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門診常遇到的家長的疑問,有些家長可能等了4個小時,如果等待的結果是「不用吃藥,先回家觀察」,那麼這很考驗醫生等溝通技巧。
「醫生,我孩子高燒39度,你怎麼只給我開退燒藥?」
這是我在門診常遇到的家長的疑問,有些家長可能等了4個小時,如果等待的結果是「不用吃藥,先回家觀察」,那麼這很考驗醫生等溝通技巧。
發燒的溫度高低的確是寶寶病情嚴重程度指標之一,但如果孩子精神很好,沒有特殊疾病史、沒有特殊傳染病病人接觸史,血常規等輔助檢查也沒有特異性結果,這時候發熱多數是普通病毒感染引起,基本都有自愈性,一般我們不會做過多幹預,做好退熱等基礎護理就可以,熬過幾天寶寶就好了。當然有些疾病早期我們常常無法準確判斷,我們接下來還要隨訪寶寶情況,所以門診病歷上也會寫上一句———「如有不適,及時就診」。
對於疾病我們做到了客觀判斷、循證治療,但是我們往往忘記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要解決——家長的焦慮和疑惑。
在大型公立醫院每個醫生每天要看70-80個病人,高峰期可能更多,也就是說每個病人從問病史、體格檢查到寫病歷、開處方給患者就只有5分鐘左右到時間,根本沒有時間回答家長更多的疑問。所以很多時候醫生看病會惜字如金、惜時如金。
有時,在門診遵循循證醫學理念的醫生給病人的印象就像是個欠揍的「佛系醫生」。但這樣家長不理解,容易引起醫療糾紛。
醫生的職責是什麼?治病救人?是的,在電視劇裡帥氣地進行心肺復甦的急診科醫生、宣公益片裡投身於在自然災害一線搶救的醫生志願者、「感動中國」裡在偏遠山區堅守崗位的基層醫生,這些都告訴我們「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
但回歸到普通大眾,非危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過程,自愈性疾病需要一定時間,慢性病需要規範化治療和管理,我們需要安撫病人焦慮的情緒,解開患者心中的疑慮,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避免患者「病急亂投醫」及不規範地治療。簡而言之,就是給予患者正確的醫學科普。我想,這應該也是醫生重要的職責所在。
醫學科普的形式很多,風格也和醫生性格特徵有關。
有乾脆利落的野獸派作風。
也有循循善誘的溫柔派。
無論是哪種風格和哪種形式,從是什麼疾病、為什麼得病、如何護理、需要觀察哪些情況、什麼時候需要去醫院等等一系列患者和家長非常關心的問題一一詳細解答,減輕患者和家屬的焦慮,避免其轉向不靠譜的「莆田系」就診。
現在我在新的醫院工作,門診不忙,因此更有時間多跟患者和家屬溝通,常常也能收到家長由衷的感謝和好評,此時職業歸屬感和認同感油然而生。我更清醒、更深刻地認識19世紀特魯多醫生的那句名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醫生在未來醫學的社會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放棄了醫學的人文性,就拋棄了醫學的本質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