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來比特幣的改變是不可否認的。比特幣經歷了大約6個市場周期,催生了一個擁有2000多個競爭幣的二級市場,並為區塊鏈行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已經從最開始密碼朋克和密碼無政府主義的小愛好變成了一種可行的私有化貨幣,足以為那些在近乎崩潰的經濟中無法享受銀行服務和基本權利的人提供重要的經濟命脈。
(Andreas Antonopoulos,圖片來源:Bitcoin Magazine)
有不少人對比特幣這十年的變化有自己的看法,其中就包括Andreas Antonopoulos。他是知名的比特幣布道者,致力於比特幣的普及和宣傳。自2012年進入這一行業之後,Antonopoulos就去往世界各地分享自己對比特幣的看法。《精通比特幣》、《貨幣網際網路》以及即將出版的《精通以太坊》都被譽為是學習比特幣和加密貨幣的必讀書物。
他在加密貨幣領域的影響力是有目共睹的,是公認最受尊敬且最權威的意見領袖之一。在不斷有人暴富的同時,他卻在以另一種形式讓社區變得「富有」,不斷提醒大家比特幣不僅僅是蘭博基尼和土大木(to the moon)的表情包。去年,這位比特幣權威透露自己手裡並沒有比特幣,之後立刻有人給他轉了價值高達160萬美元的比特幣,這就足以證明其在社區的影響力了。
在接受Bitcoin Magazine採訪時,Antonopoulos說明了整個生態經歷的變化,從這些變化中學到的經驗,他還解釋了為什麼經歷了10年的挑戰,比特幣的精神依然存在。
直接一點吧,這十年到底有什麼變化?
Antonopoulos:變化有太多太多了,從哪裡開始說起呢?
我最開始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社區真的很小,聯繫也很緊密,而且非常專注。大家有很多共同的目標,感覺關係很緊密。我記得當時我最想讓人們知道的就是這不只是支付。
比特幣不僅僅是PayPal;它比PayPal更強大。它不僅僅是一個支付網絡。
為了更好地表達這個觀點,我當時把比特幣描述成一個平臺。你必須要這樣想,這不僅僅是比特幣,而是一種更大的東西:區塊鏈。可惜事與願違,我本來想描述出一個更大的東西方便人們去了解其潛力,但接下來3年時間裡,人們開始競相使用『區塊鏈』這個詞,紛紛衝向這個熱點,一切都和區塊鏈產生了聯繫——而事實上很多東西都和區塊鏈無關。所以到了第4年,我又回到了原點,發表了一個主題為《區塊鏈VS胡扯》的演講。
您指的是競爭幣生態嗎?
Antonopoulos:不僅僅如此。還有分布式帳本技術(DLT)、私有鏈、銀行鏈、『假裝這是去中心化的但實際上不是』的生態。他們試圖通過劫持這個行業來接納、擴展和分化——甚至破壞這個行業。
在2013年第一次大會上——也是我參與的第一場會議——這類現象就開始出現了。到了2013年底,這是第四或第五次泡沫,比特幣價格達到了1000美元,這種現象才真正開始流傳開來。
所以說這是一個聯繫緊密的社區,當『鯊魚』開始遊來遊去的時候,所有人都希望分一杯羹,並利用你的影響力賺錢。所有這一切都顯得很蠢很假也很虛偽:『我有個項目,我們要改革房地產行業,我們要改革交易,我們要改革醫療行業。』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是垃圾,純粹是為了牟取暴利。
我不得不換個角度重新思考,試圖分辨出哪些才是真實的,什麼才是真正的『殺手級應用』,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
所以你得出的結論(殺手級應用)就是比特幣嗎?
