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兒子今年目前5歲9個月了,英語正式啟蒙時間從2019年6月底7月初,暑假開始的時候。在正式啟蒙之前,我們已經自雞了500〜1000的聽力詞彙和不少的認讀詞彙。
截止2020年2月底,啟蒙8個月後,兒子的聽力水平:給11歲大女兒放《神奇樹屋》時,驚喜發現兒子也能聽懂。聽力的提升在這半年多的時間算是小有成就。
口語水平:日常口語已經不成問題,原來都是在我的要求下,姐弟倆英語對話,到今年2月底,在很多場景下,他已經很自然的主動英語溝通。
認讀情況:基本上完成了220個sight word的認讀(暑假測過一次,220個單詞,只有個位數不認識),閱讀基本上也可以達到牛5的水平,自拼沒學過,但是看過類似視頻,對於CVC結構的自拼已經基本掌握,四五個字母組合的單詞也可以嘗試著自拼,但是再長一點或者不規則的就讀不出來,所以自主閱讀還任重而道遠。
sight words:是那些不符合拼讀規律的詞彙,最常見的sight words一共是220個。轉眼又過去半年,兒子5歲9個月了,目前的英文水平👇
聽:可以聽《哈利波特》
說:日常生活無障礙溝通
讀:讀《瘋狂學校》(初章書)
寫:自雞的,大概可以寫100多個單詞?
我們用了大概一年2個月的時間,聽力水平從牛津樹5到了高章!今天主要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的英文啟蒙和聽力進階經驗~
本文由花友 @瀟灑媽 發布於小花生寫作計劃
無意識自主啟蒙階段:通過聽英語兒歌、看動畫
積累最初的詞彙,會讀寫字母
兒子在一歲多的時候接觸到英語兒歌(完全是無意識的狀態下接觸到的),看的是愛奇藝裡的「親子英語啟蒙兒歌」我記得我家看的時候叫「英語慢速啟蒙兒歌」,一共201首。等我意識到看兒歌可以英語啟蒙的時候,兩歲左右他已經用英語學會說了很多英語單詞,譬如:數字、顏色、動物、形狀等等,我很是驚嘆加驚喜。
觀看地址:https://www.iqiyi.com/a_19rrh9aa3x.html
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2016年春節回奶奶家過年,他2歲1個月,指著奶奶穿的衣服追著對我說:媽媽,奶奶purple ,purple。指著奶奶家的老式鐘錶對我說:媽媽,diamond,diamond。
那時候的我真的是完全無知的狀態,沒看過任何英語啟蒙方面的書,沒理論、沒方法、沒路線、沒資源,四無狀態下,能依靠的就是愛奇藝。
那時候也不懂看動畫視頻要根據娃兒的水平提供相對應的資源,達到可理解性輸入,基本上有什麼看什麼。我規定看ipad,除了看學習類app,如悟空識字、悟空數學、悟空拼音、寶貝數學之外,只能看英語類視頻,有了規矩,他很自覺,只要看愛奇藝就看英文小視頻。
什麼 Number blocks , Alphablock 都看過一部分。
到三歲多一點的時候,自己不僅學會了26個字母的讀寫,還學會26個字母音的拼讀,灑灑對英語是特別感興趣的,雖然家長沒有啟蒙,在沒有提供好的資源和方法的情況下,藉助他自己強大的內驅力,還是自我成長了不少。
找方法啟蒙階段:兒子對分級、繪本閱讀興趣不大
一直這樣自我成長到3歲10個月,我感覺他的詞彙積累也達到了500以上,不僅是聽力詞彙,也有很大一部分認讀詞彙,因為他的聽都是通過看獲取的,他又是視覺型的孩子,順帶著也就認識了。後來進了一個英語啟蒙群,才知道英語的輸入,不僅看,不僅聽,還可以讀。才知道英語啟蒙這麼系統、這麼講方法、這麼多資源、這麼多可藉助的工具。
進群之後,知道了點讀筆和各種英文書的存在,懂得了學習英語要遵循「聽說讀寫」的順序,了解了聽力先行的前提要摸清娃兒的水平,給到合適的材料,大量有效、可理解性輸入。
買了小達人點讀筆和《海尼曼》gk分級書,發現兒子在完全沒有啟蒙的狀態下,已經完全可以獨立閱讀海尼曼gk了。
然後接著買了《牛津樹》3〜9的分級書,兒子不感興趣,不點讀,也不肯自己讀。
當時以為是書不對孩子胃口,陸陸續續買了一些繪本,包括麗聲繪本和麗聲的分級,I can read 系統的一些繪本,兒子但興趣依然不大。
因為我本身是英語渣,沒能力給他讀或者帶他進行簡單的日常對話,這個任務自然就落在了姐姐身上,無形中也帶動了姐姐英語的進步。一直到去年暑假前,還是處於混沌的狀態,書沒有很好的利用起來。
這個時候我決定啟蒙以動畫為主,主抓聽說,分級繪本為輔。
利用動畫片加英文原版書音頻,
正式啟蒙半年,我們能裸聽《神奇樹屋》了
按照「啟蒙如果不是每天定時定量有效輸入,都不算開始」的理論,那我家真正開始啟蒙是在去年暑假。摸清楚兒子的聽力水平在《牛津樹》5左右,看《小豬佩奇》沒有問題。
我決定從這個《小豬佩奇》「教材般」的動畫入手,
做個簡單的暑假計劃
以下是我家《小豬佩奇》看聽路線:雖然寫的囉嗦,還請耐心看完!!完全可複製!
