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曾說過:「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每一次當戰火燒上家園所在的土地時,就會有無數的百姓們要承受那一份痛苦的代價。平靜的生活在槍響時就已經徹底破碎,顛沛流離之中人們不得不去尋找生的希望。但由於戰爭的存在,這些尋覓往往都變成了一樁樁永恆的悲劇。
王慶蓮是浙江江山的一位普通村民,她出生於1928年,1歲的時候父親就病逝了,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隨著1931年日本侵略者挑起戰爭,她們本就艱難無比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了。走投無路之下,她們不得不來投奔親戚,並在資助中獲得了生存的轉機。
鑑於如此苛刻的環境,王慶蓮懂事得很早,不僅經常幫母親分擔家務,更是在被送入學堂之後發奮讀書。只不過很可惜的是,貧窮只能讓她完成小學,加上已經激烈無比的戰事,比之學業的繼續,她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而在1943年的時候,轉機出現了。這時恰逢軍統來此招人,而王慶蓮家裡已經幾乎因為貧窮揭不開鍋了。為了讓女兒可以有吃飯的機會,她的母親毫不猶豫為她報了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一方面是因為抗戰時期急缺人手,另一方面是她自己本身的優秀,這次考試非常順利地通過了。
就這樣,才15歲懵懵懂懂的王慶蓮與其他20個同事,連培訓都沒有經歷就到了重慶。年輕的她什麼都不懂,憑著對語言的敏感進入了電譯科負責破譯電報。曾經破譯出「珍珠港事件」的女少將姜毅英是她的直屬上司,每天她們這些人就要針對日本情報進行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獲取那些關鍵消息。
有了工作,還有飽飯吃,雖然這裡的氣氛很恐怖,但是王慶蓮卻也並不討厭這裡。同時,她還結識了許多朋友,去過舞廳見世面。戴笠、蔣介石這種人物她甚至都親眼見到過,並表示那被負面評價漫天的戴笠其實是一個很正派的人。不過這種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1946年,在日本投降之後,她趁著和談之際離開了這個生活了三年的地方。
然而,雖然王慶蓮這段時間裡連槍都沒碰過,只是一個純粹的密碼翻譯者,但是她的身份還是受到了人們的厭惡。1951年,她為了生計流轉在肉市場和糧食局勤奮工作,當1958年開始清理的時候,她也毫不猶豫地主動坦白了。這之後,就是一段艱苦至極的日子,年輕的她一度想過自盡,可還是被人們搶救了回來。
不過正所謂「守得雲開見月明」,1981年,已經有了白髮的王慶蓮終於走出了過去的陰影,並擁有了全新的生活。2013年時,她曾接受了一次採訪,在這60多年的日子裡,大陸上已經只剩下她一個健在的軍統人了。她從不後悔留在了這裡,並非常感謝那些願意寬容她的人,這一年底,曾經的2位「同志」也遠渡重洋和她來相見,3個老人相擁而泣。
對於王慶蓮而說,她這一生最過於後悔的,就是對不起4個人。首先就是沒能為之養老送終的母親,軍統一去再無歸期;最後就是她的3個孩子,變動與波折讓他們都無法完成自己的學業,這都是她這位母親的不稱職。戰爭時期,她也只是一個為了生存被迫前行的人,在她的身上更多的反而是一種老兵被遺忘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