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思考一下:樂評人、影評人的存在是為了什麼?
第一次出現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沒打算寫;第二次,我仍然略過;第三次、第四次......我決定不再主觀忽視這個話題。某些樂評人、影評人,你們真的配這個稱呼嗎?
當音樂和影視文化的發展日益壯大,高品位音樂、影視作品與日俱增,客觀上便促進了音樂、影視批評學科的發展。對音樂、影視文化的品評、討論、判斷開始趨於成熟並多向發展,而作為樂/影評的操作主體,樂評人/影評人也更多的出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拿樂評人來做解釋。
一個合格的樂評人應該具備什麼基本條件?
健全的人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必備、也是最基本的條件之一。
但,目前的個別樂評人,似乎並未做到這一點。在「名氣」即金錢的市場經濟下,妄想一夜成名而不擇手段的人太多了。「以滅大師為榮,通過毀大師揚名」、「把詆毀辱罵、沒素質當優勢,通過吸血大流量者得到名氣」......但凡出名,不論黑白。
這樣的人,懷著這種扭曲的心態,他能做出什麼有價值的評價?
前段時間,某丁姓樂評人評價幫唱椅子樂隊的劉維「綜藝混子」,上了熱搜後表示,劉維一定很高興,因為他的名字掛了一天。前兩天,某丁姓樂評人又評薩頂頂的音樂《左手指月》「無聊、裝神弄鬼、俗、矯揉造作、毫無美感,不過是個熱鬧。」,上了熱搜被廣大聽眾否定後又沾沾自喜的表示,反正你們評論不了我,真慘,是不是特別無奈......
我不對他這些「樂評」的專業度做評價,但僅從文字表現出的簡陋粗暴、私人情緒主導的發洩,且不說不幸被他評價的作品如何,這個人如何可見一斑。
樂評的質量不一定代表被評人的水平,但一定取決於樂評人的品質和素質。
專業的修養是一個樂評人必備的職業素養。對於沒有明確語義性的音樂藝術來說,沒有專業的音樂耳朵,很難去充分理解音樂而評論。
專業的評論應當包含對基礎音樂知識、聽辨記憶能力、演唱技巧、各種音樂流派風格的掌握、音樂作品分析能力、對文學/美學/文化等等知識的了解。只有腹有詩書,才能做出可信賴程度頗高的評價。
而現在的許多樂評人依然沒有做到這一點(不論是不想(有能力卻不做)還是不能(沒有能力))。
《明日之子樂團季》比賽有一句我印象深刻的評價,學院胡雨桐打鼓表演,樂評人臧先生評價:「打鼓很楞」。上面某丁姓樂評人的「無聊、俗、矯揉造作、不過是個熱鬧」;《樂隊的夏天2
》裡說水木年華「油膩」的兩位樂評人......
沒有一點專業的表述,而是在表達自己個人視角的主觀感受。
和專業差別在哪呢?比如我寫兩句不同風格點評:「某的高低音如何,作詞的優缺點xxx,情感表達xx欠缺」;「某唱的真難聽,我不喜歡高音,我不喜歡他的詞,我覺得無聊。」
看出差別了嗎?你可以對音樂有不同的見解,而不是把樂評當成一種吸睛手段,發表攻擊性、主觀色彩嚴重的個人觀點。
樂評如今越來越趨向娛樂化、趨向「流量紅利」,但樂評本身該具有的基本審美門檻和專業素養不該被捨棄。不能為了追求播放量、曝光度、流量紅利去玷汙這個行業。
樂評如此,影評亦如此。
比如某汪姓影評人,因為想給肖戰一個教訓,給他粉絲一個教訓,所以金掃帚要給他。
比如《長城》上映後,某影評人發布「張藝謀已死」惡意人身攻擊;《二十二》上映後,某影評人稱受難者為軍妓。
我希望不論是音樂還是影視領域都可以出現「人人皆可評」的良性生態,而不是「人人皆可罵」的主觀發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