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銅技藝大師在寧曬「手藝」 700件作品來自全球多個國家

2020-12-16 中國江蘇網

本報訊(通訊員 趙莉萍 記者 鐘太昌) 「長知識了,原來《甄嬛傳》中華妃的頭飾用的就是這個點翠工藝!」「好神奇!你看這個《金陵城牆》擺盤,在一個平面刻出來的,卻像是立體的一樣!」昨天,在第五屆中國金銀銅技藝傳承交流會現場,來自全球多個國家50位工匠、藝術家的700件作品令前來觀賞的市民讚嘆不已。

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的交流會展廳看到,本次展覽作品種類繁多,與藝術氣息濃厚、設計風格獨特的1865創意產業園相得益彰。展品類別涉及茶香酒具、飾品擺件、佛像法器、文玩雜項、鋦瓷修復等方面,工藝門類涵蓋錘揲、鏨刻、花絲鑲嵌、錯金銀、炸珠、鎏金銀、錽金銀、失蠟法鑄造等,整個現場流光溢彩,展品琳琅滿目。

玄武湖微波蕩漾,明城牆城門幽深,高塔、茂林、遠山、近船依次鋪展,錯落有致,金銀細工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建軍的鏨刻作品《金陵城牆》精緻典雅,極富南京特色,吸引眾多觀賞者駐足流連,紛紛請他講解介紹。

「這個擺盤之所以能在平面上展現立體感,運用的是淺浮雕技術,通過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其實我們平時常見的硬幣上也運用了這種技藝。」李建軍說,自己從事金銀擺件設計及製作工作已有40年,今年8月剛剛退休,正潛心創作代表金陵地標的「南京四十八景」,《金陵城牆》就是目前已完成的8件作品之一。為了使作品更加生動、傳神,他特意去城牆附近寫生近一天,將需要的素材用鋼筆畫畫出,再回去花費一個月鏨刻而成。「現在很多人沉不住氣,沒有經過對實物的細緻觀察,對著照片就開始創作,這樣是很不利於創作出好作品的。」

據交流會負責人楊健介紹,自2015年舉辦以來,本此交流會在展覽規模、參展工匠、設計師數量方面都超過以往歷屆。此次展品均出自名家之手,其中包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成都金銀銅佛造像特種工藝研究所所長童永全,北京工藝美術大師、花絲鑲嵌傳承人趙雲亮,中國最年輕的國家級鑄劍師、成龍電影兵器顧問季紹聰等。地點特意選在曾經的近代工業發源地、如今的文化創意聚集地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以這樣新舊碰撞的新形式,激活非遺金工的內在生命力。

首部非遺金工微電影《鳥語花香》也在交流會現場與觀眾見面,以另一種藝術手段,敘述性方式呈現時代背景下行業者的豐富面貌,從多角度感染參展觀眾。電影首映還有演員見面會等設置環節,親密接觸演職人員,讓年輕一輩感受演員是以怎樣的心境來演繹當年的金工時代故事。