我找來了5季小豬佩奇的視頻和音頻,一季52集,一集5分鐘。我們決定每天看10集,也才50分鐘左右,分兩次看,上午看5集,下午看5集,當天同步聽看過的這10集,一季大概需要5天看完,5季也就是25天看完,同步聽一遍。
實際上我們可能20天看和聽就過了一遍了,因為經常會超量。
完成了第一輪的看和聽之後,我開始給兒子循環聽音頻,這一聽就聽了半年有餘,聽的時間沒有詳細記錄,能肯定的是平均下來每天1小時以上(除了中間有將近十天的時間去三亞度假,中斷了學習)。
每天固定的早餐時間聽30分鐘左右,睡覺之前至少聽30分鐘,最長的時候能聽1個小時,其他玩玩具的時候也會聽,因為痴迷這個動畫,他聽得很專注,吸收也比較好,後來兒子連口語都有了佩奇的味道,開始熟練運用動畫裡的某些句子。
在聽「佩奇」的半年時間裡,我們同步看了《愛探險的朵拉》和《出發吧迪亞哥》,還有其他一些動畫。
但因為「朵拉」和迪亞哥屬於教學類動畫,語速不快,雖然也有20分鐘,但還是偏簡單了些。
這個時候我決定動畫進階,不想讓他繼續聽佩奇了,試了幾個,像《汪汪隊立大功》《海底小縱隊》《小烏龜富蘭克林》等,他都不喜歡,很排斥,還是要聽佩奇。
後來嘗試《超級飛俠》,可以接受,開始看動畫。本來也是計劃像佩奇一樣邊看邊聽,然後循環裸聽,結果太鍾情於「看」,剝奪了聽的時間,聽的速度追不上看的速度,就以看為主了。
《超級飛俠》每集13分鐘左右,比「汪汪隊」和《海底小縱底》簡單些,我想這也是他能接受的一個原因。畢竟從五分鐘動畫到20分鐘,中間還是需要過度一下。
在我發現超級飛俠他可以達到裸聽水平的時候,覺得看20分鐘動畫應該不成問題,就嘗試讓他看了《小公主蘇菲亞》《小馬寶莉》和《神奇校車》,兒子最鍾情於《小馬寶莉》。
開始的時候兒子只能聽懂一部分,我估計可能50%。看完第二季的時候,告訴我大部分都可以聽得懂了。
以防兒子哄騙我,做無效輸入浪費時間,趁著他對某「西遊記」音頻節目聽的痴迷的關頭,趕緊給他上「西遊記」英文版,果不出所料,迷上了。
看完了全部108集,聽了兩遍音頻,最重要的是他喜歡,娃兒聽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音頻,專注力特別高,吸收比較好,會越聽越興奮,真的是事半功倍。目前小馬寶莉已經看得很輕鬆了。
到2020年2月份,我們可以聽懂《神奇樹屋》了,我對那個時候他能聽懂的理解是:可以聽懂故事情節,對細節理解不夠,陌生詞彙也絕對沒有達到i+1的程度。在此之前,我家聽力基本上靠的是動畫,看一遍聽n遍的操作模式。動畫大概按以下路線看、聽的👇
小豬佩奇:看一遍,聽了半年左右
朵拉、迪亞哥:只看沒聽
西遊記:大概看了兩遍,聽了兩三遍吧
超級飛俠:看聽各一遍
Magic key
Do you know
老鼠記者
小馬寶莉
科學小子西德
鏍絲釘
萬物運轉的秘密:看了一部分
冰雪奇緣電影
哈利波特電影
小烏龜富蘭克林等:只看了一部分的動畫
這裡插播一下關於判斷動畫片難度的一點個人見解👇
一是看時長 ,5分鐘、10分鐘、十幾分鐘、20分鐘動畫都有;二是看語速 ,同是5分鐘動畫,小豬佩奇肯定比big muzzy難;三是看句子長短 ,那種句子長的,動不動就是從句的,時長相同,難度也會不一樣,像同是5分鐘動畫的西遊記就比佩奇難。朵拉雖然是20分鐘動畫,但是因為句型並不複雜,語速慢,加上還有點互動的成分,其實也沒比佩奇難多少,同屬於20分鐘動畫的小馬寶莉和蘇菲亞,因為小馬寶莉語速明顯快於蘇菲亞,看動畫時蘇菲亞應該安排在小馬寶莉之前。《超級飛俠》之後,我們利用《神奇樹屋》
