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 讀完這6本書,你就是「謠言粉碎機」

2021-01-21 手機鳳凰網

從武漢封城至今,已經過去了整整10天。

在這10天裡,隨著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的人數逐漸上升,中文網際網路的相關輿論熱度也節節攀升。

群聊記錄、微信截圖、模糊且抖動的視頻、官方新聞、小道消息、謠言、闢謠、反闢謠、再闢謠……

當信息洪流席捲而來,難免讓人陷入信息過載導致的焦慮之中。焦慮之下,有時抱著「看都看到了,趕緊轉發"的心態,一不小心反而成了謠言的傳播者。這樣一來既耗費了精力,又做了件不好的事。

譯文君不是醫學專業人士,無法幫助各位讀者辨別各類信息的真偽。但是,譯文君有一份珍藏多年的書單,它幫助譯文君理解了真相與謠言之間複雜的關係,也闡釋了新聞業和社交媒體是如何運作的、謠言是如何生產、傳播,並對現實產生負面影響的。

今天,譯文君就和各位分享這份乾貨滿滿的書單,希望它能幫助我們 減輕信息焦慮,提升甄別真偽的判斷力

The News

新聞的騷動

👆點擊封面,立即購買

[英] 阿蘭·德波頓 著

丁維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阿蘭·德波頓是譯文君非常喜歡的一位英國作家。他的著作涉獵了從哲學思想到情感關係,從建築美學到生活方式等等各種你所能想到的話題。

在《新聞的騷動》中,他把新聞分為政治新聞、國際新聞、經濟新聞、名人新聞、災難新聞和消費新聞,對各類新聞的特點分別加以闡述,並解釋了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

阿蘭·德波頓對英國新聞業既有讚賞,也有批判。他以讀者兼作家的身份,對新聞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新聞不應該排除憤怒的回應,但應該幫助我們憤怒的有正確理由,有妥當分寸,有始也有終,並且成為具有建設性的構件。

這句話所蘊含的理性與樂觀的力量,深深打動了譯文君,也希望這本《新聞的騷動》能對各位有所啟迪。

Public Opinion

公眾輿論

[美] 沃爾特·李普曼 著

閻克文 / 江紅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新聞的騷動》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作品,下面我們再來閱讀一本專業學者的著作——別緊張,儘管這本《公眾輿論》在各大新聞學院學生必讀書目中佔據一席之地,但它並不無聊、枯燥。

在李普曼看來,「他人腦海中的圖像,關於自身、關於別人、關於他們的需求、意圖和人際關係的圖像,就是他們的輿論。

在這個基礎上,他又指出了阻礙人們接近真相的種種因素,諸如人為幹預注意力有限、時間匱乏、語言的局限等等。

當信息越過這些障礙,終於到達我們的腦海,還要面對日積月累的想像、偏見和成見的影響,它們支配著我們的注意力和想像力,並形成門戶之見,最終這些見解結晶為大眾輿論,進而影響人們的行動,甚至幹預政治生活。

《公眾輿論》是傳播學經典著作,自誕生之日起,就影響了無數專業學者、新聞從業人員及普通讀者。可以說,這本書的影響力,就是其理論最有力的證明。

Rumeurs

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

[法] 讓-諾埃爾·卡普費雷 著

鄭若麟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好了,說完新聞和輿論,讓我們來聊聊不太讓人愉快的話題:謠言。

《謠言》這本書的許多觀點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具有非常強烈的衝擊力。例如,作者認為,「對於公眾來說,在信息與謠言之間的分界線並非客觀的,他們將他們認為是真實的消息稱之為信息,而將他們認為是虛假的惡或未經證實的消息稱之為謠言」,甚至「謠言的流動與其真實與否無關」。這顯然與許多人所持有的真偽二元論大相逕庭。

但是,這個觀點恰恰指出了謠言流傳的根本動力:人們不是因為謠言的廣泛傳播而相信流言,而是因為本來就相信某個「事實」是存在的,而相關的謠言恰好出現在耳邊,才樂此不疲地傳播它——這個觀點恰好與李普曼形成了呼應。

所以,如果你曾經被某個謠言耍得團團轉,甚至為它的廣泛傳播出了一份力,或許可以分析一下,這則謠言如何擊中了你內心深處的觀念,讓你輕易就相信了它。

TRUTH

後真相時代

[英] 赫克託·麥克唐納 著

劉清山 譯

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然而,不幸的是,人們越來越難找到一則「純粹的謠言」,我們已經邁入了「後真相時代」。

