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獻給教師節)
軍校歲月終身難忘,母校恩師指路明燈
文/鐵五師/王新明
1975年金秋十月,經過推薦,選拔,考試,政審,來自鐵道兵各部隊的80名優秀戰士,肩負著祖國的需要,帶著幾十萬鐵道兵戰友的重託和希望,來到了石家莊鐵道兵學院第五期第七學員隊(機械系)報到。啟航、&34;,我們的軍校生活就從這個時開始。
軍校學習的歲月,每一天、每一刻都是難忘的,幸福的,值得我們終生回味的。我們第五期第七學員隊(機械系)分成二個區隊,每40個人為一個教學班(或者說區隊)。報到後,來不及遐想和休整,當天就領了一大堆書和書包、筆記本以及學習用品。緊張的專業技術學習和軍事訓練從第二天就開始了。每天早上5點,星星還高懸在天上,軍號聲聲,我們就龍騰虎躍,英姿颯爽,神速起床,軍容齊整,一天緊張的學習和訓練就開始了。清晨第一項,就是在區隊長帶領下,每天清晨的一萬米長跑,同學們從學校操場出發,途徑大操場、遊泳池,打靶場,兩平方公裡的校園整整跑一大圈,冬天口吐白氣,夏天汗溼衣裳,80名學子從不缺席,個個生龍活虎,強身健體 ,天天如此。晨跑完完後,緊接著在練兵操場一小時軍訓,齊步,正步,跑步,方隊,軍訓場內,軍姿威嚴,步調一致,一二一,喊聲不斷,每個動作練得是那麼的標準,自強自立自信的軍人姿勢,每一個單兵教練的分解動作,多次反覆練習。大地藍天白雲都在看,似乎在說:七學員隊鐵道兵學員的動作好標準,同學們個個好神氣。天天練,百練成鋼。吃完早飯,我們系兩個區隊,在兩位區隊長的帶領下,向教室進軍,沿路行走,整齊劃一的方隊,天天早上迎著朝陽唱著: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歌聲響徹校園,方隊在前進,如同閱兵。這英姿颯爽的一幕,四十多年過去,依然歷歷在目。上課前,五星軍帽整整齊齊掛在後面掛帽架上,教員一聲:&34;,大家響亮的回答:&34;。上午4節課的教學就開始了。軍官教員那嚴整的軍容,授課時那精準的述說,那刷刷的粉筆聲,幾節課下來,4塊大黑板寫得滿滿的,我們大家聽課那聚精會神的神態是那樣的專注認真,坐姿端正,胸挺腰直,目視黑板,洗耳恭聽,一幕幕就像電影一樣時常在腦海裡顯現。&34; 是教員秉承的準則。我們的課堂作業做得是那樣的規範標準。
下課休息時研究試卷後排左一作者王新明
現在我給孫子看後他驚訝得:&34;!轉發給現在的大學生群看:他們不敢相信,怎麼有這樣的功夫啊!這就是我們當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一絲不苟的結果。每二節課後的20分中間休息,是我們學友們最開心的時候,我們下到教學樓下的小花園,大家春風滿面,笑容滿面,互相親切的交談,還相互交流學習體會。同時還留下了我們珍貴的身影。(見照片)。下午又是4節課,照樣分秒必爭的聽課,作業,討論,實習。晚上2個小時的晚自習,教室裡靜的鴉雀無聲,只有筆尖在跳躍,只有腦袋在思考,大家像吸管一樣,把知識吸入大腦,大家一門心思集中一切精力全用在學習上,沒有浪費一分一秒,沒有談情說愛的(都是男學員),沒有胡思亂想的,學習學習再學習,努力努力再努力,是同學們當時的自覺行動,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十分濃厚,為今後工作儲存能知識和技能。為今後服務部隊基層,每個同學使出渾身解數,努力掌握機械專業技術知識。早中晚三餐,我們兩個區隊也是一路行軍一路歌。80個同學一起就餐。在餐廳裡大家歡聲笑語,坐在八人的方桌上,吃得是那樣的香甜。晚餐後的自由活動,更是令人難以忘懷,操場上,器械操場上,籃球場上,我們大家個個生龍活虎,陳慶華呂久勝等同學那投籃的英姿就像喬丹一樣;全校歌詠比賽,七學員隊(機械系)80個人臺上一站,陳慶華學友一指揮,我們唱得頂呱呱!聲音洪亮得也不知道有多少分貝。在實驗樓裡實習,同學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拿著電工工具,就開始電路板接線;在發動機教學機前,學員們看零件、看結構、看運動聯接,看間隙調整,看零件間的力學結構;在機械製圖室裡,我們繪圖,做模型模具;在校園試驗場內,我們駕駛機械、駕駛汽車,真正做到理論過關、操作過關、排除故障過關。教授們現場指導,大家的動手能力不斷提高。在《工程機械》、《路基基礎工程》學完後,學員們在教員的帶領下,來到石家莊儲煤場,駕駛操作推土機、鏟運機、裝載機、挖掘機作業,理論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十分難忘到正定縣的軍事拉練和軍事演習。在正定二個星期的日子裡,軍愛民來,民擁軍。學員們動手打掃房前屋後,清理馬圈豬欄,大家不怕髒不怕苦。爭先恐後的幹活。留下了十分難忘的好印象。回到學校,房東為了感謝我們,還寄來了繡花鞋墊。我們80個人都到學校附近的農村收過小麥。那一望無際的黃燦燦的麥子,我們每人割兩行,一上午沒割完。