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讀書有深的恐懼,一聽說一年讀幾十本書,甚至是上百本書都會感到不可思議,其實讀書真的沒有那麼難,一周讀完一本書,一年就可以輕輕鬆鬆讀完52本,關鍵是你要明確讀書的目的、掌握讀書的方法。
一、明確讀書的目的
首先,讀書是為了獲得新知。
我們都知道「股神」巴菲特的背後有一個極具智慧的老頭,他就是查理芒格。查理芒格一生酷愛讀書,在書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和智慧,無論走到哪裡 都會帶本書,他常對人說的一句話就是:「無論在哪裡,只要有本書,就不算浪費時間」。
有一次,他去參加一個重要的風投會議。主辦方是年輕一輩。本著對芒格的尊重,他們提前20分鐘到達了會議室,結果發現,芒格已經在會議室讀書了。
第二天,他們提前了半小時到達會議室,依然發現芒格在會議室讀書。
第三天,他們提前了一個小時到達會議室,這次終於比芒格早到了。但過了不到十分鐘,芒格就夾著本書走進來,靜靜地找了個位置讀起書來,直到會議開始。
作為一個功成名就的投資界大咖,始終堅持讀書,積極從書中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度,難怪他會被稱為「行走的圖書館」。
其次,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
廣告界有一個非常牛的傳奇人物,他叫小馬宋。小馬宋最開始進入廣告界時,思路很受局限,想不出有實用性的廣告創意,常常在客戶面前吃癟,在老闆面前挨訓。沒有辦法,他開始了最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讀書。
他用半個月時間讀完了德國的一本世界級廣告創意雜誌近10年的作品,整理出了20000個廣告創意,把這些創意全部深深印刻在腦海裡,之後他發現,市面上所有的創意都是這些經典的變形。這些閱讀收穫為他之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人都想走捷徑,想一步登天,而讀書恰恰是最好的選擇,用書本當階梯,助你一步步向成功靠近。
再次,讀書是為了開拓視野。
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不同的書,你會獲得不一樣的收穫。
不需要行遍萬裡,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不需要歷經滄桑,就可以體驗世間的酸甜苦辣;不需要肝腸寸斷,就可以感受到世上所有的愛情。
這是讀書帶來的好處,它大大地縮短了我們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見識到不同的人生,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二、掌握讀書的好方法
第一、主題閱讀
我們都知道系統是最有效的運作體系,我們人體就有很多的系統組成,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泌尿系統,正式因為系統的存在,我們的身體機制才可以運行得這麼順暢。而讀書同樣需要系統,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吸收知識,主題閱讀就是建立知識體系最好的途徑。
選擇這個領域內權威性的書籍,建立主題書單,集中時間和精力,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快速的學會這個領域的核心知識。
第二、碎片化閱讀
畢業工作後,我們很難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靜下來學習了,再加上現在自媒體的崛起,我們更多的進行碎片化閱讀。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購物等車排隊的時候都是可以碎片化閱讀的時候。
千萬不要小看這幾分鐘的碎片時間,積少成多也是很大的一筆財富。
試想一下,每天僅利用好碎片的時間有十分鐘,一分鐘大概能讀500字,十分鐘就是5000字,一個月就可以讀完15萬字,而一本書兩三百頁的書也就不過10萬字左右,也就是說每天只利用十分鐘的碎片時間,一個月就可以累積讀完一本書,一年就是12本了,這相對於平均每年讀6本書的中國人來說已經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合理利用好碎片化時間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三、選擇性閱讀
讀一本書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從頭到尾讀完它的全部內容,要學會選擇性地去讀。經常讀書的朋友一定會發現,一些相關性的書很多觀點和結構是相似的,或者很多認知是相同的,對於這些內容就沒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去讀了,粗略瀏覽看作者有沒有自己不同的解讀就可以了。
我們更應該去選擇性地去讀書中作者不同於別人,自己獨到的見解,學習作者的思維認知。
讀書是一件很享受的書,明確自己的讀書目的,學會更好的讀書方法,一年讀完並吸收52本書是完全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