通紅,還使勁蹬腿,老人說「在長個」,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