順利從聽動畫片,過渡到「聽書」
用動畫拉聽力的家長普遍有一個苦惱:孩子喜歡聽動畫音頻,不喜歡聽書的音頻,跟難度無關,哪怕已經可以聽懂20分鐘的動畫,也不願意聽相對簡單的橋梁書。
我家也有這種情況,願意聽動畫,我猜大概是因為之前看過,重新聽相當於在腦海裡自動放映了一遍動畫吧,還有就是動畫都是有音效的,相對沒那麼枯燥。
怎麼從聽動畫過度到聽書?
我覺得首先要挑音頻。要挑那種有音效或者專業人比如播音員配音朗讀的,像《皮特貓》就是音效效果特別好的,孩子一聽就會喜歡上,像《瘋狂學校》的部分音頻,朗讀者就讀的聲情並茂,很能吸引孩子聽下去。
而《神奇樹屋》的朗讀者是作者本人,發音沒問題,但是讀的死氣沉沉,感情沒有什麼起伏,我家就很不喜歡,一直拒絕聽神奇樹屋。
二是挑孩子喜歡的材料。我家從聽動畫順利過度到聽書,是用《牛津樹》做的跳板,因為聽讀過3-9級別的《牛津樹》,對人物、故事情節的設定比較熟悉,也很喜歡。聽初章就從《牛津樹》10-12開始了,重複聽了幾遍,這也是真正意義上裸聽的開始(因為在這之前都是聽看過的)。
之後我從以下書單中開始找兒子喜歡的書,大部分都試聽過,有的只聽了開頭,有的聽了幾章:
最後完整聽完的初章書有:
照相機女孩
A to Z
蓬車少年
稀奇古怪小朱迪
瘋狂學校 (聽了至少三遍,現在還意猶未盡……)
在聽初章書的過程中,我曾嘗試讓他聽了羅爾德達爾的《好心眼巨人》,反饋說能聽懂,但是不喜歡。我們就繼續暢遊在初章書的海洋裡。當然,聽書的同時,
我們並沒有斷了動畫,科普動畫和20幾分鐘的動畫我們基本上保持每天1-2集的量,包括後來還看了《哈利波特》的電影。
我們終於能裸聽英文高章書《哈利波特》了
哈利波特電影我其實是為姐姐蓄謀安排的,因為我給姐姐買了哈利波特彩繪版的書,擔心她看不懂,想用電影引導一下,結果「有心栽花花也成,無心插柳柳成蔭」,弟弟也對電影很著迷。
看完了1-7部第一遍後,兩個人心心念念想著二刷。為了節約眼睛,提高效率,我在他們睡前拿音頻放給他倆聽,其實沒指望弟弟可以聽懂的,結果姐姐都睡著了,他還瞪著眼睛專注的聽,我問:你能聽懂啊?答:可以啊媽媽,現在還沒到精彩的地方呢,我想聽到精彩的地方……第二天早晨睜開眼就讓我打開傾聽者。
陪兒子英語啟蒙進階路上,
我的4個心得
做為孩子的英語啟蒙老師的家長,當然英語水平越高越好,可以很容易的進行親子英語,而親子英語是英語啟蒙的最好方式,沒有之一。但是我相信100個家長裡也不見得有一個英語好的。英語渣、沒有語言環境不是你不進行啟蒙的藉口,很多英語特別爛,完全沒有語言環境的家庭,也培養出了英語可以free talk的孩子。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具備了方法、路線和資源之後,再加上執行力,英語啟蒙真的是 so easy。
還是要極力推薦沒讀過蓋兆泉老師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的家長,先讀一下,家長先做到心裡有數,知道做什麼,怎麼做,才能引導孩子。
理論、方法、路線完全可以借鑑蓋兆泉老師的書。因為我是渣媽+懶媽,我相信很多媽媽也像我一樣。如果家長能力不足,再加上執行力不強,那麼基本上啟蒙就很難推進。我家經驗可能不具備全面copy,但是絕對可借鑑。
沒有語言環境就盡力創造類語言環境唄!現在家長最不缺的就是資源,各種免費資源普天蓋地,各種英語學習的app打卡都可以0元學,學習不花錢變成了現實。有多少家長,手裡握著大把資源,每天在群裡花好幾個小時在討論請教學習方法,卻不肯自己靜下心來看看書、看看特別具有借鑑意義的公號文章?所謂雞娃兒先自雞!
