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實訓中的學生
第一個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
第一個出臺推進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指導意見;
第一個整省舉辦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改革試點賽;
第一個建立職教高考制度,職教高考與夏季高考並駕齊驅;
……
「十三五」以來,山東職業教育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在改革發展中一路高歌。
升學率超過70%,今年20多萬名中職生圓了「大學夢」
2020年招生季,平陰縣職業中專畢業生付思梅以625分的總成績考入山東女子學院養老護理專業,通過另一種途徑圓了「大學夢」。
今年,這所學校共有298名學生參加職教高考,60人參加知識測試,升入本科24人,加上單招、技能大賽等其他形式升學的,本專科升學率在90%以上。
2015年,全省中職學生能夠進入本科學習的寥寥無幾。「十三五」以來,我省不斷健全面向中職學生的「專業技能+文化素質」的職教高考招生考試制度,特別是今年重點增加了職教高考本科招生計劃,由2019年的1萬個增加到1.5萬個,錄取比例達4:1。
今年,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畢業生30萬多人。根據學生本人意願直接就業的有9萬多人,繼續升學深造的有21萬多人。其中,通過職教高考,本科錄取接近1.5萬人,專科(含單獨招生)錄取超過11.5萬人,「3+4」貫通培養轉段錄取3000餘人,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轉段錄取近8萬人,中職學生升學深造率超過70%。
像平陰職專一樣,在青島電子學校,該校參加職教高考的學生共有63人,本科上線55人,上線率為87.3%。電氣技術應用專業畢業生戴棟晨,入學時成績低於普高線25分,經過3年中職學習考入山東理工大學,今年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升學「天花板」被捅破之後,成千上萬的中職生實現了人生旅途的「逆襲」和「蝶變」。
戴棟晨的媽媽激動地說:「當初,孩子沒考上高中,讀中職只是無奈之舉。現在來看,無奈的選擇卻換來了意外之喜。」
談起這一點,山東省總督學邢順峰說,可以預見,未來山東新增勞動力大多數都接受過高等教育。
與之相應的是,隨著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各項利好政策的落實落地,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明顯增強。2020年,全省多地中職學校招生報名火爆,一些高分學生主動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學習技術技能。截至目前,全省中職教育招生錄取數為44.1萬人,比上年增加10.8%,2.5萬人超過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職校只能招收低分生」甚至「花錢買生源」的難題,開始得到有效破解。單縣職業中專今年招生報名期間,家長的車輛將校門外的馬路堵了幾公裡,而青島電子學校招生報名、錄取比例高達6.6:1。
40餘個混合所有制項目,拉動社會投入近百億元
威海職業學院成立3個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落實董(理)事會領導下的二級學院院長負責制,把辦學管理權交給院長和管理團隊;
濰坊市政府投入536萬元,利用3.6億元社會資本,以混合制形式組建學校,以產權變更轉讓形式吸引企業投入3.3億元,改善辦學條件;引進5家企業9300餘萬元,共建3個二級學院和1個實訓中心;
山東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與山東化工職業學院開展混合所有制辦學,標誌著全省首個公辦高職院校整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式啟動;
……
據統計,全省40餘個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項目,已拉動社會資本投入近百億元。
我省校企合作從院校「一頭熱」,到校企共同開展「學徒制」培養,到更深層次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構建起了真正的「校企命運共同體」。
9月8日,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國資委等14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指導意見》,鼓勵職業院校進行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形態改革:既可以是學校層面整建制混改,也可以是二級學院層面混改;既可以混合舉辦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能培訓基地,也可以合作舉辦專業、培訓等辦學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全國第一個混合所有制辦學政策文件,而相關的內容和成果已經被納入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中。
10月28日,佔地625多畝、預計投資達12億元的濰坊職業學院濱海校區B區奠基儀式舉行。「如果沒有省政府的6億多地方債,我們很難撬動項目的開工和建設。」濰坊職業學院院長王家愛說。
今年,我省發放首批39億元地方債,推動16個設區市按照多元化投入、企業化運營方式,建設大型智能實習實訓基地。
與此同時,我省建立了產教對話制度,認定了首批142家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支持100餘家職業院校與華為、騰訊、京東、西門子等知名大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工廠建到校園裡、課堂搬到車間去、專業長在產業鏈上,成為校企深度融合的美麗「畫面」。我省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建設省份,濟南、青島兩市成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
