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們教育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我們應該怎樣回應時代的發展?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變」,作為教師,我們應如何變?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我們該如何提高我們的應變能力……
一、加強學習,提升教師理論素養
我們教育的全部是人,教育的根在人格、體在人學、命在思想、魂在價值,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億萬學子成為人格健全的人,而立德樹人落地的關鍵在於老師,要使孩子們獲得更多的「營養」,首先老師們要有更多的學養和素養。而閱讀、學習能使你思想「越獄」!
作為一線教師,要有不斷發現的眼光,要不斷地加強理論、理念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科研素養!新時代我們教師應該具備家國情懷、教育創新、跨界融合、應用技術、高適能力、高轉化力、堅韌毅力等等方面的素養。好老師往往都是善於學習、善於讀書的人,一個老師如果不去讀書,不以書為友,那麼他就失去了工作的動力。在學習中提升素養,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
二、轉變觀念,提升教師思維素養
1、用積極心理學喚醒孩子積極的能量。
教育要回歸常識,遵守規律,特別是要遵守大腦思考的規律。我們今天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道德和信仰」的缺失,只有我們提升認知規律,才會事半功倍,否則忙忙碌碌,屢屢無為,孩子疲於奔命,問題頻出。
當孩子抑鬱、悲觀的時候,你進行的一切教育幾乎等於零,因此,在教育中,我們要通過積極心理學來喚醒孩子積極的能量。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點燃的過程,引導的過程,引導美好的東西,這個孩子就會更積極,美好的德性是教育引導的。在教育中,要多把幸福傳遞給學生,多真誠的讚美學生,讚美學生美的行為,讚美學生的努力,多鼓勵孩子引導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知識之外的關於人生的方向、生命的狀態、價值信念的暗示。
2、用成長型思維促進孩子的健全成長。
人與人本質的區別是思維方式不同,教師做的是一項引導型工程,引導孩子成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因此,教師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態和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是不斷從失敗中獲得能量,成長型思維是面對失敗找反饋,成長型思維是面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思維。劉邦為什麼戰勝項羽的故事、「美國西點軍校」訓練的故事、亮劍中李雲龍的故事、蒲松齡的「狼來了」的故事(當一隻餓狼快要撲向人的時候,他沒有被困難所嚇倒,反而覺得肉來了,皮襖來了,以這種思維最終戰勝了惡狼!)這就是成長型思維!作為老師,如何對待千差萬別的學生,如何對待正在成長中的學生,要換一種思維,要多用成長型思維來引導學生向善、向真、向美,讓孩子能夠真正的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讓學生良性的成長。
三、紮實教研,提升教師教學實操素養
教師要不斷通過教科研路徑來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提高課堂實效。學校最難的事兒就是把課堂堂堂上好,學校發展的關鍵是「抓教師,抓教研」,培養老師就是要探索課堂,培養教師就是要研究教學。
在實踐中,我認為一條有效的教研之路——就是以主題課例研修為引領,以教師團隊為主體,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以觀察點為著眼點,以連續課堂觀察、比較課堂觀察為路徑進行研究行動,來促進教師素養及教學能力的提高。可以通過「課例主題」+「多次上課」+「講上課」的教研途徑,這對我們改進教研方式,深化教研內涵都有很大的啟示。教師只有融入到具體的教學情境當中,通過教、研、讀、練為路徑,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解讀文本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課堂操作能力、研討觀評能力、用筆說話能力、觀點分享能力,才能真正地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
四、優化課堂,提升教師育人素養
好的課堂應該是有生成、有溫度、有情境、有魅力的課堂。教育的根本立足點在於課堂,我們要把過去預設性的課堂變成生成性的課堂,給孩子一個探索的過程。開放、創新、自主、探究、協作、生成、分享的課堂,有溫度,有情感的課堂就是我們課堂不斷努力的方向!
學生通過建立學習共同體,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通過傾聽、提出挑戰性問題、協作、解決挑戰性問題來驅動學生自主性、主動性、積極性學習。
「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於漪老師的話不時地在我心中迴蕩……做教師要有一種情懷和擔當,我們只有不斷地提高修養、學養和教養,不斷地改進育人方式和思維,用一節節鮮活而生動的課堂去詮釋我們的教育情懷和思想,用一次次真實的愛來喚醒孩子們的美好心靈,用科學的思維力來引導孩子們涵養素養、提升能力。只有我們不斷地反思和踐行,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具體的育人行動來影響身邊的孩子們,促進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促進孩子們全面而又個性地發展!
編輯:王波
《陝西教育》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教育類刊物,投稿郵箱:sxjy_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