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某滬媒發表註明「欄目主編:陳華;文字編輯:陳華;特約作者:耳東海」的文章,稱「國足不能對歸化球員抱有縱容態度,更需提防更衣室特權損害隊伍團結」——且該文甚至在文章中,不願意用這些歸化球員的中文姓名,而只用其原外國翻譯名,其討厭「非血緣歸化」的態度,再次一目了然。
特別是此文的編輯「陳華」,為上海《解決日報》的體育記者、編輯——而本文的作者「耳東海」,因「耳東」二字正是「陳」字的拆字而成,則此文作者會不會就是陳華本人呢?
而陳華在體育媒體人中,是一位反對中國足球歸化政策,特別是反對「非血緣歸化」的急先鋒,他多次發表言論,激烈反對國足的歸化政策。
如陳華認為:所謂歸化球員,只是肥了經紀人——裡皮的兒子小裡皮而已;中國足球不可能靠歸化球員,只能是暫時性的政策;如果國足裡有一半不會說中國話的歸化球員上場,他會坐高鐵北上抗議,還要因此砸了自家的電視云云……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甚至連大家習慣性的歸化球員的中文名字都不願提及,而是完全沿用這些歸化球員本來的外國譯文名字。
作者稱:「恆大等俱樂部花費巨資,歸化埃爾克森、阿洛伊西奧等不少前巴西球員,但他們分別遭遇『一歸化就同化』的尷尬……歸化球員尤其是非血緣歸化國腳,是國足的有益補充,而不是核心力量,國足不能對歸化球員抱有縱容態度,更需提防更衣室特權損害隊伍團結」。
「2020賽季中超,這6名歸化球員的整體表現,難以讓球迷感到滿意……表現還不如很多本土前鋒,這樣為了歸化而歸化,除了浪費錢,對國足有啥意義?」
「……由中超俱樂部操辦的非血緣歸化球員,直接跳過語言文化的學習認同環節,更像是你出高薪、我改國籍的『僱傭軍』,更多是一種合同契約關係;國足必須對歸化球員進行嚴格管理、一視同仁,絕不能縱容歸化球員享有特權。否則,國足的更衣室矛盾,必將不可調和」。
「如果國足依舊對歸化球員採取縱容態度,最終受到傷害的是中國足球本身,中國球迷對國足的支持力度也可能打折扣……」。
……
文章作者顯然主要針對的是「非血緣歸化」球員,認為國足不能給他們特權——事實上,別說是他們,就是「血緣歸化球員」,或本土球員,也都不能給予更衣室特權吧?
則作者顯然認為:這些歸化球員多達6人入選國足,有可能會因人數眾多、收入高、水平相對較高,會形成國足中的「特權階層」,所以這是在給國足打預防針:不能讓這些「非血緣歸化球員」,形成國足更衣室的特權階層。
這樣提早打預防針,當然是有好處——不過,對於並未發生的事,就如此高調警醒,仍能看出作者確實對國足中的「非血緣歸化」之反感心態了。
但對於滬媒一貫的反歸化球員心態,也並不能完全令人理解——到底是我們的國足需要歸化球員?還是歸化球員需要國足?顯然,現實的情況,正是由於前者的原因!
多年來難進世界盃之後,這次的世預賽小組對手,也只不過是敘利亞、菲律賓、關島、馬爾地夫之流,可在上半段的比賽中,國足已再次輸給敘利亞隊,平了菲律賓隊——則在下半段的比賽中,一場都無法輸得起了,如此國足水平,是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有了國足的歸化政策。
中國足球希望在難有希望打入世界盃的情況下,藉助歸化球員,能多年後再進一次世界盃,令中國足球不再無限下跌到「至暗時刻」,這樣的做法,確實是暫時性的,但也確有其現實性和必要性了。
所以,此時還拿什麼「血緣歸化」可以,「非血緣歸化」不行說事,其實,也暴露了作者本質上的民族主義思維罷了!——且我們既然選擇了歸化球員,難道不該先去相信人家,而是還沒使用,就先公開提防嗎?這樣讓歸化球員看到了,心中又人何感想呢?我們中國人不是常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嗎?
試想,在歸化球員的問題上,如果看看歐洲那些國家隊不同膚色的球員,則我們的思維是不是太過固化了些呢?或者說明白點:我們的一些人,民族主義思維是不是純粹得太過於頑固了些呢?【原創評論:瑜說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