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個22歲女孩來就診,自述尿液發黃,尿中有少許泡沫,要查尿常規,不做其他檢查。很快尿檢結果出來了:尿蛋白+,沒有紅細胞和白細胞。她媽媽問這個結果意味著什麼。我告訴她倆說有可能是腎小球腎炎,讓她再查一個尿蛋白肌酐比值。最後結果,尿蛋白肌酐比值升高。
腎臟就像一個"篩子",全身的血液每天都要流經腎臟過一遍"篩子",精華的物質保留,代謝廢物如同雜質被篩除。如果用篩子篩糧食時地下出現許多糧食,那就意味著篩子破了。蛋白尿就是 "地下的糧食"。尿蛋白陽性就意味著腎臟有損傷。一般來說,尿蛋白量越大,腎損傷就越嚴重。當然,某些非腎臟損傷的情況也可能會出現蛋白尿,比如劇烈運動後、高熱、寒凍、腎靜脈畸形、尿液被血液、膿液、精子、陰道分泌物汙染等,但這些情況較少見,而且易被識別。蛋白尿是腎損傷的結果,同時,又是加重腎損傷的原因。蛋白質從腎小球漏出後,腎小管還要回吸收,漏出的越多,腎小管的負擔就越重,大量的蛋白尿會導致腎小管壞死。所以,千萬不要忽視蛋白尿。
大量的蛋白導致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腫,但不太嚴重的蛋白尿一般沒有症狀,僅表現尿中有泡沫。蛋白尿的檢測方法有:1、定性:也就是尿常規,簡便易操作,可以區別有(+)或者沒有(-),也可以用1+~4+來大致反映量的變化,但量不準確,而且容易出現假陽性,一般做篩查。2、尿蛋白定量:留24小時的尿液,測尿蛋白的含量,由此計算出24小時的尿蛋白排洩量。量化比較準確,是判斷蛋白尿的金標準。缺點是操作比較麻煩,如果尿量提供的不準確直接影響檢驗結果。而且不太敏感,小量的蛋白尿可能測不出來。3、尿蛋白肌酐比值:隨機留取尿液,同時測尿中蛋白質含量和肌酐含量,然後進行比值。操作簡便,而且能量化,敏感性較高,尿中有少量的蛋白就能檢測到。是目前推廣的尿蛋白檢測方法。比如5年以上的糖尿病人如果尿蛋白肌酐比值升高,就可以診斷糖尿病腎病。
蛋白尿是腎損傷的結果,治療腎損傷便可以降低尿蛋白。一般來說,如果將尿蛋白定量降至0.3g/24h以下就比較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