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平穩落地
「新高考」有了「山東樣板」
——「十三五」山東教育發展成就綜述之高考綜合改革篇
本報記者:周玉森
高考作為教育的「指揮棒」,每次改革,都影響著教育的每個領域;每次變革,都影響一批人的命運走向;每次創新,都能引發全社會熱議。
山東作為高考大省,也是國家第二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份之一,新的一輪改革貫穿了整個「十三五」時期。自2016年3月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歷經4年,最終改革平穩落地,取得預期成效,為全國高考改革探索了新途徑,積累了新經驗,提供了「山東樣本」。
打破「唯分取才」 搭建升學「立交橋」
在2020年高考中,眾多新的高考招錄形式「驚豔」了很多考生和家長。「強基計劃」首次實行,公費師範生、公費醫學生、公費農科生、委培師範生等繼續實施,加上本科綜合評價招生、高職院校綜合評價招生和單獨招生,以及各類藝體招生類型等,對山東學子來說,考生的升學路徑也不斷拓寬和完善,高考正為考生打造一座四通八達的「立交橋」。
山東省的這輪高考綜合改革方案將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引入高考錄取參考標準,這是對以往「唯分取才」的重大突破。正如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鄧雲鋒在2020年底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所說:「新的高考招生制度對學生的評價不再單純依靠分數,還要看綜合素質。」
以綜合評價招生為例,2020年是山東省實行本科高校綜合評價招生的第五年,操作模式也越來越成熟。在魯試點的綜招高校中,除浙江大學外,均為駐魯高校。今年的綜招政策較往年發生了不少變化,各試點高校對考生高考成績佔比要求均有所提高。記者了解到,不少高校還大幅增加了綜招計劃,10所高校共計招生近2000人。
比如,山東大學今年綜招專業分為4個組別,共23個專業,比去年增加了8個專業,具體招生專業也進行了調整。「『新高考』改革給了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權。」經歷了前後兩批省市的高考改革,山東大學數學學院教授、浙江招生組組長龍和平這樣評價道。他認為,「新高考」政策下,在招生模式選擇上,高校可以根據辦學定位、選才要求自主選擇招生模式;可以結合本校教學改革,自主確定按專業類還是按專業招生錄取;可以根據專業培養的需要,確定招生選考科目範圍、綜合素質評價使用等。在「三位一體」招生中,高校可以自主確定綜合素質測評內容標準及方式。
為進一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釋放辦學活力,在本科綜合評價招生的基礎上,我省還實施了高職(專科)綜合評價招生,為學生接受高職(專科)教育提供多樣化入學方式。
這一輪高考綜合改革中,山東省圍繞著《山東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山東省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和《關於進一步加強高考綜合改革保障工作的通知》3個主要政策文件,制定了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職業教育分類招生、考試錄取實施方案等16個配套文件,對高考改革作出系統設計,構建了「3+16」的制度體系,從而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整體改革框架。
打破文理分科 「選課走班」讓高中教育多元化
高中階段學校是受高考改革影響最大的教育領域。按照我省改革方案,自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中新生開始,夏季高考考生的考試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數外和考生選考的3科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成績組成,即「3+3」。讓學生自主選擇考試科目,這樣就打破了傳統的文理分科。因此,為滿足不同學生的選課需求,全省高中生全面實行「選課走班」,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劃分,這也對高中的教室和師資等提出比較高的要求。
其實,在全面實施選課走班前,我省各地已經有很多高中開始試行了,濟南三中就是其中之一。「其實,學校的選課走班早在2016年就開始了探索。當2017級高中生開始實施選課走班時,我們學校的選課模式已經非常成熟了。」濟南三中副校長何仲明告訴記者。在「6選3」的選課模式下,共有20種選課組合,濟南三中全部開全。他舉了個例子,2017級的學生中只有5個人選了化學、歷史和政治3科,但學校尊重他們的選擇,全都作出了妥善的安排。
面對選課走班,各地學校也根據自身辦學條件,因地制宜,找對路徑。例如,青島五十八中採取的是「定二走一」的上課方式,也就是把選擇其中兩門同樣課程的學生組成一個班,另外一門課會在每周的固定時間統一進行走班授課。這樣更有利於教師進行班級管理、心理輔導以及作業收發等。據該校副校長吳峰介紹,由於今年學校的高考整體錄取情況非常好,不少高中在新高二選課走班時都改用了「定二走一」的上課方式。