Antonopoulos:不一定是比特幣,而是跟去中心化的貨幣和去中心化的事物有關。
去中心化才是核心。如果能夠做到去中心化,貨幣本身也可以是殺手級應用。
這就是第一個改變。
另一個改變就是,吸引人們進入這個領域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在這裡找到了一種歸屬感,讓他們感覺自己是屬於這場冒險的——這類冒險違反常規,處於主流之外,十分新奇,聽起來就像是我們是與強大力量抗衡且不被看好的一方。
和同類運動一樣,最終內部都會分裂,有一些人會以『弱者』的身份與『體制內的bitcoiner』抗衡。突然之間,比特幣就變成體制內的了,有些人會說『這是比特幣2.0,比比特幣更好,可以解決比特幣的所有問題。』然後你就看到了比特幣社區的分裂。
您的意思是這個圈子裡的人在『自相殘殺』嗎?
Antonopoulos:因為有些人認為自己必須是弱者,一定要和別人鬥爭。他們就是這樣的性格。當你為之奮鬥的東西突然得到認可,IBM等公司也參與了進來,這個時候情況就變得很有趣了。
也就是說,他們必須找到一個新的「攻擊對象」?
Antonopoulos:沒錯。這就是加密貨幣領域的現狀,充滿了分裂和內部鬥爭,無論是比特幣還是比特幣和其他系統之間還是其他系統內部都存在這樣的情況。
不久之後以太坊就出現了,喊著『我們將取代比特幣,超越比特幣』的口號。接下來,在你開始了解以太坊之前,就出現了不下5個版本:『以太坊太保守了,我們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這就是託洛茨基(史達林主義的反對者)現象。在革命開始的幾周內就出現了反革命運動。有些革命分子就是閒不下來,這也不是壞事:有原則、有理想、有政治信仰。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侵略行為,是虛偽的表現。但說實話,在過去的4年時間裡,在我認識的一些反對這臺新機器(比特幣)的人裡,大多都是出於善意的。
這就像是兩面作戰,一邊要和外界對抗,一邊又像是在和自己對抗,對嗎?
Antonopoulos:是的,這是非常典型的人類行為。諷刺的是,對於那些局外人來說,我們都是怪胎。他們不可能會去區分那些對商業有利的怪胎和對商業不利的怪胎。我們都是怪胎。因為這套體系已經存在了數百年,你不可能說來就來,說變就變。
當然了,每個面臨改變的系統都會這麼說。有一個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到了某一天,會出現一場強烈的衝突,『這套體系』會對那些試圖顛覆它的人發起強烈反擊,但這一天還沒來。
有意思的是,當他們開始反擊的時候,他們不會認為Bitcoin Cash(BCH)和比特幣、比特幣和以太坊、以太坊和瑞波、門羅和Zcash之間有什麼區別——在他們看來,我們只是一群奇怪的無政府主義者,試圖幫助恐怖分子和毒梟破壞金融秩序。他們根本不會區分。他們會反擊我們所有人,而這恰恰就是最好的團結時刻。
一旦遭到外部攻擊,每個人都會為了共同利益團結起來,大家又再次成了朋友。這一點在任何分裂的國家都可以得到印證,一旦外部敵人出現,內部就會成立統一戰線。
說到外部力量,您是如何看待政府在這一領域發揮的作用呢?尤其是北美地區。我們看到的是正確的發展方向?還是僅僅為了炫耀?
Antonopoulos:我認為這不重要。這只是一場浮誇的表演。他們想讓自己顯得與時俱進,顯得支持商業支持創新——這都是一派胡言。首先,這些系統還沒有產生足夠大的影響力,還沒能擾亂現有的行業,真的到了那個時候政府就會開始調整戰略,知道自己的生計在哪裡,知道誰在買單。而我們不是為這一切買單的人。
到時候我們就會感受到非常直接的敵意,看到很多虛假信息。目前,他們只是扮演了寬宏大量的監管者的角色,冷靜而體貼,並不想阻礙創新。這都是演戲。沒有任何意義。
在美國,這種分裂的狀態更加明顯——因為這裡有15家聯邦監管機構,50家州監管機構,有些機構會說『我不想要這個東西,你來負責監管!』另一些機構會說『這是我們的地盤!你出去!』同樣的事情正在全世界上演。
有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
Antonopoulos:這真的重要嗎?這不是政府的地盤。
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中,算法創造了治理機制,而它首先顛覆的就是監管。
這種模式早早地顛覆了監管機構:『我們是按照這種方式進行管理的,我們不需要被一些機構和委員會監管。』人們認為我說這些是在質疑他們的權威。其實我不是在質疑他們的權威;他們是權威的所有者。我只是在質疑他們執行這種權威的能力。
您是說沒辦法確定是否真的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讓他們執行權威?
