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正是全球全國人才湧入深圳的內心寫照。
作為全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僅32.5歲,各地年輕人選擇來此奮鬥、紮根,個人命運與城市發展相交融。
從建立特區時不到3萬人口,到現在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成為全國最大移民城市,近5年來,深圳每年保持新增常住人口40萬~50萬人。
今年4月,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招聘的2020屆畢業生擬聘名單中,有19人來自清華北大,其中13人是清北本碩連讀,這陣容堪稱「王炸」。
公開數據顯示,近些年不少清北應屆畢業生選擇了深圳,深圳也成為吸納清北名校畢業生,除北京外,最多的城市,2019年入職華為、騰訊的清北畢業生人數達459人。2019年一年,深圳接收市外高校畢業生入戶人數就達到10.2萬人。
人才吸引力的背後是深圳的前沿機遇。被譽為「中國矽谷」的深圳,本土誕生了華為、騰訊、萬科、平安等8家世界500強。同時,作為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之一,約2/3世界500強落戶在此。
深圳還有一大批「土生土長」的牛企,如大疆創新、大族雷射、比亞迪、華大基因、順豐控股……數據顯示,深圳市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53.4戶,擁有企業159戶,商事主體總量和創業密度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在這些數字的背後,是深圳無限的資源和機會。
「這裡有著最適合創業者發展的土壤。」開辦企業所有事項1天內辦結,參保、公積金開戶等開辦環節全程「秒批」,開辦企業零成本……深圳一直都在提供最優的營商環境,讓創業辦事更簡單。
「在深圳,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舞臺。」王茂林是斯坦德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合伙人,他說 「我一直留在深圳,是因為這裡有非常公開、透明、公平的環境。」在王茂林看來,年輕人更想要一個有競爭性的舞臺,靠技術競爭。「深圳就有這樣的氛圍、規則和人才。」
深圳柴火創客空間創始人潘昊也表示,「我今天的事業也好,今天的路徑(也好),是因為深圳而成就起來的,所以深圳我覺得對於一個Maker而言,它是獨一無二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今年大學畢業的小徐,通過網上投簡歷,在深圳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她通過「i深圳」APP,只跑了一趟就完成了入戶登記,「來了就是深圳人,沒想到成為深圳人這麼簡單輕鬆。」小葉讚嘆道。
「深愛人才,圳等您來」,深圳的愛才並不只是口號。40年來,深圳大力推進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不斷在人才政策、服務、環境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提升引才聚才質量。
深圳人才公園
人才引進,以秒計算。2018年6月,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應屆畢業生接收「秒批」改革,2019年2月將「秒批」改革擴展到在職人才引進、博士後和留學歸國人員引進。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新引進人才28萬人。
「今年我和我的團隊都來深圳了!」2019年政務數據開放大賽的冠軍袁曉輝,被深圳愛才惜才的氛圍所吸引,帶著整個團隊從北京落戶到深圳,「沒想到政府服務如何便捷高效,落戶過程非常順利!「袁曉輝期待今後在深圳有更好的發展。
為讓人才安心搞事業,深圳可謂盡心盡力!
2016年以來,深圳陸續出臺實施「81條」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和人才工作條例等,構成了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同時制定實施留學回國人員創業資助、博士後科研資助、鵬城傑出人才獎、產業發展和創新人才獎、鵬城優才卡等一系列人才配套措施,全方面為人才安居樂業提供保障。
寶安人才園「海歸島」。
努力營造尊才、愛才、重才的環境,是對來深工作的人才滿滿的誠意!
每年的11月1日是《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規定的「人才日」,是為人才設立專門的「節日」。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職稱評定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由直接人才評價轉變為制度設計、優化服務、加強監管,評價人才讓「市場和行業說了算」。
愛人才的深圳經濟特區,從建立之初,全市只有兩名技術員,發展到現今,科技大軍人數超過200萬,全市高層次人才總數超過1.6萬人,留學回國人數超過14萬人,全職院士46人。
「來了,就是深圳人」, 這一大氣包容的城市精神,讓數千萬人奔湧而來,創造了一個小漁村的奇蹟。
不久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2019-2020年度「中國美好生活城市」榜單,深圳榜上有名。
PM2.5年均濃度低於20微克/立方米;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100%;全市159個黑臭水體和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面消除黑臭;深圳建成1090個公園,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87%……如今,深圳人推窗映綠、抬頭看雲、開門見園、四季賞花,「深圳藍」成為城市的新名片。
「當看到這裡有24小時不關門的書店,我就決定留下來。」這是深漂5年的小何選擇深圳的原因。據《2019全國夜間消費研究報告》顯示,深圳城市夜生活指數排名全國第二。24小時書店,24小時便利店等的存在,讓深圳的生活24小時都一樣便利。
沒有戶籍限制,4月起深圳面向在全市居住、年滿60歲的老年人發行頤年卡,可享受免費進入公園、景區,免費乘坐公共運輸等敬老優待。7月,提出打造具有深圳特色「1336」養老服務體系,提高老齡人口的幸福感…不同年齡的人都能在深圳找到歸屬感和幸福感。
頤年卡展示
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深圳努力讓全體市民住有所居。2018年,深圳發布改革文件,提出至2035年建設籌集170萬套住房,公共住房不少於100萬套的發展目標。據統計,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全市住房總量增加至約1082萬套(間),人均住房面積達27平方米;累計供應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住房約50.63萬套。
此外,伴隨著人口出生波峰的到來,深圳也在大力彌補學位短板。各級各類中小學校、幼兒園數量較特區成立之初增長了801%;高等教育從零起步,如今已有15所高校。近5年,深圳累計財政性教育投入2800億元,年均增長20%,總量及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外來務工人員,符合條件者可被納入保障房體系,其子女可享受義務教育。「子女上學、醫保,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在深圳覺得挺有存在感的。」這正是深圳人的共鳴。
【策劃】甘雪明
【統籌】曲廣寧
【撰文】李定
【攝影】魯力 朱洪波 何俊
▽查看系列報導▽
為什麼先行示範在深圳?
【作者】 李定;魯力;朱洪波;何俊
深圳觀察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