以下建議純屬個人行為,針對的是英語渣懶媽,不是的請繞行,是的也請酌情參考,不喜勿噴。只是我家啟蒙的一些心得體會:
1. 零基礎啟蒙,不建議用分級書
最初級的分級書沒有情節,基本上相當於看圖認字。不建議用分級書啟蒙,不是說不讓用分級書,可以兒歌動畫視頻為主,分級為輔,我個人也學得刷分級一舉多得,既可以輸入,又可以培養閱讀習慣,順帶有可能把認字這事都解決了,但是分級不僅缺乏趣味性,還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輸入速度太慢,看半個小時的兒歌視頻抵得上刷1.5小時的分級(我沒研究過,自己瞎猜的)。
但是不管是兒歌還是動畫,在孩子達不到裸聽程度的時候,一定是看而不是聽,看有畫面、有動作和背景輔助理解,單純的聽,聽不懂的情況下,完全是無效輸入。
2. 引導和保持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比學會了多少更重要
沒興趣,自己想辦法引導出來,比如父母參與進來,把英語學習編排成遊戲的方式,沒有孩子不喜歡。關於學習興趣引導,聽起來其實感覺很抽象,很多爸爸媽媽覺得無從下手。
我舉幾個我家平時吃飯或者無聊時間的學習小遊戲,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參考:
數學類:我會跟孩子玩猜數字的遊戲,怎麼玩呢?其中一個人心裡默念一個數字,讓其他人猜是幾,可以提示高了還是低了,直到猜對為止,這對於幼兒園小朋友培養數感、比較數的大小是不是很有用?這樣去陪孩子玩,孩子是不是很有興趣?還有個,一家人圍著餐桌坐一起數數,輪到3的倍數、像3、6、9.。。。。。。(也以是2的,也可以是4的倍數,或者變化一點加數都可以)不許說出來,敲一下桌子,誰如果沒記住或者沒算對說出來就算輸。
詩詞類:詩詞大會大家都看過吧,我家現在就經常模仿詩詞大會飛花令,吃飯的時候 一家人一起邊吃邊玩(在我家很難做到寢不言食不語)。比如,弟弟說一個「青」字,爸 爸、姐姐和我看誰能說出帶「青」字的詩詞最多,往往姐姐是贏家。
英語類:我家有些英語單詞卡,姐姐站在我身後舉著卡片,弟弟站在我前面看單詞表 演,我來猜……
這些都是我家的一些學習興趣引導方法,大家可以根據自家娃的情況發揮想像力,多創造一些親子學習遊戲,不要總怪孩子沒興趣,還是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3. 英語啟蒙要遵循「聽說讀寫」的順序
英語啟蒙遵循聽說讀寫的順序,「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當中,屬「聽」最簡單最容易最好執行,聽力一旦上道,家長要做的無非就是挑選材料,打開開關而已!怎麼讓孩子聽力上道,無外乎需要關注以下4點:
聽什麼? 也就是聽力材料的選擇:視頻、音頻、分級書、繪本等等怎麼聽? 怎麼聽就是工具的選擇和準備,像傾聽者、點讀筆、牛聽聽、藍牙音響等;再有就是關注能不能聽懂,選對聽力材料,太易或者太難都不利於進階;什麼時候聽? 每家的作息不同,時間安排不同,這個因人而已,我只說一下我家聽和看的安排:如果一天看兩集動畫的話(20多分鐘動畫),周末或者假期就是上午一集,下午一集。去幼兒園的話,一般回到家他自己就會打開電視用百度網盤投屏看一集(我不制止連續看兩集),休息一會兒再看一集。