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開學季,美國大學迎來新冠疫情新一波暴發。人們在震驚關注校園疫情發展之時,更想在最近鋪天蓋地校園疫情消息中探尋暴發的原因,是美國大學監管準備不足?還是年輕的大學生們不將防疫規定放在眼裡?
而在學者們眼中,一切似乎並不簡單。
9月2日,福奇博士在接受NBC採訪時仍警告稱,「學校接下來應該把確診學生同其他人隔離開來,千萬別讓他們回家,否則他們將在家鄉傳播病毒。」他甚至告誡各大學現在反而不能關閉校園遣返學生,不然疫情會進一步傳播。
學生走在校園裡 圖源:Getty
在美國整體的疫情中,越來越低齡化的確診趨勢讓人擔心。據CNN報導,近2周內美國有7萬新增都是兒童,當然不包括大學生團體。這群抵抗力稍強的返校年輕人中,有超過26000例分布於美國37州府,至少涉及750所大學,總數看來遠不及那群兒童。也有專家認為「這個數據並不全面」——因為許多大學根本不完全公布疫情情況。今日美國在8月底時就報導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明確表示不會公開任何新冠確診相關信息,包括學生和教職員感染情況及地點等,並援引「個人隱私考慮」,而且該校在開學前被曝出有數場無口罩學生派對。在另一所阿拉巴馬大學,教職工還被警告如果公布該校確診信息「會受到嚴厲處分」。
當然,各高校也自然有不同的說辭,其中最正當的說辭是依據聯邦法律,基於聯邦學生教育記錄隱私法(FERPA)和聯邦學生健康隱私規則(HIPAA)。而一些專家學者似乎對這些「說辭」並不認同。有3名法律專家告訴華盛頓郵報,稱有兩條法律並不適用於隱瞞校園新冠疫情數據,因為美國教育部3月針對FERPA發布指南稱學校可共享新冠數據,只要數據中不包括學生個人信息。目前校園疫情已成為美國頭條新聞,學校借用遵循聯邦隱私法而拒絕公布的做法「站不住腳」,人們對自家校園了解的缺失,只會讓恐懼在學生和教職工中蔓延。
不妨再回到疫情暴發的原因討論,到底是學校監管無力還是學生們無視規則?
學生,其實一直都是被責難的一方。美國戴維森學院一開始就對3000所大學的返校計劃進行追蹤,其中6%仍只提供線上教學,近30%主要是線上教學,有20%主要線下課程,還有2.5%是完全面授課程。當疫情在這些學校暴發時,教師們發現都是學生私下聚集導致,為此有學校實施更嚴厲措施和懲罰——紐約雪城大學此前就直接將23名聚眾學生停課,學校管理層將這些學生稱「笨蛋」,並輕蔑說道:「我們對這些孩子所做選擇感到非常失望。」對此,教授Julia Marcus早在7月底前就通過大西洋月刊預測,「學生們肯定會染上新冠,而且學校肯定會斥責他們,學生們只會是被譴責的一方。」
其實,在學校愈加嚴厲的措施之下,是大學生們特殊時期的叛逆。有些學校鼓勵學生彼此揭發,卻往往事與願違。一個網傳視頻中,兩個大學生表示他們寧可被停課遣返,也不會揭發私下聚眾的同學。
學校和學生的矛盾也因疫情變得尖銳起來,大學教授Samuel Abrams在洛杉磯時報一篇專欄文章裡點出深層原因:這一代主要為1996年後出生,「96後」為何冒著新冠風險也要聚集,即便他們知道病毒危險性?直接的原因是他們遭受疫情社交隔離措施的影響最深,和其他年齡段美國人相比,「96後」更加孤獨。
一個美國生活調查結果裡,有超過60%「96後」稱他們每周幾次或更多次感到孤獨,而沒有其他年齡段能達到如此佔比。這是一個值得研究也值得思考的現象,隨著時代發展,年輕人也越來越孤獨。
除了孤獨感,抑鬱和焦慮感也類似。美國CDC在8月一份報告中顯示,新冠疫情中有46%的18-24歲年輕人出現精神健康問題,30歲以下人群在疫情中更容易感到孤立。Abrams說,「與他們父輩和祖輩相比,這代年輕人們在疫情中遭受著更不同和更痛苦的經歷。」
這也更能解釋大學生們返校後為何頻頻違反規則,迫切想和其他人進行面對面地交流和聯繫。學校管理者們在制定疫情返校方法時未充分意識到這點,許多學校只是硬套政府的社交隔離和強制戴口罩規則,而且苛刻的懲罰對學生們只會使這一情況雪上加霜。
正如Abrams所說,「畢竟美國大學的生活就是關於形成團體和聚在一起社交的。」當大學真正想出如何在疫情中安全進行校園活動時,學生們那無處安放的孤單才能真正得到慰藉。
紅星新聞籤約作者 伊恩
編輯 汪垠濤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