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大賽以「我敢闖 我會創」為主題,廣東省分賽共吸引了15.78萬個項目參賽,參賽學生超 67.49 萬人次。經過校級初賽、省級複賽等環節的激烈角逐,全省共有261個項目晉級省決賽。第六屆「網際網路+」省決賽受疫情影響,首次在雲端舉辦,儘管比賽形式有所變化,但我校選手們積極籌備、迎難而上、沉著應戰,最終獲得優異的成績。
「海水稻-中國新飯碗」項目團隊
學校高度重視歷屆「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成立了以書記、校長為組長,分管學生、科研、教務的校領導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為此屆大賽提供強有力支持;在各有關部門和學院的共同全校努力下,我校報名參賽項目527個,參賽學生1989人次,參賽項目和參賽學生人數較往年均有較大增幅,實現了學院、專業、學生類型的全面覆蓋。經過學院推薦、校賽選拔,「海清平創愈膏」、「海水稻-中國新飯碗」等10個項目團隊推送參加省賽網評初評,這些項目涉及面廣、可操作性強、發展前景優秀、創新能力足、特點突出、注重從生活實踐和需求出發尋求項目的落腳點,更是目前學校創新創業團隊當中的佼佼者。經過激烈競爭,「海水稻-中國新飯碗」項目團隊在紅色賽道成功突圍,晉級廣東省分賽決賽。
校黨委副書記林曉敏(左二) 親臨比賽現場指導
「海水稻-中國新飯碗」項目團隊在備戰省賽時,校黨委副書記林曉敏親臨比賽現場,為參賽隊伍做賽前動員和指導工作,力求隊員們能夠發揮出他們的最佳狀態,在比賽中向評委充分展示項目特色、核心技術和競爭力。學生工作部部長、招生與就業中心主任尹喜全程參與大賽,帶領團隊到向省內優秀的兄弟院校請教項目與參賽經驗,邀請省內多名專家對參賽項目進行針對性指導,制定項目方案,多次進行演練,以期達到最優效果,確保能夠在比賽前的有限時間內將團隊水平提升至最佳水平;在路演展示中,教育信息中心安排專人負責路演現場的設備和網絡保障,確保了比賽順暢進行。
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
「海水稻-中國新飯碗」項目吧
本項目是由廣東海洋大學推薦的「海水稻-中國新飯碗」團隊實施的海水稻資源的綜合利用開發。項目著重研究海水稻特異種質資源利用、功能基因挖掘、新品種選育、栽培模式與技術研究、鹽鹼灘涂地生態修復、鹽鹼稻功能食品開發等,公司通過產業化種植海水稻,採用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吸納貧苦戶種植海水稻,已累計帶動52戶農民脫貧致富,產品被評為扶貧明星產品。
公司團隊研發人員來自以袁隆平院士為核心的國家耐鹽鹼水稻(海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和廣東海洋大學。產業化運營團隊大部分來自廣東海洋大學已畢業學生和在校生。
公司現有員工40餘人,承包種植海水稻土地5000餘畝。主營有海水稻新品種海紅香米及其衍生產品米酒、米餅、米粉等,線下設有多家海水稻健康體驗館,並與多家國內上市連鎖藥店合作,推廣海水稻健康產品,線上與天貓、蘇寧、京東等大型平臺合作,種植生產銷售年產值近億元。海紅香稻種植於海河水交界處的鹽鹼地,米外皮呈紫紅色、米粒細長、米質較好,煮飯有芋香氣味,口感香軟滑,是新一代健康飲食基礎食物。在廣東沿海有大量鹽鹼化農田,我們培育的海水稻品種作為先鋒作物來修復這些被鹽鹼化的農田,改善生態環境,增加糧食生產。
2017年在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上海紅香米正式對外發布,2018年榮獲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銀獎,2019年力邀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加盟。並受到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廣東省省長馬興瑞、省委常委葉貞琴、湛江市委書記鄭人豪、市長姜建軍等省市領導的親切關懷和鼓勵。
項目組成員:王世超、馮慧欣、黎正東、許晴、陳思怡、吳卓嘉、吳敏怡、江雨瑩、許銀珊、劉小輝、毛春靈
項目指導老師:周鴻凱、尹喜
內容來源丨廣東海洋大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