Antonopoulos:是的。
所以您認為這個領域不需要監管?
Antonopoulos:當然。
它早就已經被監管了;監管它的就是數學。這種監管模式存在高度確定性,是可預測的。在這個系統中沒有統治者,但並不意味著這裡沒有規則。這裡有很多規則,有很多具體的規則。
這裡沒有搖擺不定的人治。人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不需要監管加密貨幣,這並不意味著加密貨幣不需要被監管,而是因為它已經被監管了——監管它的是算法。
如果你希望讓算法來承擔監管職責,這裡就是你的遊樂場。如果你想要人治,我們已經有這樣的體系了。這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事實上,這是我們試圖解決的問題。
我會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來看待這個問題:今天在管理中的大多數機構基本上都是工業化時代,也就是工業革命的產物。這就意味著它們誕生於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這裡已經無法繼續擴張,因為在一個地方打個噴嚏都可能在另一個地方引發颶風。
我們之間的聯繫實在過於緊密,以至於無法通過人治和人為決策的方式來管理不同的地區。如果你試圖接納工業時代的治理模式,並且想要擴大規模,組成更大的聚集區——歐盟、俄羅斯聯邦、美國——不久之後它們要麼就會出現腐敗行為,要麼就會變得很冷漠,要麼就無法或者很難進行決策,因為它們無法擴大規模。
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我們不僅僅需要它們擴大規模,還需要它們擴大到足以跨越國界的規模。這聽起來很可怕,因為到時候就只剩下一個世界政府了,如果我們自己國家的政府都行不通了,那麼跨國政府該有多糟糕啊?我們需要一個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工業革命已經不再適合我們。這就是我對這些體系的看法。
一旦政府意識到這是一場遊戲,一場足以改變治理模式的遊戲,我認為我們就會看到一些完全不同的回應,我們可能會面臨阻礙。
還有一件事:我認為我們高估了政府對(區塊鏈)的興趣。他們的問題太嚴重了,跟我們所做的事毫無關係。美元有自己的問題,而且非常多。
很多人認為比特幣ETF的通過可以帶來很多機構投資者和資金。但其實比特幣ETF不是比特幣,是一種類似於合約的東西。您認為比特幣ETF或者期貨是否與比特幣的理念背道而馳呢?
Antonopoulos:這是兩種完全對立的東西。因為你說的東西是中心化的託管人給你的一小部分所有權。你仍會受到貨幣波動的影響。你和那些持有私鑰和直接擁有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的人不同,你沒有任何自主權,不能參與投票,也無法進行獨立的交易驗證。加密貨幣應該是一個直接可參與的系統。
當你投資ETF這類二級市場時,你沒有直接的參與權。你只是二等或三等公民,得到的權益是有限的。
剩下的權益在哪裡?在託管人手裡。他們有權決定哪個分叉才是正統,你不能。他們有權為下一次軟分叉投票,你不能。他們有權決定你是否要切換到其他幣種,你不能。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摧毀加密貨幣。
如果這和投資有關,那麼參與的投資者越多越好。但這並非與投資有關,和技術有關。把這麼多人帶入一項技術,尤其是這項技術還沒有準備好承載這麼多人的時候,這麼做有百害而無一利。
當AOL(美國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進入網際網路領域的時候,AOL說這是「黃金時期」,網際網路說這是「黑色星期一」。因為AOL在網際網路發展正好的時候,在這個領域出現了通用標準和應用時,帶來了300萬個什麼都不懂的菜鳥。一切都失控了,因為網際網路還沒有為大規模的用戶做好準備,也沒有準備好承載那些不適應這種新文化(300336,股吧)的人。
您曾經提到「個人銀行」的概念現階段看來不切實際,因為存在用戶體驗、實用性和技術問題。那麼是不是只要我們有了更直觀地設計和更安全的應用,我們就會見證更全面的普及呢?
