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陶舜/文
當年僅7歲的王福滿來到北京,坐在主席臺上,面對現場各路人馬和鏡頭,而話筒高聳過額頭,他的真實感受會是什麼?
如果他洞悉了這就是一場戲,或許會好好配合表演完畢,那些組織者動用資源花錢千裡迢迢把他請到北京來,幫他實現夢想,在臺上講些他們喜歡聽的話,似乎也是相應的對價,似乎也是划算的交換。
這就是「冰花男孩」的故事續集:一個暴露貧困和鄉村教育凋敝的沉重現實,筆鋒一轉,被塗抹成了「夢想照進現實」的正能量故事。
2018年1月9日,冰花男孩頭頂風霜上學的照片上了頭條,他站在教室裡,頭髮和眉毛被風霜粘成雪白,臉蛋被凍得通紅,穿著並不厚實的衣服,身後的同學看著他的「冰花」造型大笑。
這是黑色幽默。任何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看了這樣一個孩子,都會感到心疼。他的家離學校4.5公裡,平時要走路一個多小時去上學。
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為冰花男孩的誕生感到羞愧。不是說中等收入人群已經達到3億了麼,那麼應該怎樣面對這種貧困的孩子?他們不僅生活條件很艱苦,而且學習條件更艱苦。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如果教育條件跟不上,貧困就會像一代代傳下去。
然而現在鮮見深刻的反思,炒作倒是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
當地曾啟動「青春暖冬行動」,結果被質疑30萬元善款只給了冰花男孩500元,儘管後來解釋說,這是因為倡議之初就聲明了,該行動就是為了更多的類似孩子,而不僅僅針對冰花男孩一個人。但這給人的印象總不太好,畢竟觸發捐款的就是冰花男孩。
如今又來了這麼一出「夢想照進現實」的進京記,好像有要把冰花男孩打造成新時代典型的意思。的確,扶貧也需要「故事」,但過度的編排是不合適的,尤其要考慮當事人的感受。貧困的孩子有夢想是好事,應該告訴他好好學習,通過自己的奮鬥讓夢想成真,這才是新時代的中國要講的扶貧故事。
扶貧是一個經濟活動,必須考慮市場的邏輯。周其仁教授說得好,都市有了不得的扶貧功能,「應該把集聚在京城自食其力、提供各種服務謀生的人口,看作是送進城門裡來的扶貧,為什麼要一推了之呢?」
也就是說,城市化進程本身,擁有強大的扶貧能力。最重要的是不要阻礙人口的流動,增加大城市的人口淨流入,而不是把人口導流回農村。農村為什麼可怕?農村會製造更多的冰花男孩。
要扶一個人的貧是容易的,要扶一群人的貧,要扶整個鄉村的貧,才叫強大。一個國家,花大力氣把7000萬貧困人口扶成小康人口,那才叫強大。強大,並不來自樹立典型的正能量敘事,而是來自經濟上實實在在的改善,而這,需要經濟思維和實幹精神。
可如今,組織者直接把冰花男孩空降到北京,替他圓夢,夢想竟然如此的唾手可得,這真的是好事嗎?熱鬧總會過去,當他回到那個貧困的家鄉,冰火兩重天,以後還能安靜學習,踏實地走好人生的路嗎?
策划進京記的人們似乎並沒有考慮到這些更為關鍵的事情。與其說冰花男孩的夢想照進了現實,不如說是組織者的夢想照進了冰花男孩的現實。對王福滿小朋友來說,這基本上就是一場夢。人們很痛心地看到,被過度消費的冰花男孩,似乎成了一個正能量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