相關焦點

  • 楊世照:堅守薄胎壓金銀絲嵌寶技藝的傳承之路
    隨著時代變遷,這兩門傳統手藝日漸凋零,而在玉雕行業中扔有這麼一位大師不甘心老祖宗的手藝就此失傳,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傳承之路上。楊世照,大匠良品玉雕工作室創始人,中國高級手工藝術師,2015年榮獲全球華人藝術家稱號。楊師傅不僅在薄胎玉器以及壓絲嵌寶工藝上有著極高的造詣,還是將這兩門傳統手藝合二為一的「北玉四傑」之首潘秉衡老先生的技藝傳承人。
  • 技藝精湛作品精美!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作品亮相
    後者是一個個性作品,整體造型較為立體,具有獨特性。」在記者看來,兩個優秀的作品都帶有張慶明端硯的顯著特點,在端硯上雕刻了詩句,將書法藝術融入制硯中,優美雅致。本次活動中,石灣陶藝藝術家黃志偉展出了3件作品,分別是「線塑」創作的《高瞻遠矚》《怡情達摩》,傳統與創新手藝結合的作品《悠閒老子》。
  • 遵化非遺金銀細工技藝:銀絲國禮傳「和美」
    遵化金銀細工技藝:銀絲國禮傳「和美」本報記者 李如意 通訊員 周宏武金色的橢圓果盤上擺著一條白色絲巾,光線折射下,絲巾上的花紋露出點滴光芒,讓人不禁想伸手一抓,卻落了個空……《和美》果盤出自唐山遵化市匠人之手,他們用高超的手藝和濃厚的熱情製作了這份國禮。金銀細工手工技藝這一非遺瑰寶也得以聲名遠揚。《和美》純銀絲巾果盤重960克,造型模仿中國傳統竹編果籃。整個器物既體現了傳統文化特色和高貴典雅的大國風範,又以絲綢象徵著「絲綢之路」溝通世界的寓意。「和美」的命名則代表了「以和為美」的人類共同夢想。
  • 《中國符號》「手藝仁心」在國家博物館全球首發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齊徵)9月12日,《中國符號》「手藝仁心」系列微紀錄片上線新聞發布會暨全球首發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此次上線的《中國符號》「手藝仁心」系列共8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主題,講述了篆刻藝術家張翀、陶瓷繪畫藝術家西門亞軍、打銅父子傳承人蘇廣偉與蘇英敏等手藝人的匠心故事。發布會上,《中國符號》項目總導演趙建華介紹道:「手藝仁心」系列以中國式情感勾連為線索,展現老手藝魅力的同時,帶領觀眾進入大師的生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不凡精神世界。
  • 西藏工藝美術大師作品首次被國家博物館和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7月10日至22日,由西藏自治區推薦的西藏自治區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羅布佔堆、國家級勉薩畫派唐卡代表性傳承人羅布斯達等6名唐卡和金屬鍛造大師參加了「第三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其中,唐卡畫師阿旺繪製的唐卡《格薩爾王》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一級造像師次嘎的銅鎏金《卡烏》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這是西藏參展作品首次被國家博物館和中國工藝美術館同時收藏
  • 南昌市傳統技藝大師李強釉上瓷刻畫作品欣賞
    江西省「技能」能手稱號,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南昌市傳統技藝大師,南昌市民間工藝大師,陶瓷(釉上)熔畫創始人,多次參加國內各類大型展賽並屢獲大獎。他,出生於是雕刻世家,目前在南昌他是瓷刻畫的第六代家族傳承人,同時他的兒子和孫子分別以第七代和第八代家族傳承人的身份繼承了這門技藝,發揚著南昌瓷刻畫做出了不小的技藝。
  • 「金銀銅鐵」的本質
    (林後三6)    思緒漫遊,直到我發現了「金銀銅鐵」所代表的話語本質。開礦與冶金    比喻,是尚未提純的礦藏;顯明的話語,是提煉出來的金屬。    地球表面一眼望去,只有土石,並看不到金屬。但是人類不同於動物,在遠古某種外界力量的介入下,人類非常「不自然地」開始了開礦與冶金的實踐。
  • 講給孩子們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景泰藍技藝」
    景泰藍的製作流程與技藝設計紙稿(設計胎圖、絲工圖紙、藍圖即點藍的色稿,胎型製作(紫銅片剪形,錘打銅胎,焊接),掐絲(銅絲掐花粘於銅胎,焊接),點藍中國第一位從事景泰藍專業設計的工藝美術大師錢美華,便是師從林徽因。1958年,錢美華成為景泰藍專業設計第一人,帶出的不少學生也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現在的景泰藍工藝,由於製作工藝的改進,其用色和設計得到極大的發展,創作出許多明清時期不可能完成的作品。2006年,景泰藍工藝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技能大師面對面|老鳳祥金銀細工第六代傳人沈國興
    技能大師面對面|老鳳祥金銀細工第六代傳人沈國興 2019-11-11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玉見唯美》郭衛軍痕玉作品在工美大廈展出
    千龍網北京訊 3月23日至4月7日,「痕玉技藝郭衛軍個人作品展」在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廈舉辦,讓痕玉這項巧奪天工的小眾文化技藝走近普通消費者。部分作品痕玉又稱金銀錯,是我國玉文化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分支,是在玉器表面開槽,然後將細如毛髮的金絲打、壓嵌入玉器裡面,用小錘一點一點敲進去,用力太猛易碎裂,用力太輕又易脫落。這種工藝多見於清代乾隆年間。
