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齊徵)9月12日,《中國符號》「手藝仁心」系列微紀錄片上線新聞發布會暨全球首發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中國符號》是由國務院新聞辦監製,五洲傳播中心出品,百會通達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聯合製作,致力於打造一部「記錄中華優秀文化發展的視聽百科全書」。此次上線的《中國符號》「手藝仁心」系列共8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主題,講述了篆刻藝術家張翀、陶瓷繪畫藝術家西門亞軍、打銅父子傳承人蘇廣偉與蘇英敏等手藝人的匠心故事。
發布會上,《中國符號》項目總導演趙建華介紹道:「手藝仁心」系列以中國式情感勾連為線索,展現老手藝魅力的同時,帶領觀眾進入大師的生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不凡精神世界。
這些符號生長於區域特色文化的土壤,獨具地方氣質,也深深地紮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們正在我們身邊,在不同的行業和地區,匯聚著新時代的民族文化自信,成為綿延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滋養下的時代縮影。例如,「手藝仁心」系列中《通草畫》的故事發生在「廣府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廣州市越秀區;而以「雞毛換糖走天下」的故事名揚世界的浙江義烏,是《木雕》主人公的故事發生地……
《中國符號》「手藝仁心」主人公之一篆刻藝術家張翀,其篆刻作品與傳統文字印不同,以圖案入印,題材多為人物形象或藝術化場景,如菩薩、人像、孫悟空、化身「變形金剛」的中國高鐵卡通形象等。張翀表示,對篆刻藝術進行創新是他追求的藝術方向。「我國有歷史悠久、璀璨優秀的傳統文化,但這些藝術成就屬於古人、前輩。作為當代手藝人和藝術工作者,不能躺在前人文化上,做今天的藝術之夢。當代手藝人要創造屬於新時代的文化符號。」
國新辦對外推廣局影視交流處處長孫海東表示,新媒體已成為中國影視作品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希望《中國符號》能夠打造成符合網際網路特性和海外受眾觀看習慣的新媒體產品,挖掘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向世界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五洲傳播中心副主任、副總編輯井水清表示,五洲傳播中心長期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與國際合作,為全球觀眾提供更多、更優秀的影視作品,向世界觀眾展示一個精彩紛呈、客觀真實、充滿自信的中國。我們希望通過《中國符號》這樣的新媒體項目,講述傳統文化的現代故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理念傳遞給觀眾,向世界呈現一個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充滿活力的中國。
截至目前,《中國符號》在海內外各大電視頻道、視頻平臺、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受眾已覆蓋223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觀眾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