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校長馬寅初,寫了篇文章想發校刊,校刊負責人:堅決不發
民國時期,北京大學的氛圍非常民主,校長想要將學校變成自己的一言堂,幾乎不可能。這件事,從馬寅初當校長時發生的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來。馬寅初的名字,似乎不如胡適、蔣夢麟等人出名,但這只是因為民國雖時期的名人太多。若是在其他年代,他就算不是最傑出的,那也是真正有名氣的才子。
-
馬寅初如何成為北大第一任教務長?
馬寅初是法科教授。各科推薦一名教務長候選人,然後投票決定最終人選。文科推薦的是陳大齊,理科推薦的是俞同奎,法科是馬寅初。為避免文、理這兩個力量最強科無謂的爭端,所以校長蔡元培便投了馬寅初一票。這樣,當時回鄉奔喪的馬寅初便成了北大第一任教務長。
-
我了解的「馬寅初事件」
北京市委、中央宣傳部要考慮:馬寅初還當不當得成北大校長?批判完了要準備換人。可以儘量揭露, 不要給他戴錯了帽子, 但是適當的帽子不可不戴。「天冷了」嘛!北大黨委要把這場批判當作大事抓起來。馬寅初的文章發表後, 要找人座談討論。按照康生的布置, 《 新建設 》1959 年第11 期發表了馬寅初《我的哲學思想和經濟理論》, 12 月初開始批判。「學術討論」升級為政治批判。
-
馬寅初:計劃生育的提出者,被免去北大校長,一胎化的罪魁禍首?
馬寅初的擔憂馬寅初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人口學家和教育學家,他是計劃生育的提出者。自從1953年開始,我新中國建國後經歷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其結果是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6億,每年人口的增長人數也有一千兩百萬到一千三百萬之間,人口的增長率是2%以上。不僅會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沒有過硬專長。不過。
-
浙大和北大的歷史情結:從浙大走出的八位北大校長
他是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正規大學畢業第一人。1906年回國後,任浙江礦務局技正,同年調北京任學部專門司主事兼京師大學堂教習。1907年他奉命到日本考察大學制度,籌劃圖書設備及建築事宜,歷時數月,返國後就任京師大學堂工科監督(即工學院院長),兼新校舍建築主任。
-
【校長去哪兒】七位從浙大到北大的校長
1930年12月至1945年6月,他又受命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成為接任北大代理校長和校長任期最長的一位「浙大人」。1882年出生於浙江嵊州市。1905年考入北平大學,1916年應蔡元培之聘到北大經濟系任教授。1919年被教授會推選為北大第一任教務長。1949年6月,因竺可楨離職,浙江省人民政府任命馬寅初為浙江大學校長兼校務委員會主任。
-
沈寧|馬寅初的大悲哀
我想之所以一九四九年後中國人不多提中央大學,是因為抗戰期間在重慶的中央大學,由蔣介石任校長。中國人的政治意識特別強,經常連孩子帶澡盆一起扔掉。 我的母親一九四零年在香港培道女中二年級,以同等學歷考取昆明的西南聯大,卻因戰時交通阻隔,延遲至一九四一年才得以到校入學。她自幼熱愛文學,讀書寫作當教授曾是她的夢想,所以進西南聯大以後,讀的是中文系。
-
蔣夢麟:被忽略的北大校長 卻自稱是北大「公狗」
對北大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陳平原說:「在歷史學家筆下,蔡元培在北大的意義被無限誇大,以至於無意中壓抑了其他同樣功不可沒的校長。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蔡元培早年的學生蔣夢麟。」1988年北大90周年校慶,曾出版過一本《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希望「以此來紀念北京大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和貢獻」,但其中並未收入蔣夢麟。
-
今年高考戲劇性的一幕:高考狀元遭清北拒錄,外籍生輕鬆考入北大
今年高考戲劇性的一幕:高考狀元遭清北拒錄,外籍生輕鬆考入北大在我國,高考考上清華北大是幾乎所有考生的夢想,因為他們是受認可度最高的頂尖高校。考上了清華北大,只要能夠正常畢業,未來的成就都不會差。但是,要想考上清華北大談何容易,兩所高校每年總共招生七千0餘人,而全國考生數量高達上千萬人,差不多每1500人中才能有1人考上清華北大。
-
浙大和北大的歷史情結
1921年秋,陳大齊赴德國柏林大學研究西洋哲學,翌年冬回北大,任哲學系系主任。1927年任北大教務長。1929年初,為免「復校」學潮,改北大校名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對外仍稱國立北京大學),由陳大齊任院長。同年8月,北大學院恢復國立北京大學原名。1929年9月,國民政府正式任命蔡元培為北大校長,未到任前由陳大齊代校長,直至1930年12月蔣夢麟接任北大校長為止。
-
高考季報考不得不知的,由北大校址變遷、校長更換而領略前世今生
因北京大學是當時唯一的國立大學,《大學令》實際為北京大學的基本章程(第二部章程),也規定了北大的教育方針。 同月,嚴復正式辭去校長職務,之後章士釗、何燮侯、胡仁源先後擔任北大校長。第一任北大校長嚴復所譯《赫胥黎天演論》及其為北大的續命、改革和發展為中國新思想、新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
-
為什麼不能接受北大校長讀錯「鴻鵠」?領導念錯字,事大!
