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讀完一本書,幫你實現一年讀完52本書的小目標

2020-12-16 指數空間

很多人對於讀書有深的恐懼,一聽說一年讀幾十本書,甚至是上百本書都會感到不可思議,其實讀書真的沒有那麼難,一周讀完一本書,一年就可以輕輕鬆鬆讀完52本,關鍵是你要明確讀書的目的、掌握讀書的方法。

一、明確讀書的目的

首先,讀書是為了獲得新知。

我們都知道「股神」巴菲特的背後有一個極具智慧的老頭,他就是查理芒格。查理芒格一生酷愛讀書,在書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和智慧,無論走到哪裡 都會帶本書,他常對人說的一句話就是:「無論在哪裡,只要有本書,就不算浪費時間」。

有一次,他去參加一個重要的風投會議。主辦方是年輕一輩。本著對芒格的尊重,他們提前20分鐘到達了會議室,結果發現,芒格已經在會議室讀書了。

第二天,他們提前了半小時到達會議室,依然發現芒格在會議室讀書。

第三天,他們提前了一個小時到達會議室,這次終於比芒格早到了。但過了不到十分鐘,芒格就夾著本書走進來,靜靜地找了個位置讀起書來,直到會議開始。

作為一個功成名就的投資界大咖,始終堅持讀書,積極從書中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度,難怪他會被稱為「行走的圖書館」。

其次,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

廣告界有一個非常牛的傳奇人物,他叫小馬宋。小馬宋最開始進入廣告界時,思路很受局限,想不出有實用性的廣告創意,常常在客戶面前吃癟,在老闆面前挨訓。沒有辦法,他開始了最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讀書。

他用半個月時間讀完了德國的一本世界級廣告創意雜誌近10年的作品,整理出了20000個廣告創意,把這些創意全部深深印刻在腦海裡,之後他發現,市面上所有的創意都是這些經典的變形。這些閱讀收穫為他之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人都想走捷徑,想一步登天,而讀書恰恰是最好的選擇,用書本當階梯,助你一步步向成功靠近。

再次,讀書是為了開拓視野。

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不同的書,你會獲得不一樣的收穫。

不需要行遍萬裡,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不需要歷經滄桑,就可以體驗世間的酸甜苦辣;不需要肝腸寸斷,就可以感受到世上所有的愛情。

這是讀書帶來的好處,它大大地縮短了我們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見識到不同的人生,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二、掌握讀書的好方法

第一、主題閱讀

我們都知道系統是最有效的運作體系,我們人體就有很多的系統組成,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泌尿系統,正式因為系統的存在,我們的身體機制才可以運行得這麼順暢。而讀書同樣需要系統,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吸收知識,主題閱讀就是建立知識體系最好的途徑。

選擇這個領域內權威性的書籍,建立主題書單,集中時間和精力,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快速的學會這個領域的核心知識。

第二、碎片化閱讀

畢業工作後,我們很難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靜下來學習了,再加上現在自媒體的崛起,我們更多的進行碎片化閱讀。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購物等車排隊的時候都是可以碎片化閱讀的時候。

千萬不要小看這幾分鐘的碎片時間,積少成多也是很大的一筆財富。

試想一下,每天僅利用好碎片的時間有十分鐘,一分鐘大概能讀500字,十分鐘就是5000字,一個月就可以讀完15萬字,而一本書兩三百頁的書也就不過10萬字左右,也就是說每天只利用十分鐘的碎片時間,一個月就可以累積讀完一本書,一年就是12本了,這相對於平均每年讀6本書的中國人來說已經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合理利用好碎片化時間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三、選擇性閱讀

讀一本書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從頭到尾讀完它的全部內容,要學會選擇性地去讀。經常讀書的朋友一定會發現,一些相關性的書很多觀點和結構是相似的,或者很多認知是相同的,對於這些內容就沒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去讀了,粗略瀏覽看作者有沒有自己不同的解讀就可以了。

我們更應該去選擇性地去讀書中作者不同於別人,自己獨到的見解,學習作者的思維認知。

讀書是一件很享受的書,明確自己的讀書目的,學會更好的讀書方法,一年讀完並吸收52本書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相關焦點

