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盤點了催人淚下的港片,《阿郎的故事》《喜劇之王》《天若有情》《歲月神偷》《桃姐》等片上榜。今天大聖想和大家聊一聊臺灣有哪些催淚電影。(排名無先後)
1、養鴨人家
1965年李行執導,張永祥編劇作品,講述了一戶養鴨人,家有一個女兒,只可惜不是自己親生的。並且還要面臨女兒親生哥哥的敲詐。父親為了女兒,一次次容忍,最後甚至決定賣掉鴨子。貪財的哥哥最後一刻醒悟,明白了親情的重要性。不過此時哥哥的醒悟已經和他們一家人無關,因為他們擺脫了親生和菲親生的問題,過起了幸福生活。
本片如今再看的話,可能戳不中許多人的淚點,不過放在1965年絕對是一部優秀作品,故事連貫完整,同時也透露出當年臺灣地區濃濃的鄉土味。
2、《童年往事》
1985年侯孝賢執導,曾被吳念真評價為臺灣地區有史以來最好的電影,本片其實就是一部關於臺灣地區的影像記憶,刻畫了一個時代的童年縮影。以阿孝的成長為主線,父親、母親和奶奶相繼離世,他也不斷走向成熟。
童年是明線的話,那麼鄉愁就是暗線,祖母經常念叨回家,其實就是忘記不了她成長過的地方,那個充滿回憶的地方。看懂了《童年往事》,其實也就看懂了侯孝賢,本片的阿孝其實就是他自己。
3、《一一》
賈樟柯曾說楊德昌這部《一一》寫出了生之壓力,讓他感覺到了疲憊的喘息。全片從一個婚禮開始,到婆婆葬禮結束。2000年的作品,卻道出了現在許多人的困境,每一個人都想重新來過,可到頭來結局還是差不多,沒有什麼不同,真的沒有那個必要。
平時的我們只看到前面,卻看不到後面,以洋洋的視角來展現每個人,母親每次講故事都是早上做什麼、下午做什麼、晚上做什麼,好像白活了一樣。爸爸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怎麼會快樂呢?而洋洋自己看到出生的小表弟,覺得自己也老了。每一個人都可以從影片中找到縮影,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4、《魯冰花》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每每聽到《魯冰花》這首美妙動聽的歌曲的時候,總是會想起電影中可愛的孩子和可愛的老師。阿明作為天才,因為貧窮不被人認可,只有一個城裡來的老師認同,可是他的力量太過薄弱。最後老師拿到了他是天才的證明,可是孩子卻不在了,每一次看都能引發無數的淚水和唏噓感嘆。
正如阿明的姐姐茶妹說的:在阿明生前,只有郭雲天老師說他是天才,現在都說他是天才也沒用了,因為阿明永遠不能作畫了。真正打動人的地方就是他們身上那種淳樸真摯的情感。
5、《搭錯車》
本片出品公司雖然是新藝城,不過卻是一部臺灣電影,當年曾創下5個月重映8次的記錄,是哭戲的經典之作。相信大家應該聽過不少版本的《酒幹倘賣無》,其中蘇芮演唱的原版正是《搭錯車》的主題曲,每當音樂響起的時候,總能讓人不經意間落淚。
《酒幹倘賣無》為什麼能讓人流淚,因為背後有一段悽慘的故事和無聲的父愛。相信那些常年在外不能陪伴父母的人看過之後一定深有感觸,天大地大,父母最大。平日裡我們也許能清楚的記得別人的恩情,可是父母對我們的愛呢?常懷感恩之心,常回家看看!
6、《媽媽再愛我一次》
如果只能選擇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的話,大聖選擇《媽媽再愛我一次》,相信每一個人應該都會哼唱主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當年這部影片在臺灣地區公映的時候沒有多大反響,1990年在內地上映的時候卻引起巨大轟動,票房達到上億元,當年的票價也就1-3元。假如放在現在的話,估計不會造成當年的盛況,只因為這個時代太過喧囂,沒有那個年代的人質樸。
母愛是最無私的感情,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小時候看哭的稀裡譁啦,長大了再看,更多的承載了回憶,更多的是感動。
如果你們不如意的時候,和父母爭吵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重溫一下這幾部電影,看過之後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