Antonopoulos:我們不會看到全面普及。到時候,我們應該能夠幫助那些真正需要這項技術的人。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這項技術。世界上大約5%到10%的人口生活在民主制社會中,在這裡,機構和銀行能夠正常運作。我們就是這群幸運兒——我們不是這項技術的目標人群。從長期來看,我們需要這項技術是因為我們的民主制正在迅速瓦解,但短期內我們不需要用比特幣來買咖啡。
那麼,從長期來看,開發者和教育者應該做什麼?社區應該怎麼做才能實現加密貨幣的迅速發展?
Antonopoulos:首先,必須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比特幣,不要把它『推銷』給那些不需要它的人。並不是所有人都已經準備好或者應該參與這個系統,對吧?我知道我們已經向很多人介紹了比特幣。我的朋友們都參與進來了,或許他們也會參與投資,或許他們會因此感到開心,但也可能會不開心,這是一把雙刃劍。
但真正能夠被這項技術影響的是這60億人:他們不能享受正常的銀行服務。對於他們來說,比特幣就代表了人權,尤其是最基本的保護權,讓他們不再受到腐敗機構的迫害。這就是權力所在:它賦予了人們自由。
那麼未來是否有一天,所有人都會需要加密貨幣呢?
Antonopoulos:當然。
您認為到了那一天,加密貨幣會以私有化還是國有化的形式存在呢?
Antonopoulos:都有可能。可能是每一種你能想到的形式:國有的、私有的、政府發行的、私人發行的。我認為,從本質上來看,國家發行的加密貨幣屬於『公事公辦』,不會改變什麼。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中心化的控制,而政府發行的加密貨幣絕對是中心化的。
而且他們也不可能發行一種總量固定的加密貨幣,對嗎?
Antonopoulos:確實。而且也不會是一種他們無法審查或者控制或者核實身份的加密貨幣。因為監督在他們看來是最重要的。
因此,這一切都可能會發生,只是可能會變得無趣。因為更有意義的是一種公開的、無國界的、中立的、抗審查的全球性系統,它能賦予人們選擇的權力。
比特幣就是無國界的,沒有中心化的控制權,把購買力和投票權還給了普通人。
Antonopoulos:我認為想到比特幣,人們就會想到政治立場。這是因為,比特幣就像一面鏡子,你總能看到你想要看到的東西。然而,它和馬克思主義或者資本主義都毫無關係。它就是加密貨幣。其有趣之處在於,馬克思主義和資本主義等體系都是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被創造出來的,是工業革命的產物。
而比特幣是後現代的產物。它無法進入現有的任何系統,因為我們正在試圖創造一種新的系統,一種能夠重新定義治理模式的系統。有些人把它看成是馬克思主義,有些人把它看成資本主義,有些人認為是自由主義,還有人覺得它是無政府主義,這是因為他們試圖給比特幣貼上傳統的標籤。
你必須重新創造一個標籤。比特幣是資產?是證券?是貨幣?是股票?都不是,比特幣就是加密貨幣。加密貨幣是什麼?這是一種全新的事物,和上述所有概念都不同。它同時擁有貴金屬、證券、股票、合約和貨幣的特點,但又不屬於其中任何一種概念。
寒冬已久,巴比特為大家準備了大大大大大大禮包,幫助你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昨天公眾號推出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想送點東西給大家,唯好運和智力不可辜負!一文,在該文章下留言點讚前十名的粉絲會收到巴比特為你們準備的禮物哦~如果智力過硬,也可以來參加錦鯉猜謎活動,數萬壕禮等你來拿,現在點擊圖片即可查看「巴比特錦鯉」活動詳情哦~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巴比特資訊。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潮 HZ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