  • 我是如何完成了2019年的讀書計劃|讀完52本書的(附上5個小技巧)
    我剛剛翻完自己今年讀的第52本書,順利完成了我給自己制定的「2019新年計劃」——每周讀一本書。實際上有一些書我花了超過一個星期的時間才讀完,還有一些書我沒幾天就讀完了,如果大家願意在時間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我會將我是如何在不耽誤上班、各種約飯局和娛樂局的前提下成功的在一年時間內讀完52本書的秘訣分享給大家。
  • 掌握這個心理學效應,輕鬆讀完一本書
    讀書關於讀書,很多人會給自己制定各種目標,比如一周讀一本書,一個月讀十本書。但最後都堅持不下去,等到月底一看,一本也沒有讀完。有些人可以三天讀完一本書,一周讀兩本,一個月讀十本,一年讀一百本。這中間到底是什麼造成的這樣的差距呢。第一個原因就是注意力稀缺。首先,我們要定義一下讀書和讀什麼書。
  • 現在的你多久讀完一本書?
    你最近讀的三本書是什麼?我先來回答,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羅宗強的《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進度分別為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二十。最近一條讀書筆記是:「太陽去追趕黑夜,又被另一群黑夜所追趕。」
  • 我是如何完成2019年的讀書計劃|讀完52本書的(附上5個小技巧)
    我剛剛翻完自己今年讀的第52本書,順利完成了我給自己制定的「2019新年計劃」——每周讀一本書。實際上有一些書我花了超過一個星期的時間才讀完,還有一些書我沒幾天就讀完了,如果大家願意在時間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我會將我是如何在不耽誤上班、各種約飯局和娛樂局的前提下成功的在一年時間內讀完52本書的秘訣分享給大家。
  • 一年讀完700本書,別不信,看看這本書你就知道了
    俞敏洪上大學期間,在醫院住了一年,那一年他讀了將近300本書,羅振宇每天閱讀一本書,這一習慣堅持了七年。不禁感嘆,快速閱讀真是能人必備技能。可同事李姐有不同意見:「書讀那麼快,一點東西都沒學到,那讀著幹嘛?」原來讀得快,在別人看來也是不求甚解的表現。
  •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完本書再讀書
    「你背過一本書的目錄麼?」
  • 《快速閱讀術》:一天讀完一本書的秘訣,你想不想學
    你讀一本書需要多久?一天,兩天?或者一個星期,甚至是一個月?有人說一本書讀多久取決於書的厚度,誠然,書的厚度會直接影響閱讀時長,但書的厚度是由作者決定的,不是由讀者決定的,對讀者而言,要在短時間內讀完一本書,唯一的方法是提高閱讀速度。那麼,如何提高閱讀速度呢?
  • 教你如何一天讀完一本書
    找到合適的方法,你就能實現目標那我們平時的閱讀都會遇到哪些問題呢?如果想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必須明白一個讀書理念。即使是仔細閱讀,「記不住的內容」還是會遺忘。2.從「複製100%」到「邂逅1%」談到讀一本書的本質,就是將書中有營養的內容忠實地複製在自己的頭腦之中。
  • 大快人心,讀完50本書後,我終於找到了有效讀懂一本書的方法
    與其這樣,還不如花20分鐘認真去讀一小段書,這樣的讀書效果會更好。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有這樣一句話:無論手機上保存多少本書,書裡的內容都不會存在你的腦子裡。而我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豐富自己,把書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無形的財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讀書呢?《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 以「筆記本作家」聞名日本。
  • 一年讀完100本書,在失業邊緣試探的他一躍成為公司業務骨幹
    第一步,從輕鬆閱讀開始與鄭會一的第一次見面,鄭會一給了洪鎮洙兩本書,一本是漫畫小說,一本是通過讀書走向成功的故事,都是簡單易懂的書籍,這樣讀起來不會有負累感,也不會因為書籍晦澀難懂而打退堂鼓。不過鄭會一給洪鎮洙留了作業,就是必須讀完才能和他聯繫,言外之意應該是如果洪鎮洙連這兩本書都不能讀完,那也沒有再次聯繫的必要了。
  • 靜下心來,好好的讀完一本書