音頻播放的時間全部是碎片時間,出門的時候車上放,在家的時候早晚餐時間、洗澡時和睡前那段時間。輸入需要關注的點: 一是可理解性輸入 ,也就是i+1原則,但其實完全沒必要嚴格按照這個標準,我覺得能聽懂70%左右就能聽懂大概的故事情節了,再通過不斷的重複,後期完全可以達到90%以上的理解程度,通過上下文猜詞,實現聽力詞彙的積累。在這裡解釋一下「重複聽」我的理解,我認為同一材料的重複、同一階段的大量材料的重複,都屬於「重複聽」,都有利於內容的理解深化和吸收、有利於聽力詞彙的積累。 二是保證輸入時間、輸入量和輸入效果 ,輸入時間和輸入量好理解,也好保證。輸入效果估計很多家長犯啼咕了:這個怎麼保證啊?我又沒辦法把聲音像水一樣灌進他耳朵裡。我的經驗:仔細觀察,用心引導,積極參與!輸入難點: 興趣引導,家長的執行力! 興趣引導沒有統一的標準方法,每個孩子喜歡的東西和方式不一樣,我在上一篇文章裡曾經列舉過我家興趣引導的方法,算是拋磚引玉,開拓一下大家的思路。家長的執行力尤其重要,語言學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讓聽音頻的這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讓這種習慣像你離不開手機一樣離不開孩子!4、蓋老師的書裡提到「3歲之前的孩子看視頻、聽音頻完全無效」是片面的
對於聽音頻無效這個說法我認同,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看視頻無效這個說法,那我真的是不敢苟同,我家是完全驗證了的,完全可以。
我家的英語啟蒙路線總結下來就是下面3點:
最後說明一下,我不是雞血媽,娃兒也不是牛娃兒,我其實一直覺得現在的啟蒙環境過於浮躁了,很多中國孩子遠遠超過了母語國家孩子的學習進度。當然那種靠內驅力自雞的娃兒除外,我說的是那種孩子和家長都學的很痛苦的情況。當你和孩子都感覺到痛苦的時候,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了,這個時候就要停下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帶著問題彼此傷害,直至兩敗俱傷!我一直比較重視親子關係,自然在學習方面就是以興趣為主,完全不逼不壓不可能,我會有自己的一個底線和原則。孩子並不傻,很多時候他都是在試探你的底線,你一旦防守不住,那麼孩子的要求就會得寸進尺,而你會節節敗退,直到退無可退。所以親子關係也需要經營,像夫妻相處一樣,需要智慧和耐心!
比如我家的英語閱讀一直是痛點,他可以默讀,討厭朗讀,而我認為他因為拼讀不夠熟練,很多單詞都是囫圇吞棗似懂非懂的一帶而過,就要求每天都必須有朗讀量,我最理想的是他能每天朗讀 Raz。我要求了,也軟硬兼施的用了一些手段,但是他不喜歡,我也不喜歡,而且我還完全看不懂、輔導不了,所以我放棄了。
我放棄了讀 Raz,但是並沒放棄讓他朗讀,哪怕一遍遍的重複朗讀《牛津樹》我也堅持讓他讀,我要讓他把朗讀當成一種習慣。在讀這件事兒上兒子也不斷的試探我的底線,開始的時候幾乎每天都會罷工說不讀了,但是沒有一天得逞,到現在也知道了這是每天不得不完成的「基本任務」。我家有個特別具有象徵意義的詞,叫「基本任務」,不管是吃飯還是學習,一說到這是你的基本任務,兒子就知道這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