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6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古人云」文以載道「,所有的經典文學作品都離不開一個」道「字,其具體而微地集中表現為在人生感悟的過程中對崇德修身的穎悟,飽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天命觀和道德觀,為心靈指明方向。一部優秀文學作品往往都有一個結構嚴謹的布局、引人入勝的開頭和意味深長的結尾,以文化人,猶如一個人的一生。它可以是開始時的詩意,或是結尾時的悲寂,或喜或悲,全都隱藏在一首首詩裡……
《紅樓夢》風月情長,終究夢一場。「夢」者,一切皆虛幻;「紅樓夢」者,紅塵夢幻。紅樓的開篇詞是那首《引子》:
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曹雪芹說,紅樓」大旨談情「,紅樓的夢裡是一場情天恨海。世間之人,一個個都是情種,只是有真情和妄情,人情和欲情,流落在人間風月場上。所以紅樓的結尾,是散場。曲終人散或許讓人傷感,繁華落盡、生死茫茫更是無盡悽涼。小說本身的收尾詩詞,正是那首《飛鳥各投林》: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人生百態,人的欲望和路途也有千萬種,可是結局卻宿命般地奔向同一個——終究是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鏡花水月一場空,夢幻泡影真如夢。
《紅樓夢》,還有另一種開篇和結尾,那是作者的自況,更真實,也更殘忍。開篇詩說: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結尾詩說:
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紅樓夢》的中心線索是一塊靈石的經歷,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幻為人身,後又引登彼岸。書中的《鳥投林》告訴人們:世間萬事有因,欠債必還,曲終人散;書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羅列了炎涼世態中人情冷暖變化的一些現象;而甄士隱的註解則更進一步洞察了一切事物是過眼煙雲,並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處在於「反認他鄉是故鄉」。
佛家認為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幻象,是不實的。喻示世人來頭非比尋常,從天上而來,從遠古走來,切勿迷失本來面目,拋棄對紅樓的痴迷,夢醒時明心見性,返本歸真。
《三國演義》心機、天機與契機。「演義」這個概念,古已有之,古人推崇講史並不只是講歷史故事而已,而是敘史存義,強調闡發正統思想理義,重在「演義」。後來人們也常常把歷史稱之為「演義」。三國的開篇,借用了明代大學問家楊慎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首詞用在三國,最合適不過。我們仿佛看到一位曾經叱吒風雲、閱盡世間成敗的白髮老者,站在離開的船頭,端著杯中酒,唱著這首歌。
《三國演義》在藝術上是歷史演義小說的成功典範,全書通篇講述的就是一個「義」字,宣揚忠孝節義,天命天理,治國平天下,也有謀略、智慧在其中,非常突出地表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天命觀。而三國的結尾,有一首長詩,盡說那個金戈鐵馬的英雄時代。最深徹的是最後一句: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所以,書中曾多次講到「天意」主宰著人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認為預兆吉兇、星辰明晦、天文乾象變化等都是「天意」的表現,「天意」是人所不能違抗的,人只能順天而行。這也讓人想到《三國志·諸葛亮傳》裡最後那句話:「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或許,這就是天數。
《水滸傳》撲面草莽英雄氣,萬千無語悲涼意。《水滸傳》,大體說來就是一個義字當先、替天行道卻毀於一旦的故事,撲面草莽英雄氣,一場江湖俠義志,萬千無語悲涼意。所以開卷詞才流露這樣的氣質: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水滸傳》講述了朝代更替中興衰與變亂,洪太尉誤走妖邪,放出了鎮壓於伏魔殿的待罪天罡與地煞星君,紛紛轉生成人出世,這也是梁山一百單八將的來歷。其中的恩恩怨怨透著個人意志的不由自主,是非誰人定?興衰豈無憑?所以這開卷詞中的瀟灑與冷眼或許都是裝出來的——什麼看淡名利、隱跡書林、儒流俊逸,都分明是一種在現實面前的無奈和不得已。這種無奈的身不由己,在結尾處的幾首詩中,終於明白流露出來。先是說梁山108好漢:
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看上去是眾神歸位,永受香火供奉,青史留名。可想起梁山的英雄們,皆是身不由己的開始,又身不由己的結束,似「塵歸塵,土歸土」般悲戚。這是一種多麼無以言說,卻也無以改變的無奈啊!然後說:
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當日亦堪憐。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不同的是,梁山好漢的反抗的鬥志,終究被紅塵磨滅,他們如烈日版的爆發,終究還是要失敗,敗在那個腐朽不堪的王朝,與封建愚昧的思想裡。這,才是最無奈的悲憤!最後是說:
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世間萬事,總是該有人去做的。所謂「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打拼已過,七分到手,剩下的三分便是靠機緣了。是嗎?其實不是!梁山好漢的失敗根源,源自內心對封建社會的一絲期盼。但他們依舊是英雄,因為,他們做了普通人一輩子都不會也不敢做的事。無論何時,只要盡力而為,可問心無愧。
《西遊記》始於慈悲,終於覺悟。《幽夢影》裡說,西遊是一部「悟書」,在「四大名著」裡,它的主題更直接,調子也更溫情。因為只有它是「喜劇」——雖然同樣歷經坎坷,卻有著皆大歡喜、不復更求的結局。這是一個關於佛家的故事。而佛家的主題只有兩個:慈悲,和覺悟。西遊記也同樣如此。開篇詩中說: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造化,是玄之又玄,卻逃不過一個「善」字。佛家講求心善即是禪,西遊記正是「善」的故事。西遊結尾時,有兩首詩:
聖僧努力取經編,西宇周流十四年。最後引用,是佛家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唐僧是一位慈悲為懷、一身正氣的聖僧,立志拜佛求取真經以濟眾生,意志堅定,持之以恆。孫悟空忠心護師,全始全終;除惡揚善,救人救徹。唐僧師徒對佛法的堅定信仰鼓舞著後人,他們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但卻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向善才是人生正道。
《西遊記》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過程與歸宿,也是四大名著中惟一具有圓滿的結局。而這結局,卻可以用八個字簡單概括,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關鍵詞 >> 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