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必須要先過語言關,這樣才能增加成功的機率。
韓國球員孫興慜當初到德國求學,哦不,是求球,在漢堡的第二年,還沒打上正式比賽,他就能用德語和範尼交流,再後來和範德法特交流也非常通暢,可以這樣說,基本上就是一年學會了德語。就是現在,只要是德國媒體,看到孫興慜從來都是德語提問。
而董方卓在比利時安特衛普時期,因為是從曼聯租借過去的,但他始終都不會荷蘭語,那時候他和孫興慜的年齡應該是相仿,荷蘭語或者英語都是一點不會,當然了,最後他的失敗也是令人惋惜。
記得前段時間,禁區殺手荷蘭人範尼斯特魯伊在採訪中說,當時孫興慜還是個孩子,然後去德國前只會一些簡單的英語,德語則完全是零基礎,然後就在家對著電視看海綿寶寶自學,大概就是一年後吧!孫興慜竟然能和範尼有超過一小時的交流。
對了,這裡解釋一下,荷蘭語之於德語,就好像四川話之於國語(Mandarin),臺山話之於廣東話(Cantonese),所以不管是範尼還是範德法特這些荷蘭球員,來到踢德甲聯賽,根本不存在語言障礙,但是對亞洲球員來說,就截然不同了。
可能有些球迷就不是很高興,認為孫興慜去的時候是去念高中,每天要上課啊!做作業那種,還有同學可以一起侃大山,而董方卓則是去踢球的,訓練完就回自己家睡覺去了。
其實,為什麼有的留學生出國好幾年,日常英語都講不順溜,有的人沒出過國,英語講的卻挺好,功夫還是在平時啊!當然了,我們不能否認,學語言絕對有天賦這一說,有的人會說好幾國外語,但平時也就是吃吃玩玩,真是羨慕嫉妒恨啊!
當然了,現在時代不同了,董方卓那時候,職業球員文化都很一般,也沒有成熟的經紀團隊。 今天咱要是有個中國孩子能被曼聯相中,並且在比乙拿個射手王,那何止外語老師,各種營養師、體能師、按摩師、翻譯肯定都配的足足的,說不定記者都天天跟著拍呢!
不過話說回來,留洋比想像中的要艱苦的多,武磊這一路走來,大家也都看到了,還是在中資球隊,遇到了多麼大的困難。所以,我們也不必苛責董方卓,他始終都是留洋起點最高的中國球員。我只是希望再出去的中國年輕人,要重視語言關,能有更多的中國球員旅歐成功,讓中國球迷能在歐洲五大聯賽中看到他們的身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