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南有個好去處——河山古寺
溪南十寨 1月24日
以下文章來源於雙砲山講詔安話 ,作者陳春華
雙砲山講詔安話
收集推廣詔安鄉土文化
作者 陳春華 2016年11月
題字:陳春華
河山古寺煥新顏
(本文發表於《詔安文史資料》第37期)
一、溯源
宋時,現溪南村東北方向三、四裡遠有一何姓小村,其村雖小,亦有百十人口,因依河流入海口而建,故稱「水潮河」,亦稱「水潮何」(其村何姓之故)。水潮河村南面有一小山,為該村所有,故稱「何仔山」(何家山、何灶山)。在村子南面,何仔山西麓建有一何姓家廟,其建築規制依祠堂、家廟而建(因其留傳下來的石料中有石鼓、旗杆石、上馬石等)。不知何時開始這一小廟除供奉何氏祖先外,又祀觀音菩薩,至明末時因檀越主布施豐盈,該廟已發展成附近頗具規模的廟堂,香火日盛,便是日後「何山寺」,現在「河山寺」的前身。
二、變遷
據清康熙《詔安縣誌》載,溪南堡曾遭屠村慘案。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麾下抗清將領黃廷、萬禮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其間,海盜首領何匏頭(水潮河村人)前往投靠鄭成功黃、萬屬部。據稱,鄭軍在詔安沿海一帶活動時,有一天何匏頭要到水潮河村探訪何姓族親,路過溪南(其時,溪南是相當繁榮的村堡,是一個以陳姓為主的多姓氏的地方),想到堡內看看,沒想遭到一無知孩童的戲弄,於是勃然大怒,找村裡長者理論。村老承認教育不周,望何匏頭予以體諒。但何匏頭卻懷恨在心,發誓報仇雪恥。後來,何匏頭乘黃廷、萬禮領兵在詔安徵餉之機,以溪南堡抗繳糧賦為由,引兵圍攻該堡。於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夜晚,一舉攻破溪南堡,裡面的男女老幼慘遭殺戮,屍橫遍地,此案並禍及鄰近村莊。
而後清官府因溪南屠村事件進行徹查,何匏頭已隨鄭軍離開(一說後來戰死,一說隨鄭成功收復臺灣去了),清官兵多次到水潮河村緝拿何氏族人訊問,加之何匏頭所參與的鄭成功所部鼓倡「反清復明」,其時為清官兵追剿的對象,何氏族人不堪其擾,紛紛搬離,何氏一族至此衰微(一說全族舉眾投靠梅嶺下河鄉宗親而去)。因何匏頭為何山寺檀越主,致何山寺所供何氏先祖牌位盡被官府毀損,於是只剩下供奉觀音菩薩,但信眾寥寥,香火不旺,廟宇破敗不堪。而後因溪南陳姓逐步強盛,其地為陳氏後人所屬,其址是在今日的新溪村往溪南方向附近。何山寺廟宇也因歷史變遷逐漸頹毀。據說解放前後其址地基仍在,瓦礫散落其間,從其地基考究,何山寺原規模不過為佔地三四十平方米,位於何仔山西麓半山腰一處略為平坦的地段。現其址(N23.68938715 E117.1576861)已被荒草雜木覆蓋,個別後來修築的墳墓已侵佔了舊址範圍,撥開雜草仍見零星瓦礫。
乾隆年間,溪南人進士陳丹心(乾隆十九年甲戌科)倡議重建何山寺,由於原來廟址受山勢所局限,經溪南十寨村老聚眾商議,遷其址往何仔山南麓,擴大其規模,並改寺名「何山寺」為「河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後經多次修建,最後一次在1987年,由溪南信眾及鄉民集資重新修建,其時佔地面積逾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平方米。祀觀世音菩薩、地藏王、十八羅漢等。坐北朝南,硬山頂式,有門樓、下廳、天井、大殿和東廂房。從天井到大殿拾級而上,大殿高出天井2米。面闊3間,1廳1暗。東廂房1廳3暗。門樓上有金字石匾,上勒「河山寺」三個大字,雙側有陳丹心所撰對聯曰:「河透南溪,溪邊楊柳;山經北院,院裡曇花」,門樓兩邊牆面各鑲嵌兩塊一米見方的石板,各刻一大楷字,組成「南溪佛國」字樣。1987年重建時仍見從舊址搬來的明代之前何山寺殘留石料,如方形上馬石、石香爐(其上仍勒「何山寺」三字)。該寺有僧尼(包括藏族僧尼)住持,香火旺盛。