5月4日,在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大會致辭中,北大校長林建華要求北大學子「要勵志,立鴻鵠志」但他將「鴻鵠(hú)志」讀成了「鴻浩(hào)志」,引發網友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5月5日下午,林建華校長在北大未名BBS上發表名為《致同學們》的公開信,原本以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沒想到的是,這封公開信後,網友們的討論更加激烈了。林校長的致歉信也許說的都是事實。但林校長還可能真的不知道,坊間一片譁然的原因是什麼。
-
北大留學生錄取新規,不需筆試即可錄取,十年寒窗不如外國國籍?
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北大出於考慮到廣大考生的健康問題,在4月份發布一個通知:取消2020年外籍留學生入學考試項目筆試環節,學校對符合報考要求的留學生進行遠程面試,簡而言之就是:取消了外籍留學生的入學考試,只要面試通過了,就可以進入北京大學就讀。
-
從清華北大免試錄取外國留學生到1.5萬英國小學生的撤離
最近,北大也隨著清華公布了本校的外國留學生錄取方案。對於外國留學生,免試錄取。清華出臺方案時,我曾經評論說跪下去再站起來就不容易了。也許言辭有點激烈,但符合書生憂國憂民的傻氣。清華北大作為中國兩個頂尖大學,內地學子可以說是萬裡挑一。
-
為考清華十年寒窗,去北大卻只要一紙外國國籍,這真的公平嗎?
上一代人把未完成的心願寄託給下一代,然而清華北大就像九天上的玄女一樣,只能夠遠遠的欣賞卻無法靠近。哪怕只是從他的身邊路過,也會被它的文化底蘊和大氣磅礴所震撼到。如今的自己再回首當年兒時的夢想,悄然之間已然破滅,然而清華北大的傳說卻是一直在流傳,那份執念也沒有消減。但是如今卻是降低門檻招收外籍學生,國內的學生歷經十年寒窗苦讀卻依然拒之門外。
-
繼清華後,北大也取消外國留學生入學筆試,網友:論國籍的重要性
清華北大,是中國無數學子十年寒窗苦讀的終極夢想。為此,很多人從進了高中開始,就放棄了大部分休息的時間,一心撲在學業上,為的是考一個好大學。可是,這樣的努力還遠遠不夠,清華北大可謂萬一挑一都不夠,只有勤奮、天賦、運氣等多重因素達到完美的結合,才有可能被這兩所高等學府錄取。
-
北大VS清華,首任校長哪家強?
從教育背景來看,北大首任校長孫家鼐更像一個傳統的老夫子,而清華首任校長唐國安則是一個地道的海歸。創辦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的一部分,而戊戌變法的目的則是改革圖強。在晚清一代開放的大背景下,同樣是向西方學習,孫家鼐明顯不如唐國安更有優勢。唐國安接受的是西方教育,熟悉世界文明發展大勢,有著先進的教育理念。相比之下,孫家鼐連國門都沒有出過,還沒有睜開眼睛看世界。
-
因讀錯「鵠」字引爭議的北大校長卸任了
譬如,面對林建華仕途的變遷、職位的轉換,網絡上就曾經熱傳過一個段子:某學生本科讀的是重慶大學,碩士讀的是浙江大學,博士讀的是北京大學,結果畢業證上統統蓋的是校長林建華的章。找工作的時候,面試官調侃說:「造假也要專業一點嘛,你就不能多刻幾個章?」 不過這種爭議,不可否認是服從於組織的調動,而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更加真實的林建華。
-
北大低分錄取外籍國內女生!拼了命,不如外國國籍?
一直都在國內接受教育,最後以阿根廷國籍申請清華、北大,享受外國留學生競爭小、考題簡單,甚至免試錄取的優勢,這種操作雖然不合理,但完全合法合規。但也有律師提出質疑:1.鄭楒婷作為一個在中國長期居住的外國人,她是不是依照中國法律持有《外僑居住證》?
-
「我們的使命是服務全人類」:康奈爾大學前校長北大演講
2005/11/07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萬小龍 康奈爾大學前校長,著名法學家傑弗裡•雷蒙教授(Jeffrey Leh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