今天,大部分「謠言」實際上是多種信息交織的產物,夾雜著真實信息、虛假信息、專業意見、有爭議的觀點、錯誤解讀、刻意引導,等等。

這不僅讓分辨謠言變得更加困難,也讓試圖闢謠的專業人士無從下手,需要長篇大論才能解釋清楚一則謠言中的謬誤,而這顯然影響了闢謠的傳播效果。

《後真相時代》拋棄了真相與謠言這組對立的觀念,代之以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4種類型,並將傳播信息的人分為倡導者、誤傳者和誤導者。在後續的內容中,作者結合大量案例,充分說明了這四種真相如何被利用,進而真實地影響了現實世界。

WRITING ON THE WALL

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網際網路

[英] 湯姆·斯丹迪奇 著

林華 譯

中信出版集團

為什麼謠言會不斷「進化」?答案有很多,但傳播媒介的改變肯定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原因。

因此,想要理解謠言在形態上的演變,甚至預測其演變的方向,就必須先理解社交媒體形態的演變,《社交媒體簡史》恰好可以滿足這個需要。

從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的「社交網絡」開始,作者梳理出了口傳媒介與書面媒介的演化史。他提到了古登堡印刷機、摩爾斯電碼和無線電等關鍵技術的發明,也提到了被社交媒體深刻影響了的宗教改革、美國獨立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

除了媒介的演變,社交網絡的組織形式也值得關注。大眾媒體時代的「集中化進程」既催生了報刊編輯部、電臺等媒體組織——它們依靠廣告為生,並形成壟斷集團,也改變了媒體所傳播的信息的形態。藉助於通訊技術的進步,這些信息更加全球化、更加即時,但同時也更加娛樂化了。

但是,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去中心化」又大行其道,這讓我們同時接受到來自專業新聞機構的信息,同時也不斷地從社交媒體用戶那裡接受各類或真或假的小道消息。它們在我們的腦海中拉鋸,深刻影響著我們對於世界的看法。

那麼,謠言具體是如何我們的呢?下面有一個具體案例。

Dire et mal dire

法國大革命前夕的輿論與謠言

[法] 阿萊特·法爾熱 著

陳旻樂 譯

文匯出版社

法國大革命前夕,小酒館、公園、廣場和路口……這些具有休閒功能的公共空間是巴黎民眾交換輿論、分享觀點的信息集散地。

然而,法國國王並不希望自己被民眾公開議論,他尤其關心那些對他不利的言論。於是,收集街談巷議並匯總上報給國王就成了巴黎警方的一項重要任務。

漸漸地,在當局與街談巷議之間形成了一種奇怪的互動:前者施加的壓力催生了後者,但前者又極力否認後者的存在,同時還對後者充滿好奇……

回望這段歷史,人們發現輿論和謠言在法國大革命前夕的各個群體中以不同的面目出現:國王收集輿論、地下媒體利用輿論、歷史書寫者嘲弄輿論或為此擔憂……

作者分析了大革命前夕謠言的形式與動機,並且研究了巴士底獄的囚徒們的資料。那些對國王「圖謀不軌」的人,揭示出了「國王與臣民之間複雜而模糊的關係,以及輿論形成的時期。

//////////

以上就是譯文君收藏的「謠言與真相」書單的全部內容了!

加油武漢,阻力抗疫,上海譯文出版社有聲書全場限時免費仍在進行中,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專題頁面:

助力抗疫,武漢加油!

宅家休息,提升自我

上海譯文有聲書全場限時免費

掃描右側二維碼進入專題頁面>>>

面對疫情,譯文君最喜歡的《三聯生活周刊》記者們第一時間深入一線,冒著極大的風險,為廣大讀者帶來了專業可靠的新聞報導。

為了助力抗疫,《三聯生活周刊》決定贈送各位讀者一個月的三聯中讀VIP會員權益。6000分鐘音頻好課,與譯文好書更配哦!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領取:

希望以上優質內容能啟迪更多思考,提高思辨力和判斷力,幫助已經復工或即將上班的讀者朋友平復心境,元氣滿滿地回到工作狀態中。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