322個專業教學標準和147個課程體系,職業院校成為技術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做有質量有標準的職業教育」已經成為山東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啟動器和動力源。
「我畢業後入職濱州市美廚廚業有限公司製冷技術部,經過一年頂崗實習後,今年成為項目組長。」煙臺職業學院製冷與空調技術專業2017級製冷班學生曹吉軍這樣說。
而濰坊職業學院2010屆畢業生楊金龍進入德國萊茵科斯特有限公司後,由於專業知識紮實得到重用,成為公司唯一的「90後」高管。
「十三五」以來,我省全面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標準與行業技術規範對接,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資源納入教育教學內容,一體化設計職業教育各學段標準,開發了322個專業教學標準和147個中職、高職與應用型本科相銜接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喜歡學、學得進、學本事、長本領。
「關鍵時刻能夠頂得上、幹得住。」海爾集團人力資源部培訓總監張立梅說,他們非常感謝職業院校學生幫助企業復工復產。
今年上半年,國內疫情形勢嚴峻,經濟發展遭遇巨大挑戰。作為「最美逆行者」,17萬名職業院校學生有序返崗實習,有力支持了海爾、海信、雷沃重工、福田、五菱、富士康等近千家大中小企業的復工復產。
據統計,「十三五」以來,在山東加工製造、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旅遊服務、家政和養老服務、高速鐵路、民航、信息服務等八大快速發展行業中,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
部省共建職教高地,職業教育發展再發力
2016年3月24日,全省職業教育會議在濟南召開。會議部署啟動規範管理、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進一步推動我省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快速發展。
2018年4月27日,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在濟南召開。會議提出,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職業院校,為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作出新的貢獻。
同年12月19日,省教育廳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十條意見》,聚焦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
今年1月14日,教育部、山東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啟動儀式在濟南舉行。下發了《關於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意見》,明確了教育部支持政策清單9項、山東省工作任務清單45項。
「十三五」期間,「儘快建成具有山東特色、國內領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成為山東職業教育發展的「主旋律」,奏響了萬人同聲的「大合唱」。
特別是職教高地建設啟動以來,按照「起步成勢、一年成式、兩年成是、三年成事」的節奏和要求,各項工作紮實推進。
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立主要領導擔任職教高地領導小組組長的頂格推進機制,將職教高地建設納入重點攻堅行動,列入督查督導事項,定期督查調度。
全省16市、137個縣(市、區)逐市、逐縣制定實施方案,「一市一案」「一縣(市、區)一案」「一校一案」,步調一致,行動統一,全力助推職教高地建設紮實推進。
全省設立了青島、煙臺、濰坊、德州等4個試驗區,從不同層面和領域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蹚路子。
9月25日,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工作推進會在濰坊召開。省市共建山東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示範區、省「1+X」證書制度試點聯盟揭牌,「5G+產教科融合」高端論壇山東分論壇、齊魯職業院校校長聯席會議啟動。同時,省教育廳、5所高職院校與京東集團籤署合作協議。
改革進行到哪裡,制度就保障到哪裡。圍繞職教高地建設,僅2020年,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等9部門聚焦重點領域,系統設計制定的配套文件就達20項。
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舉措,也是力度最硬、剛性最強的政策支撐,打通了多年以來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和「關鍵點」,創造了一項又一項全國第一。
省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鄧雲鋒說:「我省通過整省推進率先建立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密切對接、與加快教育現代化要求整體契合的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制度和模式,為山東省率先實現區域現代化提供了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和模式,為推動全國職業教育大改革、大發展找準了突破口和著力點。」
「一年來,山東職教高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山東模式』基本定型。當前,全國職業教育會議正在籌備,職業教育法也在修訂,山東的經驗提供了實踐發展支撐,一些成功做法已經向全國推廣。」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日前說。
「十三五」以來,全省職教戰線用艱苦奮鬥、創新創造的精神,在改革發展中一路高歌,在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