流下的是汗水,得到的是鍛鍊。還記得那個早上洗漱的洗臉間,80個人的牙刷要一律朝右,毛巾要在一條線上。80個人同時洗刷那聲音像一首歌:刷刷刷,我們一起刷……。一日生活制度的嚴謹,使我們養成了快速,規矩,認真的生活作風。講實話,我們上學前大都是文書,材料員,統計員等連隊後勤人員。剛到學校,還真不習慣那十分苛刻的一日生活制度。早上5點起床,十分鐘內要穿好衣服,折好被子(被子要折成豆腐塊)上個衛生間,就要飛快的跑到樓下操場,在二樓過道的穿衣鏡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軍容風紀是否合符標準。要不被人照相,看電影時那幻燈裡就把自己曝光了。十分鐘,一瞬間要完成這些事,動作不利索,真來不及。出操,上課,吃飯,打掃衛生都是以方隊出現,比閱兵部隊也有過之而無不及。書包要左肩右協,掃把都一律扛在右肩。星期天出個校門也得有通行證,而且每個小班才2張。記得76年打倒&39;,學校組織去石家莊市裡遊行。千軍萬馬一出校門運河橋至到市展覽館,沿途群眾一看我們的方隊就無一不說:他們是軍事院校的。我們七學員隊一路走的正步。威武雄壯。路人無不點讚。80個學員,如同一個人,齊心協力齊步走,走出了我們後來的正規人生。我們每個星期天都是很忙的。七學員隊有17畝菜地。星期天上午,我們大家在菜地裡耕耘,翻地播種除草澆水,汗水換來豐收的蔬菜,壯實的花生。記得第一年春節大家都分了一袋炒熟的花生。星期天下午,就要搞個人衛生,洗衣服,洗床單,理髮,洗澡。洗澡場裡,將軍和士兵,幹部和學員,光溜溜泡在大澡池裡,出一身汗,衝一個澡,也就換來短暫的舒服和輕鬆。
作者王新明在製圖教室繪圖.png
我們的學習任務十分繁重。《發動機》、《工程機械》、《機械修理》《機械製圖》、《材料力學》、《電工學》、《鐵路路基工程》、《隧道施工機械》等30多本書的知識,本科教學的全過程要壓縮在2年多完成,然後一年時間回部隊實習去運用消化,每天10個小時的上課,做作業、複習,強行軍式的向我們灌。真的很累,很苦,也許這就叫苦就是人生。吃得苦中苦,方為科學人。難忘我們的恩師,個個認真負責,毫無保留的把知識,把人生真諦,把高尚道德情操教給我們。牛教授的數學課講得是那樣的精細,邏輯性是那樣的嚴密,板書又是那樣的秀美;製圖的翟教員,雖然他有可能他不是正規院校畢業的,但他畫起圖來,直,圓,三角,梯形手到粉筆一到,線條就象列印出來的一樣。我還保留了一張在製圖教室畫機械製圖的照片。製圖課上得有聲有色。大家把圖畫好,又用橡皮泥把圖做成立體模型。機械力學老師,給我們的印象特深,他智慧的腦袋上只有一些嬰兒般的頭髮。他記憶了幾千個機械力學公式。講課也是口若懸河,力學公式倒背如流。講機械課的陳敬城教授,盧博士,知識之淵博,講課之到位,吃苦性之強(在青海實習盧博士也一身油泥和我們一起修車),陳敬城教授後來專搞進口機械修理,還來過十五局,我接待了恩師。還把二處的幾臺D85推土機給他專營的修理廠。收穫知識的時候,是去青海實習的三個月。基礎知識學完了,技術基礎知識學完了,機械理論知識也學了一大部分。我們開門辦學去青海十師。背起背包,踏著去西寧的火車,到西寧後,又坐了幾個小時的汽車就到了目的地。我們的第一課實習科目四人一小組,一臺大型推土機,鏟運機,裝載機,從解體到每個部件檢驗修復到最後組裝修復。最後發動機械,開出修理車間整整幹了20天。大家爭先恐後鑽油底殼,卸發動機,卸底盤後橋,去車間檢驗活塞活塞環連杆曲軸等,去車削刨磨床上去修復這些零件。一身油,一身汗,渾身是勁,滿腦子裝進真才實學。關角隧道裡的實踐,從壓風機房到隧道通風機9655鑿巖機抽水機配電箱深井泵等大家全都在隧道裡值一夜班,寫一天日誌,觀察隧道機械運轉情況,摸遍每個零件,知識就像釘子一樣釘在腦子裡。40多年後不看書本,我們都從發動機氣缸蓋一直到每個部件說的明明白白。連那些零件的公稱尺寸都還印象深刻。後來80名學員成為部隊(鐵建)的機械設備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我們感恩當時這種邊學邊幹邊實踐的教學方法。在關角隧道的星期天,我們六班全體同學還爬到關角山頂上,海拔3000多米,還缺氧,那時年輕身體棒,一點問題都沒有。在山頂坐了2個多小時。看著旱賴在嬉戲玩耍談情說愛。我們眺望山腳下的路,好像在說:我們的路在哪裡?我們的路在腳下。在奮發圖強的歲月裡。一九七七年十月,正是瓜果飄香,五穀豐收的季節。我手捧著鮮紅的畢業證書,載著軍事院校給我們的知識和智慧,帶著母校對我們的鼓勵和期望,帶著同學們的留戀和不舍,我們背起背包,提著行李,奔赴鐵道兵各部隊,去高原,去邊疆,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校時,我們是戰友是同志是兄弟,離校分別時沒有眼淚,沒有悲傷,只有壯志凌雲,只有豪情滿懷!汽笛一聲,火車起動,我們的軍旅人生開啟了新的航程……。
四十年後重聚母校.jpg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