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昨天下午,建築路溪南公館地下室負一樓內,數名物業工作人員在安裝的小型餐廚垃圾處置設備前忙碌著。溪南公館餐飲店中午產生的餐廚垃圾正源源不斷地送到這裡,工作人員將餐廚垃圾送入處置設備的投料口,經過油汙沉澱、粉碎打磨、烘乾發酵等多道程序,原本沒人要的餐廚垃圾就變成有機肥料。
從濱湖區城管部門了解到,這套日處理量達2噸的餐廚垃圾處置設備,是濱湖區首個在綜合體內設置的小型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實現了餐廚垃圾的就地處置。從溪南公館物業處得知,綜合體開業至今餐飲業生意紅火,目前總計有20餘家餐飲單位在綜合體經營,平時的餐廚垃圾日產量1噸左右,節假日要超過2噸。在沒有安裝餐廚垃圾處置設備以前,餐廚垃圾都要委託收運單位上門運輸,不僅麻煩,而且在運輸過程當中還有可能出現拋撒滴漏汙染路面現象。此外,一旦收運單位出了問題沒辦法上門及時收運,堆積在綜合體內的餐廚垃圾就會發臭,散發異味。而現在有了這臺設備,餐飲單位的餐廚垃圾可以實現日產日清,不會出現隔夜清理的亂象。
為了確保該小型餐廚垃圾處置設備的規範運轉,物業與餐飲企業約法三章,禁止在餐廚垃圾內投放塑料、金屬和玻璃物品,避免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受損。目前該餐廚垃圾處置設備運轉良好,餐飲企業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基本可以實現自行處置,就地解決。
濱湖區城管局環衛管理科科長譚文龍表示,餐廚垃圾的收運處置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難題,以前餐飲企業的餐廚垃圾很多都委託給無經營資質的「遊擊隊」處置,不僅會造成路面拋撒滴漏,而且餐廚垃圾經常「去向不明」,增加了食品安全隱患。濱湖區從餐廚垃圾終端處置設施建設入手,從2017年開始布點建設全區餐廚垃圾處置站,目前日處理量達50噸的餐廚垃圾處置站已經建成,分別位於胡埭、馬山和榮巷,基本能夠解決這三個地區餐飲企業的餐廚垃圾處置需求。前期由於相關職能部門加強了餐廚垃圾從收集、運輸、儲存到處置的各環節的監管,禁止無運輸處置資質的單位上門收運餐廚垃圾,一些餐飲單位的餐廚垃圾沒人收,企業無法正常經營,紛紛找到環衛部門要求上門收運。包括綜合體、學校、企事業食堂在內的60餘家單位均與環衛部門籤訂了餐廚垃圾收運合同。
根據無錫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意見的相關規定,千人以上、餐廚垃圾產生規模較大的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學校、醫院、工廠等企事業單位,必須自行建設小型餐廚垃圾處理設施,目的就是為了減少餐廚垃圾的流轉環節,減少路面汙染,實現垃圾就近處置消納。目前,濱湖區溪南公館已經建成了首個小型餐廚垃圾處置設備,今後該做法將向全區進行廣泛推廣。
(藍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