「『新高考』改變了傳統高考的『一刀切』,強調全面性、多元性和個性化的有機結合。這就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在龍和平看來,目前山東「新高考」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不但促進了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增強了高校在招生選拔、專業建設上的緊迫感,而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選擇權,有利於促進學生成才成長,還促進了高中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升級版「等級賦分」 為選考公平安上技術保險
分數轉換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與選課組合一起,被稱為高考改革的雙翼。打破文理科報考後,有些考生和家長對成績構成和等級賦分規則還缺乏科學系統的認識。
今年1月初的一個下午,菏澤一中禮堂內座無虛席,副校長張斌用兩個多小時為到校家長們解讀「新高考」政策,尤其是等級賦分辦法。
「張校長,我擔心孩子選物理、化學的考試難度大。等級賦分後的整體分數排名會不會吃虧?」一名高一學生的家長問。
「賦分之後得到的等級分可能和卷面分不同,但並不是說等級分低於卷面分就吃虧了,因為同一科目等級賦分後,分數排名沒有變。不同科目之間,等級分可以客觀反映出不同考生在相關學科中的相對水平,所有選考科目都通過等級分進行橫向比較,也並沒有吃虧。」 面對這樣的疑慮,已經習慣了的張斌耐心解釋。在他看來,這次高考改革變化很大,考生和家長有一個認知過程是可以理解的。
隨著2020年「新高考」各項政策的落地實施,秋季開學後的家長會上,張斌發現,已經很少有家長再提出關於高考分數轉換方面的疑慮了。
實際上,作為第二批高考綜合改革省份之一,山東的等級賦分政策既借鑑了第一批先試省份(如浙江)的經驗,也結合了我省自身考情進行了科學的優化升級。
記者從省教育招生考試院了解到,相比於其他省份原有的分數轉換機制,山東的分數轉換機制增加了轉換後成績區間解析度,降低分數過度合併對高考高厲害性選拔考試的影響。此外,分數轉換實施中嚴格分數數據質量控制,實行兩個工作組雙流程獨立處理模式,交叉比對驗證結果,保障了2020年高考整體工作的順利推進和高考改革分數轉換的平穩實施,正態化分數轉換機制也為第三批高考改革省份提供了思路和借鑑。
四年攻堅「持久戰」 跑贏高考改革「最後一公裡」
高考改革可以說是一盤「大棋」。教學、選課、考試、錄取……每個環節的變革調整都影響著無數學子的求學軌跡。所以,除了等級分數轉換這樣的技術性創新,在考試時間、命題閱卷、招生錄取、政策宣傳等方面,省教育廳等部門也是事無巨細,做了充足的全套準備。
例如外語考試,今年是山東首次將聽力和筆試分開。對於分開原因,據鄧雲鋒介紹,除了減輕考生集中考試的壓力,也考慮到暑期一般都是汛期,我省經常會遇到雷雨天氣,每年都有學生因為天氣原因影響聽力考試。「現在,聽力考試安排在每年的一月份,並且增加到兩次考試,儘量讓學生以平常心對待。」
「改革政策不但要科學合理,更應該得到考生、家長和社會的充分理解支持。否則,只能事倍功半。」記者注意到,在山東省教育廳等部門牽頭下,這一輪高考改革的政策宣傳力度之大可以用「空前」來形容。這樣的宣傳工作也是一場「持久戰」,從2016年政策出臺開始,高密度的線上線下宣傳一直持續到現在。尤其是面向高校招生工作人員、教育行政和招考機構、高中校長教師和家長三類群體,我省組織了多輪宣講培訓,省教育廳和省教育招生考試院還專門建立了高考綜合改革電話應答平臺,向考生和家長解答高考綜合改革相關政策問題,第一時間回應社會關切。
「『新高考』第一年落地,山東沒經驗。尤其是選課組合,考生心裡也沒有底。」據鄧雲鋒介紹,省教育廳去年10月啟動了全新的高考模擬。今年,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局面下,我省又克服重重困難在第二批試點省份中率先組織了高考全流程模擬演練,有50多萬名考生參與。這是我省歷史上僅有的一次全省模擬高考演練。「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提前做到心中有數。」
高考公平的關鍵點體現在嚴控命題和評卷質量。今年考試科目多,怎麼保證質量?如何保證難度合理?據統計,在今年夏季高考中,我省共選聘3000餘名評卷人員。其中,高中教師佔比60%以上。非選擇題部分所有試題均實行雙評制度,從而保證考試的公平評判,減少主觀誤差。
在招生錄取環節,我省根據「新高考」改革需求,對高考報名、選課、考場編排、網上評卷、填報志願,錄取投檔進行了全過程的流程再造提升。尤其針對取消文理科改為「專業(專業類)+學校」志願模式,開發了志願輔助系統,為考生提供計劃查詢和生成志願預填表功能,可使用院校名稱、專業名稱、選科要求等條件定向篩選志願,大大減輕了志願選擇和篩選的困難,提高了填報效率和準確性。在志願填報前和結束前,系統還自動向考生發送簡訊提醒,保證考生能夠及時填報。今年填報志願未出現遺忘和誤填情況,普通類常規批首次志願計劃完成率達99.99%,得到了師生和家長們的廣泛認可。
來源:《山東教育報》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註明來源↓↓↓
山東省教育廳政務新媒體「山東教育發布」(微信號:sdjyfb)
往期精彩回顧
2021年3月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1月4日開始報名我省確定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建設名單《山東省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招生工作實施方案》印發山東2021年藝考招生工作實施方案主要政策變化看這裡原標題:《輝煌「十三五」|「新高考」有了「山東樣板」,改革平穩落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