    站在書架前,儼然一個小型的圖書館,這也是我的小驕傲,甚至有時候腦海中會出現「詩書傳家」這四個字。就像家裡裝滿圖書的書架,之前總是因為忙而給自己找各種藉口不把買來的書讀完,總是說自己沒有時間看書。看似好學實則略知皮毛,看似努力實則慵懶自欺。書架上一部分書確實很用心的讀了,也學到了一些東西,一部分看了一半或者一小部分就永久性置之高閣了,還有一部分從買回來放進書架就再也沒有動過。說到底就是不能正確的正視自己,不能沉下心來踏踏實實的深耕下去。朋友說過一句話:好高騖遠,更要腳踏實地。
  • 如何在一年內讀完100本書?
    想想你每天要查看多少簡訊、提醒、通知、工作郵件、個人電子郵件、新聞標題、飛來飛去的股票行情、博客、推特、Instagram評論。讀完這些垃圾信息,誰還有時間看書呢?之前,我每年最多讀了5本書。讀書的進度有些緩慢,如果運氣好的話我在假期也可以讀幾本。但三年之後,我一年就讀了50本書。一年50本書!我都無法相信呢。
  • 3個步驟教你:用一小時讀完一本書的速讀方法!
    用這個「三步速讀法」,熟練掌握之後,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即可幫你初步讀完一本書。讀目錄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把自己假想成這本書的作者,不停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想像作者會寫哪些內容。帶著這樣的假想再去閱讀正文,你的思想會和作者的思想產生有趣的碰撞,你對書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第二步:花費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大小標題等內容。讀完了目錄,就可以快速翻看全書了。
  • 美國孩子學前班前就讀完幾千本書,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而歐美孩子很小就開始學習自然拼讀法,比如圖書館2-3歲年齡階段的Story Time裡,老師每讀完一本書之後,就會抽出其中的一些單詞,分解成字母,字母組合給孩子們反覆示範它們在單詞裡的讀音,這就是自然拼讀法的初啟蒙了。
  • 提高閱讀能力的10本書,讀完後你能輕鬆閱讀一本書
    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這本書就像是衣服包裹著肌肉,肌肉包裹著骨頭。讀者不必脫下他的外套或者撕掉他的肌肉骨骼,但他必須用x光一般的眼睛看這本書,這是理解一本書、掌握它基礎骨架的關鍵。本書主要介紹了博贊有機學習技巧。專為害怕考試、課堂測驗、學期論文寫作等問題的學生設計,旨在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
  • 買了幾百本書,僅讀完幾十本,收穫比全讀完還多,這樣讀書就對了
    每次去書店都會買十幾本書回家,各行各業的書都有,有些甚至是大部頭。所以我家裡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很多朋友來家裡做客,看到這麼多書,都會一臉震驚,隨後總會問出一個十分相似的問題:你買了這麼多書都讀完了嗎?開始時聽到這個問題,我還會回答一下,後來就實在懶得回復了。
  • 比讀完一本書更有用的,是拆掉它
    作者趙周是拆書幫創始人,拆書幫曾服務無數企業、商學院、讀書會,他們所提供的服務不只是針對知識的解讀,更多的是對幫助學習者提高反思能力和以及改變成行動。書中提到一些觀點對我是當頭棒喝的感覺,分享給大家。第一點:一本書必須要讀完嗎?第二點:培訓式學習為什麼比讀書學習貴那麼多?貴在哪?第三點:知識不值錢,片面追求「乾貨」是一種病。
  • 讀完134本書的2018年,我終於變厲害了嗎?
    我又算了算自己的閱讀速度:專注三小時就可以讀完一本普通厚度、深度的正經書。那如果:我每天堅持一個小時的專注閱讀,一個月三十天,就是三十個小時的閱讀,那麼,一個月我可以讀十本書,一年就可以讀120+本書。這麼想來,是不是很有自信?
  • 2020年,我讀完的50本書!
    2020年我讀完的50本書📚📚。我對書籍的刪選比較嚴格,買書前,做足功課,要麼是喜歡的作者推薦、要麼是專業人士推薦,所以,以下書籍,如果碰巧你也對這個領域感興趣,可供參考。書籍排列,大致做了分類。實際讀完的書,不止這50本,但是,有些書,翻過就翻過了,並沒有給我留下什麼印象,就不寫上去啦。
  • 麥肯錫精英讀完1800本書,總結出這3條高效閱讀法
    但是有的人能堅持每天讀一本書,而有的人一年都讀不了一本書。根本原因,還在於對讀書的認知不同。能堅持讀書的,往往都是那些認為讀書很重要,不讀書很要命的人。他們把讀書寫進自己的時間表,當成優先級事件,想方設法創造時間讀書。真的不存在沒有時間這回事。只要你急切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