  • 這六件被修復的鐘表文物,試圖用時間技藝來探討「有界之外」
    展覽以「技藝」為主線,通過三個展廳鋪陳開「靈感中國」、「風範見證」、「時間技藝」三大主題。其中「時間技藝」中展示了故宮博物院和卡地亞的鐘表保護修復專家共同修復的六件珍貴的鐘表文物。而這也是我認為故宮博物院之所以選擇卡地亞制表工坊進行修複合作的原因,要知道故宮博物院中可沒有來自於卡地亞的座鐘,但之所以選擇卡地亞,除了雙方長期以來的密切合作,以及卡地亞毋庸置疑的修復技藝外,主要原因我覺得是因為卡地亞有個非常厲害的部門叫「卡地亞典藏」,而其背後有著強大的數據支撐來自於卡地亞檔案館,裡面詳細地記載著卡地亞從 1847 創立直至 1970 年代的作品
  • 「大師作品」Alla Terpugova的帕吉門(紙蕾絲)作品
    在廣闊的紙藝世界裡,擁有自己的專屬作品,是每一位藝術家的夢想。今天展示的是來自俄羅斯Alla Terpugova的帕吉門(紙蕾絲)作品吃瓜群眾:說好的衍紙呢!小編覺得把帕吉門大師的作品發出來,可以拓寬大家的眼界,讓大家的作品充滿創意好了,讓我們一下來欣賞大師的作品吧~(最後還有讀者蘇麗迦將衍紙與帕吉門融合的作品,非常漂亮一定要看到最後哦)首先是貓頭鷹細節展示帕吉門作品非常細緻
  • 原來銅還能這麼玩?!工美館帶你認識花式玩銅的「朱府銅藝」第五代...
    展覽由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主辦,金星銅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杭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支持。現場將展出中華老字號「朱府銅藝」第五代傳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朱軍岷的100餘件(套)作品,涵蓋復刻青銅器、銅雕塑、銅壁畫、日用器物、生活家具、熔銅藝術、琅彩銅畫等;技藝囊括鏤空、制綠、熔模、庚彩、點刻、三色、疊鑲、烘煉、熔銅和琅彩等工藝技法。
  • 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景泰藍作品凸顯收藏價值
    經過600年的發展,景泰藍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章,被譽為中華國粹,並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景泰藍製作的工藝特別複雜,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一領域中一共才評出6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大師級作品亮相津門   本月26日,為期兩周的 「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景泰藍獲獎珍品展」在臺兒莊路「6號院創意產業園」開幕。
  • 乾漆夾薴法技藝傳人:流傳千年的手藝可能失傳
    故宮博物院,破例收藏他的作品  故宮博物院向來只收藏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文物珍品。然而,湯春甫卻破了這個先例。  湯春甫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台山乾漆夾薴技藝的傳承人。
  • 上海工藝大師628克重金打造《壽星婆婆》 作品亮相香港珠寶展
    原標題:上海工藝大師628克重金打造《壽星婆婆》 作品亮相香港珠寶展  圖說:《壽星婆婆》歷時一個多月製作完成 老鳳祥供圖  東方網9月16日消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心一指導設計,上海工藝美術大師朱勁松、高級技師朱軍採用老鳳祥非遺技藝一一「金銀細工」精美製作的足金擺件《壽星婆婆
  • 當代景泰藍藝術大師及代表作品
    他的創作視野開闊,能廣泛吸收古今中外藝術營養;他善於把景泰藍的掐絲工藝和工筆畫的線描技藝有效結合起來,作品能以形寫神且富於生命力。尤其是在色彩運用上,他講求作品的整體色調和美囘感,被譽為「中國景泰藍色彩第一人」。
  • 第五屆「創意濟寧」圓滿落幕,52件獲獎作品實用好看又有趣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汪瀧 通訊員 朱琦融入了「五福文化」的茶水杯、製作成書本樣子的《儒家四書》抽紙盒、亦教亦樂的小孔積木......一件件富有設計感的作品吸引觀眾駐足。參賽作品《非遺盒子》、《祭孔大典》、《尼山石杯》分別獲得創意實物組、創意設計組和遊客最喜愛的文化旅遊商品類金獎。本屆大賽以「釋義經典·點亮生活」為主題,自今年4月份啟動以來,累計徵集作品1218件,其中實物作品320件,設計作品898件,參與範圍涉及北京、山東、廣東、湖南、江蘇、四川等全國20多個省及直轄市。
  • 老鳳祥金銀細工第六代傳人沈國興
    大師簡介:沈國興(1968- ),上海人,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才能完成一個作品。金銀細工,需要動手、動腦、還需要耐心,更需要悟性。但他總喜歡用歐陽修筆下《賣油翁》的話來形容自己:「無他,惟手熟爾」。
  • 沈國興:從手工匠人到「金銀魔術師」
    本人供圖沈國興,上海工藝美術大師,上海老鳳祥金銀擺件大件組生產組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銀細工」第六代傳承人。我國金銀器製作工藝起源於商周,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金銀細工就是以金或銀為主要材料,輔以其它配飾,經過精細雕鏨,製成供室內陳設欣賞,併兼具實用功能的傳統金屬手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