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自己身體的腸胃出現了問題,擔心得了什麼治不好的大病,這其實就是焦慮,焦慮所引起的腸胃周圍的植物神經紊亂,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症狀,這種疾病,叫疑病症,同時也叫軀體形式障礙,軀體化障礙等。
以前更多的時候叫腸胃神經官能症,有的醫生是直接叫焦慮症,當然也有的叫植物神經紊亂。
但是,一般情況下胃腸功能的紊亂可能並不會引起焦慮抑鬱症,但是胃腸功能紊亂往往都是焦慮抑鬱症導致的胃腸功能改變,屬於功能性疾病的一種。
但是,由於叫法真的太多了,讓很多的患者和家屬都蒙了,一個醫生一個叫法,患者都不知自己得了多少病,更加的焦慮。
最規範的叫疑病症,臨床上面叫軀體形式障礙和軀體化障礙的不多,叫焦慮症的比較多,但是卻不夠規範。也有的叫植物神經紊亂這是不準確的叫法。
所謂的胃腸功能紊亂:
胃腸功能紊亂也可以叫做胃腸神經官能症,這是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前提之下,由焦慮抑鬱情緒的變化導致的胃腸功能出現變化的一種功能性的疾病。
胃腸功能紊亂主要的症狀表現是以胃腸道症狀為主,胃部的症狀主要是有:反酸、噯氣、厭食、噁心、嘔吐、劍突下灼熱感、食後飽脹、上腹不適或者是疼痛,隨著情緒的變化,症狀可能的表現為逐漸的加重。
腸道症狀主要包括腹痛、腹脹、腸鳴、腹瀉以及便秘,腸道功能紊亂還有一個我們熟悉的名字:腸易激症候群。所以腸道症狀也會有比較明顯的以情緒變化從而改變的,比如在緊張的時候患者很可能就會表現為腹瀉或者是便秘。
那麼功能紊亂都有什麼樣的症狀?
調控胃腸道等消化器官的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二者互相的制約,使自身的機體保持著「平衡」,而我們所說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說明這種「平衡」就已經被打破了,於是出現了交感神經或者副交感神經興奮所引起的相關症狀。
當然也有相關的學者將這種由腸道症狀向大腦的反饋稱作「腦腸軸」,這其實也就是說,壓力、焦慮的情緒通過神經傳到反饋給我們的大腦,大腦調節著腸道的蠕動和菌群,繼而出現腹痛、腹瀉等排便習慣性的改變。
所以,當了解了這個發病機理之後,我們就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習得對抗焦慮的辦法,這種方法可以因人的選擇從而不同,有一些人比較喜歡運動,有一些人比較習慣想像放鬆,有一些人會藉助相關的藥物。
但是不論是哪一種方法,理論山脈都是有效的,當然,對於很多的人來說,服藥所帶來的收益真的是簡單直接,使得患者痛苦最大程度地減少。
在這裡我們建議:最好是可以通過非藥物治療效果不敏感的時候才開始考慮服藥,而這些非藥物治療的方法可以具體諮詢專業的心理醫生。
那麼胃腸功能紊亂到底是怎麼引起的呢?情緒和消化系統又是什麼關係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所有的消化道疾病,都是屬於心身類的疾病,所表現出的軀體症狀同樣也會受到心理狀態以及負面情緒的影響。
那麼既然說到胃腸功能紊亂的病因,比較常見的病因是飲食因素,疾病因素和精神因素。而我更喜歡從腦腸軸,也就是大腦與數量龐大的腸道菌群之間的關係去進行理解。
腦腸軸是研究大腦與腸道菌群之間的關係,大腦的情緒可以對腸道菌群有所調整,而大量存在於胃腸等消化器官之中的腸道菌群反過來也會影響自身情緒的變化。
這也就是說抑鬱、焦慮的情緒,影響了腸道菌群的平衡,使得更容易出現反酸噯氣、厭食噁心、嘔吐、腹瀉、便秘等症狀的腸道菌群佔據上風,所以在情緒的調節之下,最終會出現了上述胃腸道症狀。
其實腸道菌群與大腦之間的關係也是近些年醫學上面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人們甚至設想我們今後通過特定的食物去預防和治療抑鬱症,雖然這在現在看上去不太可能,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做到,這也是科學的魅力。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身體的胃腸功能紊亂,或者是更多的是腸易激症候群,是需要抗抑鬱藥物治療的,通過藥物控制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情緒改善了,很可能就會出現腹瀉、便秘等消化道症狀也就隨著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