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楊某,就讀於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母親徐某,46歲,全職媽媽,陪讀,楊某12月12日因不服從管教與母親發生了爭吵,隨後親手殺害了撫養自己17年的母親,事後逃跑,母親屍體直到第二天才被發現,男孩目前已被警方抓獲、據周圍鄰居講,楊某的性格還可以,與同學關係普遍保持不錯,母親徐某性格偏內向。12月13日,江蘇鹽城。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學生將其母親殺死。當地宣傳部門向九派新聞證實,確有此事,警方已介入。
事情的最新進展,孩子已經被捕。報案者是死者的同事,孩子殺人後將家中門鎖上,同事聯繫不上死者,撬開家門發現死亡後報警 據身邊同事說被抓的孩子甚至沒有太多反應,很平靜地和民警要漢堡吃。
現在很多父母思想上還是不能很好的轉換,孩子小時候確實是管得多,但是等到高中了,就不該管了。管孩子太多好的結果是媽寶男、媽寶女,壞的結果就是激化矛盾,反而不利於學習。
家長最忌諱這樣一種思想,就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覺得是一筆「投資」,把孩子當作是自己隨意操控的玩偶,這是完全錯誤的。青春期大部分的家庭矛盾都是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要獨立,家長還轉換不過來,於是家長指手畫腳,孩子就受不了了。
所以我認為,孩子長到一定程度最好還是放養好一些,給予更多的自由,充分的信任。說難聽點,就是要看著孩子往火坑裡跳,讓孩子自己自由地摔幾個跟頭,遇到了挫折,再靠父母來教育。這種事後教育就比事前的約束來的好,孩子也深刻得多。
回到這個問題本身,都到高中了,家長還陪讀,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本身學習壓力就大,在學校是很壓抑的環境,回家還要聽母親叨叨,這種情況下發生什麼都正常。所以這既是一個悲劇,也是一個警示。
我當年高三下學期經歷了陪讀,那就是一場做了半年的噩夢!
我是寄宿學校,一直自個兒學習生活,模考通常211以上,正常發揮強211弱985左右。我爹思忖:你這還有提升空間,自己學習都有這分數,我看上浙江某985很久了,那讓你媽去照顧照顧你,一定行!然後我媽就拋下工作在學校邊租了個房子,開始陪讀。
在那之前,我一直不懂什麼叫做壓力,然後我大概知道了。那時模考頻繁,這回考試沒進步,我愧疚啊;這回考試還退步了,我難過啊,我媽在那兒抹眼淚,我更難過!作業做到11點,我媽就陪我到11點,還給我煮夜宵,我就感覺自己在作孽,廢物一詞可能就是在說我吧……
結果當然是不理想的,很巧的我在考前兩個月抑鬱了,焦慮、失落、失眠,負面情緒連綿不絕。高考也是考最差的一次,堪堪一本線,嘖……
意難平啊意難平,別人都是在工作中被磨平了稜角,消磨了意志,而我早早地在高中就失去了鬥志,只想著快快把這人生路走完……
很快,我就混完了大學,開始混社會,開始面對家長裡短、生活瑣事。時間流逝,人們很容易就忘記了過去的種種不快,爹媽又開始催著我該戀愛,該相親了。說來慚愧,26年了我還沒來得及學會如何愛人,如何戀愛,這著實有些難。
我爹媽真是很好的人,他們居然能說出我身上每一個優點,記得我做過每一件讓他們驕傲的事。而很遺憾的,我只能發現自己滿身的缺點,只記得抑鬱以來無數次坐在窗邊想要一躍而下卻又慫的發慌的場景。我還遠沒有準備好擔起一個家庭,所以我只能逃避,這可是我最擅長的技能了~
所以,真的,如果不是父母和孩子都有著強大的心理,陪讀真是一件傷人的事。你會發現,不是父母的愛過分滿溢,就是孩子的心過分脆弱,而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透過案件我們應該反思的是父母如何更好地與孩子相處,而不是簡單的反對陪讀這一種形式,更不該用高考最後的結果來評價陪讀是否具有價值。
我的父親母親是靠菜場賣菜謀生的,因為跟舍友關係不和,高三我決定在校外租房,我母親也放下手上的小本生意陪讀。
我只需要考慮學習的事情,但我媽過來陪讀後只有爸爸一個人賣菜,他們還要承受經濟上的壓力。那個時候我壓根沒考慮到這些事情,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會對自己當年的任性感到懊悔。
可也正是那一年與母親的朝夕相處,讓母子關係更加的緊密。
殺人案件,特別是弒父弒母這種殺人案件發生的機率是極小的。普通大眾可以從自己的視角去審視它,吸取教訓也好,獲得啟示也罷,萬不可從一個表象走到一個極端。
未知事件全貌進行評價,是不好的。但是對於孩子弒母這個現象,除了自己本身就是極端性人格以外,基本上都與家庭教育有關。 父母只是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但是不是孩子人生的掌控者。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去爭取。 父母不要將人生所有的夢想和願望,甚至對生活的希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他們的人生不應該從懵懵懂懂時就背負這麼多。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龍成鳳,這個心理是能夠理解的。但是將自己的願望強加到孩子的身上,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非常自私的一種行為。
從古到今,母親的形象與孩子的關係大部分被定義為嚴母。孩子學習好不好,大多數都會怪罪或者誇獎母親,我們總是試著讓母親去理解孩子,孩子學習壓力大,孩子總是第一位的。可是母親卻是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在人生中陪讀就沒有自我,母親每天只為了孩子轉,假如初中陪讀,那就需要6年陪讀,沒有自我的6年,沒有說話的周邊,沒有熟悉的環境,這樣的母親在這樣的環境下唯一的指望就是望子成龍。孩子卻嫌棄母親的管教母親的嚴格,沒有人告訴他考上大學之後,這輩子都不會有人再這麼管教你,為了讓孩子體面的生活,母親付出的努力換回來孩子的仇恨,何必這樣呢,大部分的母親不去陪讀的話,孩子沒出息就不能去怪母親沒有付出。
有些孩子能給理解母親的難處,有的孩子則不能,如果母親和孩子已經到了很難緩和關係的時候,母親能不能控制自己激流勇退,父親能不能適時出來關心一下母親,讓母親回來讓孩子去住校,讓悲劇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