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也就是5月6日-8日,上海很多小升初的家長將面臨這一次重要的選擇,是民辦初中網上報名的日子,要不要報民辦?報哪一所?服從調劑?
沒想到在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這種「擇校」的緊張情緒被點燃。5月1日下午,上海民辦華二初級中學官微發布了一篇題為《到華二初中讀書,你真的想好了嗎?》的文章,在朋友圈、教育圈和家長中引爆。
當晚,微信大V「晏秋秋」以一貫辛辣而不失理性的評論風格,發出《「恕我直言,這條微信丟了上海名校的臉》一文,直指學校這篇推文「字裡行間體現出來的那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那種居高臨下的傲慢,讓人不安」。學校的微信雖然在2個小時內被刪除,但仍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微信文章引發的輿情被教育主管部門注意到,嘉定區教育局相關人員放棄五一休假,連夜召開會議,研究處理意見。不到24小時,5月2日中午11:29分,民辦華二初級中學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發出「致歉信」;13:02分,嘉定區教育局官微發出「關於對民辦華二初級中學微信公眾號不當內容的處理意見」的通報。應該說,這樣對事態的處理效率相當高,特別是假日期間更是不容易。
大家不禁會問:堂堂名校為何會發出教育局定性為「極不恰當、嚴重違背義務教育招生的指導思想」的內容呢,除了名校一直擁有的優越感外,反映出今年「公民同招、超額搖號」新政下,民辦學校的心慌和急不可耐。
與全國的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政策一樣,今年起上海的民辦初中推行「公民同招」的舉措,如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招生計劃全部由區教育局組織實施電腦隨機錄取。每所學校作出承諾:不提前組織學生報名或變相報名,不舉行任何測試、測評、學科練習、面試或面談,招生錄取不與任何培訓機構掛鈎等。
這讓一向挑慣了生源的民辦學校(尤其是名校)似乎慌了神。眾所周知,辦好一所學校的捷徑就是選「好學生」,高校中的「清華、北大」全國提前招生,上海高中「四大名校」零志願招生,無不讓同行羨慕不已。生源質量,被很多學校視為「生命線」,至於如何把」學生教好「,被當作第二步。
在民辦新政推行之前,一些民辦初中可謂「一統天下」,風光十足,學校可以隨意挑選學生,說最好的幾所學校「百裡挑一」也不為過,面談孩子之外還要「選家長」。生源好了,加上高薪聘請師資、學校嚴格管理,教學提前搶跑,逐漸形成了大家眼中的「名校」,最主要的指標就是「四大八校」超高的升學率。
每年6、7月的中考招生,自主招生錄取名單公布時,非官方機構統計出來的前15位,很少有公辦初中的「份」,由此,形成了一個循環。面對驕人的升學率,在一些民辦初中,也有些飄飄然,即使是上級主管部門的指令,或是陽奉陰違,或者置之不理。
但隨著上海新中考的推行,特別是今年民辦搖號新舉措的實施,對一直高度重視招生的民辦初中來說,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我學校想要的學生進不來,我不要想要的可能搖進來了「,這將影響到學校升學率的「基石」。
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告訴即將填報志願的家長,來我們學校可能不適合你孩子,不要任性填報,要慎重,等等。這樣,似乎可以設立一個門檻。估計,民辦華二初中就是這麼一個思路,趕在家長填報志願前來一個「善意的提醒」,意思是不符合的儘量不要報,這樣搖號的生源質量可能相對高一些。
可沒想到的是,在學校看來的「友情提醒"」翻船了,嚴重違規。學校肯定是心有不甘啊。就像一位華二新生的留言:華二是名校,有優越感但不至於有傲慢。來到我們學校有許多挑戰,每周的周周爽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老師1.25倍速的講課速度,有難度的卷子,需要我們付出許多努力,加入我們請做好準備。
其實,在上海民辦民校中,也不僅僅是民辦華二初中「動這樣的腦筋」,表述相對比較巧妙。在滬上「一哥」華育中學的招生簡章中,今年首次提出了「三類學生」的新詞:對智力優異、學有餘力和需要紮實基礎的三類不同學生;而「一姐」蘭生復旦中學更是請來了武亦姝和樊悅陽兩位優秀校友當「代言」,學校或是委婉地提醒家長:擇校時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
「民辦華二初中微信事件」,無疑是學校面臨招生改革新常態下的真實寫照,只不過,對絕大多數民辦學校來說,未必能適應這種「新常態」。但對上海初中階段教育發展和大部分孩子來說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
今年小學升初中「公民同招」新政的推行,將有利於改變長期以來上海初中階段教育「民強公弱」的現狀,優化教育生態,有效緩解擇校問題,有利於教育公平。
另一個方面,招生不再「掐尖」,在「有教無類」(指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和「因材施教」(指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來有針對性的教學)這兩大教育理念中,讓教育回歸本質,不僅僅是今年起民辦學校需要面臨的問題,更是公辦學校迎來發展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