尚存的明清時期的上馬石 陳春華攝
三、新貌
時至新世紀,河山古寺因規模所限,無法容納日常信眾的朝拜。自2004年10月寺廟新住持釋宏觀師父(佛教淨土宗)到來之日起,便開始謀劃重建寺廟。在釋宏觀師父的努力下,2008年12月5日(農曆十一月初八)經詔安縣宗教局審批,河山古寺破土重建。經幾年來營建,寺廟已初見規模,煥發新的光彩。
現在的寺廟利用原址(1987年建,N23.68865416 E117.15791718)擴大規模,將原來的建築推翻重建,利用平整山地及徵用農田,使佔地面積由原來1000平方米擴大至7000多平方米(12畝),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形式採用混合結構,主體樓仍坐北朝南,改原來的硬山頂式為懸山頂式,樓體建在2米高、20米見方的基座之上,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大雄寶殿」,供奉佛教「三寶佛」(亦稱「三世佛」,既裟婆世界中央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兩側八大菩薩及韋陀菩薩和關公帝君。下層為佛堂,供奉佛教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大殿內的佛像高大而莊嚴,每尊佛像均採用鎏金工藝,主體「三寶佛」和西方「三聖」背光部分採用透雕工藝,與殿內雕梁畫棟的精雕細琢呼應,使兩座大殿均顯得美輪美奐。上層大殿的殿前平臺外側是花崗石圍欄,每個欄板上都是蓮花浮雕,欄柱的柱頭為祥雲紋浮雕。下層大殿的門外平臺正面擺放一個碩大的透雕蟠龍石香爐,外側石圍欄的欄板亦是吉祥圖樣的浮雕,柱頭也是祥雲紋浮雕。
從殿前正面沿臺階下來是天井,臺階上的欄杆與主體樓下層圍欄連為一體,體式相同,臺階的陛石為麒麟祥雲浮雕。整個天井與主體樓基座表面一樣由花崗石板鋪就。天井向前為門樓,門樓裡外都有兩根石柱,裡側石柱通體水磨,光潔照人,外側為高浮雕的蟠龍石柱,氣派威武,四根立柱承起懸山頂式的門樓。
主體樓東西兩側各為三層的廂房,採用硬山頂式建築,東西廂房左右相向,南北延伸,北半部中間隔著主體樓,南半部隔著天井。廂房二、三層的走廊外側也有石質圍欄,與主體樓不同,這裡的欄板採用平雕的蓮花圖案,柱頭為通體光潔的圓球狀。東西廂房安排寺廟內一應堂室,與主樓之間建成兩道共用樓梯,這樣的設計巧妙合理而且節約空間。
門樓外有一廣場,廣場是一水泥平臺,表面也是用花崗石板鋪就,這是在原來田地的基礎上通過水泥立柱抬高而澆築成的,與門內天井高低相稱。廣場上建有迴廊,木質圍欄等設施,還建有花壇,花壇已經種滿時令鮮花。整座廟宇牆體及房頂為紅黃瓷磚、琉璃瓦,通體金碧輝煌,氣勢宏偉。
河山寺新貌 河山寺提供
河山寺建設至今,尚有後續工程正在進行中(寺名、楹聯等均未完善)。近日,在河山寺舊址下方(何仔山西麓)通往現址的水泥路邊,有一塊300多平方米的空地,現已平整待建,規劃建成一座骨灰塔。河山寺總計現已投入資金800萬元人民幣,其資金來源主要是廣東、福建廈門、福建泉州、詔安縣本地及溪南18社信眾的樂捐。按規劃,寺廟還將建成五觀堂等建築。
河山寺舉行法事的主要時間是農曆正月初九、二月十九、四月初八、五月廿六、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二月十九等佛教傳統節日。是時前往朝拜的信眾絡繹不絕,現已修建成的水泥通道(連接詔亭公路)車水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