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第十五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年會成果文件(一)
12、我們再次強調,受公共衛生危機和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群體為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因此,構建彈性城市的核心是優先制定應對空間、社會、經濟和文化隔離的政策,目標是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13、應鼓勵立即採取行動,為最弱勢群體提供更好的社會保護,並提供經濟適用的可持續性住房、城市服務和基礎設施。戰略行動包括實施綜合性城市規劃和設計政策,加強城市的財務可持續性,以及提高各利益相關方的治理能力。
14、從中長期來看,政府必須採取措施,力求實現產業多元化,同時確保具有彈性、包容性、性別平等的綠色經濟復甦。
15、生態可持續引領城市繁榮,反之,生態破壞導致城市衰敗。建設生態城市是創建全球卓越城市的良方。
16、如果城市能夠利用「城市水文氣象、氣候與環境綜合服務」帶來的多重效益,則有助於為快速城市化,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和其他危機做好更充分的準備。譬如,通過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以提高城市彈性,通過城市長期規劃以提升城市可持續性,通過基礎設施跨領域服務以提升基礎設施效率,通過整合和發展高效服務以實現服務連貫性,通過合作夥伴關係和風險溝通以增強應對風險的能力。
17、為制定堅實可靠的城市彈性計劃,應高度重視預判能力、面向未來的研究和長遠戰略,同時應實施早期預防。越早為提高城市適應性進行投資,將來用於風險處理和危機管理的成本就越低。
18、應建立切實可靠的數據和創造易於實施的工具,以提升預測能力和改善決策過程,藉此制定長遠的政策和戰略。通過跨學科合作聯結科學界與地方政府非常必要。
19、城市風險管理中的零星方法造成了相關知識和行動呈現出嚴重的差距或重疊的問題,阻礙了能夠應對當前和未來風險的綜合性城市風險管理系統的發展。我們需要轉變,要更廣泛地了解風險,並更多地依據環境背景來定義風險,這需要我們有一套系統化的風險處理方法。該方法要同時考慮城市風險、城市脆弱性、風險影響和應對能力各個方面,並更好地理解各級聯動和複雜的相互作用。如此,方能實現有的放矢的城市治理。
20、我們認識到全球夥伴關係運動的重要性——《創建彈性城市2030》(MCR2030)是基於「創建彈性城市」活動過去十年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而創立,將為城市提供彈性路線圖、相關工具和知識指導、在線監測與評估工具,以及市場平臺。
21、我們重申,包容性多邊主義在幫助全球城市和社區進行刻不容緩的能源轉型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必須確保邁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合理公正,在這個過程中,必須為高排放領域的工作者提供轉型所需的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更清潔、綠色能源領域的新技術,以便過渡到新的工作崗位。
22、我們需要在人居環境領域建立創新的治理模式,尤其是在空間規劃上。我們需要加快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通過恰到好處的生物氣候設計、消費和採購標準,藉助城市創新促進就業和商業發展,並為年輕人創造有助於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創業機會。
23、循環經濟注重三項關鍵原則:從產品和城市系統出發減少廢棄物和汙染;儘可能延長材料的使用周期並保持其價值;圍繞城市打造可再生自然系統。
24、在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著眼於構建以人為本的未來城市,直接與城市居民建立聯繫,對沿海城市和大型城市尤其如此。構建適應性強、韌性良好的未來沿海城市這項工作掌握在所有利益相關方的手中,他們擁有共同的抱負,創造出取之於海洋且與海洋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生活方式。
25、為了解決海平面上升等其他複雜的發展問題,需要採取周全的綜合方式。遺憾的是,將不同問題分割開來並單獨處理的趨勢依舊持續。因此,我們需要使多邊主義重回正軌,將其作為全球應對多邊主義危機的措施之一。
26、按照藍色經濟的理念,有朝一日,國際社會的積極性可能被調動起來,對源於自然的和可自由獲取的公共物品給予真正的重視。我們應在海洋治理中秉持兩個原則:使用者付費和受益者付費。
27、增強建築物的適應性對抵禦大流行病發揮著重要作用。政策幹預措施應包括:充分利用因大流行病而閒置的城市區域和建築物;啟動重要的低收入保障性住房計劃和商業零售重整計劃,將其作為經歷大流行病後恢復社會公平和經濟復甦的措施;支持自然通風和混合通風相結合,提高機械通風能力,並提高通風系統中室外空氣的比率。
28、我們認識到國際標準(例如國際電聯制定的標準)對於指導信息通信和數位技術的實施的重要性。儘管技術進步是加快城市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但是,可負擔的網際網路連接仍是重大難題。國際標準能夠向城市利益相關者提供具體的指導,譬如,如何優化城市基礎設施,改善低成本信息通信技術的可及性,提高城市的能源效率和循環性,以及實現疫後綠色、包容性復甦。
29、為了確保能提供具有彈性的基礎設施,我們必須強化地方政府使用政策權力的能力,讓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以安全、持久、包容、可持續的方式發展。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和基礎設施系統運營者必須提高使用綜合資產管理策略的能力,以確保獲得充足的資本投資,做好基礎設施的運營與維護。
30、打造具有彈性的未來取決於四部分基礎結構——即人類、自然、水和建成環境——的高效生物整合。所有人類活動和人類系統都必須以生態為中心,並以生態學為指導。建成環境必須和人工構建的生態系統一樣,模仿並複製自然生態系統的特性。技術系統必須改革重塑,為所有人提供生態系統服務。
31、我們呼籲在全球範圍內開啟綠色發展革命、城市革命和文化革命。國際社會必須共同努力,加速貫徹落實以《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代表的全球公約和議程,減緩和遏制生態災難和氣候災難。展望未來,制定《2030年後綠色革命、健康星球議程》和採取果斷行動都事關重大,關係到實現全球綠色轉型,為全人類贏得充滿希望的未來。
重要通知
第十六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年會首場預備研討會預案
時間:2021年1月15日16:00 – 18:30(北京時間)
主題:國際綠色範例新城倡議:採取更有力的行動,實現健康、彈性與碳中和的城市
形式:在線會議+網絡直播
語言:中英文同聲傳譯
研討會將邀請知名專家、地方政府代表與企業代表演講對話,與IGMC夥伴交流互動,重點分享範例新城倡議與標準的進展動態,及其在促進實現健康、彈性與碳中和城市方面的策略、方法,交流城市規劃設計與建設等方面的先進技術與成功經驗,為地方政府、投資機構和利益相關方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議和解決方案,採取更有力的行動和更緊密的協作,大力提升城市健康、彈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共同落實碳中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