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按遊覽順序來描寫景物
寫作時,要在認真觀察和記憶遊覽的景物的基礎上,按照見到景物的次序,來寫所看到的景物。這樣才能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至於雜亂。觀察景物,通常有兩種方法。
一種就是定點觀察
如站在公園某一角,對公園進行由遠及近的觀察。這種方法結應就是人們觀察事物的大多數場景。比如我們登上了塔頂,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對塔下景物進行坐俯瞰觀察。實際上有了對景物觀察的立足點,就容易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靜景」觀感,從而引發讀者的思想共鳴。
二就是移動觀察,它又叫移步換位法
就是隨著腳步的移動變換位置,一處一處地進行觀察。選好了觀察點,就是確定好了寫作的順序。比如我們從在觀光車中來觀欣景物景點,我們就只能隨著觀光車的位置移動來表現在所觀察到景物的流動性。
當然在實際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動靜結合,把靜態靜物特點與動態靜物各自不同特點加以結合,這樣書寫的觀景又有一番新的趣味。
二、 抓住遊覽重點,詳寫過程
一次參觀遊覽活動,看到的景物很多,我們不能記流水帳。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較深的寫下來,其餘地可以寫得簡略些。這也就是所謂「虛實、詳略結合」方法。
我們要一邊參觀遊覽,一邊要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仔細觀察
比方說,我們要寫遊覽看到的景物為主的記敘文,寫作的重點就是把看到的景物重點寫下來。對於我們看到的特別好的景物,我們要進行具體地描寫,突出重點。對於重點的景物,要注意詳細描寫出它們的位置、大小、動態/靜態、顏色等。
比如我們描寫菊花:
顏色就可有:1)紅得如楓葉、2)白得如冰霜、3)黃得如麥穗等等的描繪;形狀就有:1)像小姑娘的捲髮、2)毛茸茸的小雞、3)繡球等等描繪。
我們要把過程寫得詳細、具體,做到主次分明,詳略得當。這樣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就突出了重點,體現了邏輯層次,讀者也就可以清楚明白地閱讀,我們的文章也才能寫出遊覽的意義,讓文章有了教育意義。
三、略寫前後,情、理、景相結合
我們在寫遊記時,應把開頭和結尾寫得簡略些。其實就如同人們對人的身材的欣賞一樣,人「有頭、有軀幹、有腳」的形態,文章記錄的是人們對外界事物有映像,這種映像也就將事物復活--「活靈活現」了。但最重要的是文章開頭要把三大要素:時間、地點和人物(也可能是擬人化的各種事物)交待清楚。
如《遊善卷洞》的開頭,我的故鄉江蘇宜興有一處著名的遊覽勝地——善卷洞。結尾應用議論或抒情的方式寫下自己的感受。如《天然動物園漫遊記》的結尾寫道『哈哈……』我們在歡笑聲中結束了這次愉快的野遊。朱庫米天然動物園行的樂趣是無窮的,無怪乎世界各地前去遊覽的人絡繹不絕。
「寓情於景」,這樣,我們寫的文章就"有頭有尾",加上正文中的"軀幹"部分,一篇文章就會讀起來給人一個完整的印象:沒有殘缺。寫作,無論哪種文體,文字之間總會「參雜」作者思想情緒,有了這種感情融化於景物文字之中,就表達出了寫作真意,有了感染力。
寫作時,我們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外,我們在寫景的同時,或探索人生真諦,或談論思想問題、治學精神,使讀者在領略自然風景的同時,受到啟迪和教育。這樣的文章有了哲理,給予讀者的感受自然為也就更加豐富了。
【切忌】
一、遊記作文不要寫成旅遊路線圖;
二、針對你遊覽的某一地點留下深刻印象的景點來作文;
三、必須考慮遊記的順序:比如空間、時間、角度(遠到近)等順序;
四、描寫不必面面俱到,要懂得刪減枝葉,讓畫面有焦點;
五、選擇留有深刻印象的景點來做發揮,尤其一定要有詳略,哪些觀祭點略寫哪些觀察點要詳寫要思考清楚並在寫作行文中嚴格執行;
六、注意將歷史事物和歷史事件、傳說的巧妙相結合,這樣更能凸顯出遊覽的意義,尤其是借景展示某些文化背影典故,這樣就賦予文章文化深度;
七、借景抒情的手法充分運用,文章就會做到情景交融;
八、人文景觀的描寫中,環境烘託是必要的,選擇恰當的景色進行烘託;
九、自然景觀的描寫中,修辭手法豐富運用,且不要落入俗套,好好自己去用心感受,最好有些貼切的修辭手法。好的修辭手法的使用,景物就會變得更加形象化,文章語言本身也更加容易理解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