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 2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當攝影作為一種思索的方式:邁慢的《溼地公園》
人類自從發明了工具,便把身體器官的功能得到延伸,比鳥飛的更高,比魚遊的更深。而現代文明,更是讓「工具」幾乎無所不能。攝影,是科技與藝術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而今攝影因為與通訊器材及電腦的「嫁接」更是無處不在,讓攝影的功能與應用也更廣泛了。
當我們讓攝影進入當代藝術的領域,近百年來的藝術家和攝影家們在探索與創作中,都給它賦予全新的視覺和概念,也讓人類因為這種新奇的藝術媒介而大受其益。
藝術最大的價值在於思想啟蒙。不可否認,我們可以謳歌時代、賦情山水,但更多的攝影師和藝術家們從來都把焦點定位在「問題意識」上,只有發現問題,剖析問題,才會讓人類社會走向進步,只有居安思危,也才是人類擁有美麗家園的前提。
環境保護問題一直是人類的大問題,也是永恆的命題,在攝影作品中也並不缺乏這類主題,而「風景」這一視覺語言,在後工業革命的今天,已經再不可能是單純的自然風光以及刻意追求的雲霧山川、日出日落的「唯美」所表現的那樣單薄。景觀攝影,早就佔據了當代攝影的一席之地,公路、河流、城市、鄉村無不打上經濟、政治、社會的烙印,對比一下當下中美兩國的攝影作品,無論是美國埃裡克·索斯的《眠於密西西比河》、喬爾·梅耶洛維茨《海角之光》、史蒂芬·肖爾的《不尋常之地》還是中國駱丹的《318國道》、張克純的《北京活活》、高巖的《風城》,均表現當下風景與人類的關係。雖然兩個國家的意識形態、歷史、文化、經濟、政治、地理位置截然不同,但攝影師們卻找到了共同的話題——兩國在某些發展的軌跡殊途同歸,即使有些中國攝影師的攝影作品中有美國攝影師作品的痕跡,但或許這都不是問題,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致敬的方式,意義在於作品所表達的思索。
來自浙江台州的自由攝影師邁慢,近年來也創作了一些有思想意義和敢於在風格上創新的作品。他的一組《溼地公園》,創作啟發來自於帶孩子逛公園時產生。
眾所周知,填海造田曾經是某些地方政府用來增加GDP的一個重要的來源,據很多報導,包括央視的一些跟蹤採訪,中國的沿海城市大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許多城市都有「濱海新區」,這種千篇一律的名字既交代了它們的來歷,又見證了一段歷史,這既是中國古代神話「精衛填海」的實現,又是一種人工改造自然的貪婪表現,許多攝影師都知道,因為大面積的填海,許多候鳥遷徙的棲息之地已經不復存在,鳥兒無處安身,造成生態鏈的破壞估計目前的人類都無法計算。
《溼地公園》,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產生,據我所知,某些溼地公園的前身是鳥類的王國,而因為一個公園的建成,我們所看到的只是被囚禁的動物,人工的雕塑,水泥地、鐵絲網,自然的鳥類徘徊上空哀鳴一陣離去,重金買來的動物萎靡不振做著終生的囚徒……
而作者的意圖,我想也不僅僅是局限於溼地公園本身這樣的現象,我們從照片中,還會獲取更多的信息,當然其中的隱喻和不可言傳的意會更是照片的魅力所在。
當然,於一組攝影作品來說,可能文字解讀都是多餘的,我們只需要在作品面前能夠得到沉思和啟示就足夠了。
©作者介紹
孫志紅 省攝協會員,原籍山東青島,現居台州,高中數學教師,喜歡用文字表達對宇宙的感知。近幾年喜歡上攝影,並帶著思考去看待這件事,偶有作品獲獎,但深知攝影本身的厚度。努力多學,多拍,多寫,多看,在攝影之路上走穩走遠。
原標題:《視角 | 當攝影作為一種思索的方式:邁慢的《溼地公園》》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溼地公園,攝影,環境保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